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事開打已4個月,表演藝術界對這個可能對全球政經情勢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幾乎是毫無反應,這個沉默與近幾年對其他重大社會政治議題的反應,有很大的不同。像是「黑人的命也是命」、奧蘭多同志夜店槍擊案、蘇俄入侵烏克蘭等,大多數表演藝術機構都傳達支持的聲音,有時是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有時是在演出前致哀、有時是在場地內外張貼標語等。這些很明確的立場表態,顯示了表演藝術工作者不願給人躲在象牙塔裡、自外於真實世界的疏離印象。
但這次的情勢很不一樣。在一開始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的時候,還有一些反應,像是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了威爾第歌劇《拿布果》裡的《奴隸之歌》,但隨著以色列的反擊造成大批傷亡和難民流亡,西方社會批評以色列的聲浪愈來愈大,表演藝術界反而噤聲了。沒有音樂廳、歌劇院、劇場在演出前聲明為死難者默哀,沒有特別的演出悼念死難者,沒有場所掛上巴勒斯坦的旗幟像掛烏克蘭旗那樣。藝術家私底下被公關公司、經理、演出主辦單位要求,不要對以巴衝突表示意見,連在社群上都要小心。
對比西方社會,表演藝術界的沉默顯得很不尋常。大學校園是反應最激烈的,示威抗議靜坐從去年開始就沒停過,劍橋大學甚至取消一場聖誕節前韓德爾神劇《Saul》的演出,因為主角是以色列國王。然而以巴衝突前因後果太過複雜,不管說什麼,都會得咎。柏林就有一個藝術中心,因為邀請了一個左派的猶太團體而可能失去政府的撥款。著名的視覺藝術刊物《Artforum》因為刊登反戰的聯名信,總編輯被迫離職。表演藝術直接面對觀眾,一不小心,不是得罪了這一邊就是冒犯了那一邊,只好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