:::
《勸世三姊妹》紐約試演分享會現場。(張震洲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姊妹咬蘋果 躍演紐約行(下)

挑戰夢想.產業未來.台灣還ready了嗎?

而《勸世三姊妹》在紐約的試演無疑是成功的,這加深了團隊將作品推到美國市場的信心,「我們花900萬到美國的階段任務已經完成,確定要往下發展,其實有3個面向的問題要處理。」林易衡解釋,第1個面向是「版權」,因為要將《勸世三姊妹》這個IP進行改編,無論是編劇詹傑或音樂創作康和祥的版權,要如何授權給美方?是需要討論的。

曾慧誠與林易衡在分享會上回覆與會者提問。(張震洲 攝)

要登上百老匯,授權、編劇與募資是是接下來的挑戰

考量詹傑無法以英語改編,勢必得要找美國當地的創作者進行文本轉譯,這個角色會是誰?是團隊面臨的第2個關卡。不過關於這部分的規劃,曾慧誠很清楚,他並不想找華裔的編劇,「以我對美國的認識,華裔會很關心台灣第二代在美國的所有文化感覺、文化感知,但勸世是台灣的故事,不屬於美國的任何文化,我不希望為美國華裔發聲的這個概念進入其中,我需要的是能掌握美國文化的編劇一起合作,磨合出一個新的作品。」曾慧誠說,自己十分信任台灣的夥伴,無論是詹傑、康和祥、編舞師等,都浸淫台灣文化許久,「我不需要另一個人告訴我台灣文化長怎麼樣,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專家可以諮詢。」能夠有美國觀點的加入,創作出屬於英文版的《勸世三姊妹》,是曾慧誠的堅持。

而第3個面向,則是募資。林易衡在PPT上秀出一張時程表,解釋在百老匯的音樂劇製作流程裡,從最初的讀劇、工作坊再到Try out(試演),大概會需要150萬到200萬美金,也就是4,800萬到6,000萬台幣左右的費用,「所以我們得要先成立公司,分別來看股東有誰,然後每個階段要募資多少。」林易衡說,並不是一次就要拿出200萬美金,而是根據讀劇、工作坊等進程,會有不同的資金需求,一定是等等資金到位,才會啟動新的階段。

「如果Try out很順利,到了Green light(編按:指計畫拍板定案,確定要發展成完整作品)這個時間點,基本上就需要1,800萬到2,500萬美金,也就是4億到6億台幣的投資金額。」這是《勸世三姊妹》要打進美國商業市場所需的經費數字,林易衡表示,劇團都還在努力前進當中,而目前的進度,是正在尋找合適編劇,重新撰寫英文文本的階段。

至於眼前的挑戰,是公司的設立,關於資本額、如何拆分股權、須要募資多少金額才能開始啟動,都還在討論當中。另一方面,曾慧誠在美國也已經與一位想合作的編劇碰過面,但對方預計在5月會投入新的作品製作,這過程至少得花費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從現在開始算,《勸世三姊妹》要走到可以真的在百老匯演出,至少需要5到7年的時間,因為有很多時候是在等創作者、等劇院。」曾慧誠如此說道。

林易衡則分享當時向Ken請教百老匯作品安排檔期的方式,「百老匯劇院就41間,先設定好觀眾席次之後,就可以選定符合大小的劇院,但如果去跟劇院Booking時間,除了要等他們當下的演出結束外,如果這齣戲賣得很好,劇院會繼續續約,所以我們要嘛再等半年,要嘛就換戲院,這是他們很習慣的工作方式。」林易衡補充道,稍微有經驗的百老匯製作人在戲上演的兩週內,就可以判斷票房可以賣多久,而對於製作方來說,1,800萬到2,500萬美金的成本砸下去,只要能夠回本,就是成功的製作,因為這樣的成績,代表著後續有可能的授權與改編。

凝視聶光炎廣告圖片
《勸世三姊妹》紐約試演分享會現場。(張震洲 攝)

以質取勝,更大膽地想像未來

雖然接下來有一關接著一關的挑戰,但紐約試演之行的確也給《勸世三姊妹》團隊帶來收穫。「我回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覺得台灣的創作者不用那麼害怕,我們需要有時間好好寫作、養成能力,因為在文化本質與情感溝通上,台灣的創作者是有機會發展到國際上的。」曾慧誠認為,背後的關鍵依舊是在於「環境」,百老匯的產製過程是相當透明的,參與製作的工會有規定的合約版本,作品進行到哪個階段要支付多少費用,每個參與的人員該拿到多少錢,都有明確規定,這樣也能讓投資者能安心地將錢投入製作中。

「其實我們在紐約試演的規模很小,大家可以想像成就是比牯嶺街小劇場再大一點點的演出狀態,可是美國的製作方,就有超過12個人,他們的分工是非常詳細的,光是負責行政的就有7個人。」林易衡舉例說道,紐約之行的其中一個活動,是在鼎泰豐的百老匯分店舉辦餐會,邀請當地的台灣人參與、擴大試演聲浪,當時團隊透過關係取得鼎泰豐的聯繫窗口,轉給Ken之後,Ken的團隊就有一個公關全權接手,「整件事情就是PR處理,Ken這個製作人完全不知道喬定活動的過程發生什麼事。」如果這類事件發生在台灣,林易衡直白地說,就會是製作人要處理的事務,而像台灣這樣可以一人多工的製作人,是美國想像不到的。

這也是曾慧誠口中「台灣還沒有ready」的原因,音樂劇的製作過程要能公開透明、要能保障創作者與投資方,以現今的台灣市場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我在這次學到最多的事情是,原來一個作品可以養下那麼多創作者。」曾慧誠曾告訴Ken台灣一年產出的原創作品數字,Ken直接驚呼連百老匯都沒有如此多產,「所以我想請所有的製作人專注地做作品,創作者也要花更多時間跟精神寫作品。」這是曾慧誠的誠心希望,在「以量取勝」之外,本來就還有「以質取勝」的路可以走。

「我之前就曾講過,為什麼想要送《勸世三姊妹》去紐約,是因為我一直記得知名英國音樂劇製作人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說過的:『如果你想要作品在全世界被看見,它得要先在你的國家大賣,才有這個機會。』」曾慧誠最後說到,他不確定《勸世三姊妹》的模式能否移植到下一個作品,但他相信作品會走出自己的路徑,而既然《勸世三姊妹》在這個時間點有這樣的能量,那將它帶上百老匯,是機不可失。「只要我們更開放地去寫我們想要寫的故事,好好看每一個作品,那它的生命週期,也許不是我們想像那麼短暫。」曾慧誠希望藉由這次的分享,能提供產業多一點對未來發展的想像,相信未來有可能性,就能想得更遠、走得更遠。

〈姊妹咬蘋果  耀演紐約行(上) 行前準備.經費籌措.劇本更動〉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06 ~ 2025/08/06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