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研華(張家豪)
特別企畫 Feature Z世代這麼說、這麼做(二)

用各種媒介探問、溝通,與人、土地在一起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這樣的說法很吸引人,我也曾被這句話敲中內心的某處,但再次面對這個問題,我為甚麼會想起這句話?當時那瞬間的撞擊力道究竟是甚麼?我為什麼被這句話觸動?我現在是否也仍會被觸動?

今年8月,我剛結束賴翠霜舞創劇場所辦的第一屆舞蹈創作平台「獨自跳舞Solo Dance」,與以蒐集各式獨具風格的作品的舞蹈平台不同,我們用4個多月的時間上課、累積創作,與另外3位創作者(陳群翰、陳璽尹、蕭景馨)和我們的創作陪伴(賴翠霜與齊藤伸一)在各自創作獨舞的過程中彼此交流,在這之中能看見台灣的表演藝術圈,充滿著不同專業背景的工作者,用多元且流動的方式,彼此互相學習、合作。

與不同背景的創作者交流觀點,是在學院時比較少經驗的,並非是學校完全分割系所之間的交流,只是相對來說,業界充滿著不同脈絡的表演者,這些都讓我親身感受到,跨領域在當代是隨時都存在的,且不單是形式、語言上的不同,它也會透過對話,用更日常且幽微的方式影響著彼此。跨領域或許其實是更自然、自在的思維方式。

郭研華(林育全)

近幾年,愈來愈多的舞蹈創作平台興起,每個平台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方向,不論是以作品為主或以創作者為主,這些跡象表現出不單是觀眾和平台的發起主辦方,都更傾向創造出更多面向的作品觀賞體驗,以及給予創作者更多交流、成長的機會。但以藝術家或創作者為主,能給予他們長期創作陪伴或觀察藝術家創作脈絡曲線的空間,以目前業界的狀態來看,尚有很多層面及問題值得我們挑戰和推動。

作為一個居住於北部的觀眾,我對這座島嶼上的表演藝術發展始終有新的細水流淌感到興奮,同時現實上面對到地區的差距(許多藝術節及場館也已經在地方鼓動地發展著,但分配不均是所有人都清楚的課題);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對業界以緩慢速度明朗的待遇或意識(不論是工作中權力關係、酬勞、保險、性別比例……),也會拉起警覺,盡己所能地完善藝術工作的環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嗎?我只能確定的看見,社會需要藝術家,一個極具理性與感性同步運作的工作,一個與大眾相視對望著的工作,用他們獨到的詮釋,開拓人們對社會、生活、生命的想像和感官經驗,甚至是思維的空間。剛離開學院的我,作為一個業界的新鮮人,還在感受著這份如誤闖某個地下俱樂部的躁動和新鮮,不論藝術在不同的階段與我產生何種關係的變化,我想成為的藝術家仍是,不斷嘗試各種媒介和表達方式,用藝術去探問、去溝通、去與人在一起,與實在的土地一起。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郭研華

2002年生,板橋人,非二元性別酷兒。舞蹈背景,現為表演藝術自由接案新鮮人。個人創作關注性別、階級、社會相關議題,以身體作為主要媒介,多以探問的觀點出發,持續在生活和創作中,探索舞蹈與即興表演的可能。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3/07 ~ 2025/06/07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