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名鋼琴家魏樂富與葉綠娜共同策劃「演繹臺灣400年─福爾摩沙的故事」,將於3月18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福爾摩沙的故事」是一場以音樂敘說台灣400年的故事,從1624年台灣住民在基督教禮拜中吟唱的聖詩開始,用音樂訴說這個島嶼的多元文化,以室內樂、歌唱和情節劇的表演形式,呈現福爾摩沙島從17世紀初至當代的經歴。參與演出者除了魏樂富與葉綠娜兩位音樂家,還包括女高音林錦如、小提琴家蘇顯達、中提琴家林曔瀚、朗誦趙方豪、大提琴家張琪翊與小提琴家林一忻。
「福爾摩沙的故事」以伯叔瓦/尤紐士《源自荷蘭達恬詩篇134篇》開場,用人聲與鋼琴呈現,此曲是台灣最早有紀錄的宣教聖詩,作為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的代表曲目,並與阿美族情歌〈今晚星月多美好〉相互輝映。接著,明朝鄭成功時期的音樂以本土作曲家郭芝苑創作的《三首小提琴與鋼琴小品》為代表,此曲分三個樂章,〈劍舞〉以著名的京劇曲牌《夜深沉》為核心旋律,〈臺灣旋律〉呈現台灣民間音樂獨特調性,〈車鼓舞〉為回想兒時廟會祭典所寫下呈現漢人大量來台後在文化上的影響。
清朝治理時期則以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泰雷曼創作的取自《格列佛遊記》組曲,用小提琴與中提琴呈現及莫札特《夜晚的感思》為代表曲目。日治時期則選擇日本詩人北原白秋和日本第一代西洋古典作曲家山田耕筰合寫的童謠作品《這條路上》為代表曲目。接著演奏兩首與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的曲目,一首是魏樂富創作的《暗夜的螃蟹》,另一首為蕭慶瑜譜曲、葉綠娜撰寫朗誦段落的《未竟之夢》。《暗夜的螃蟹》是魏樂富根據二二八故事創作的說唱作品,曾榮獲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此次將是鋼琴與台語朗誦版首演。而《未竟之夢》是為了紀念白色恐怖時期發生在師大校園的四六事件而作的曲子,此曲將以鋼琴、中提琴與朗誦呈現。今年適逢作曲家蕭泰然逝世十周年,為了紀念他,特別演出蕭泰然《夢幻的恆春小調》《望你早歸》(為小提琴與鋼琴)及《原住民組曲》鋼琴五重奏,此曲包括〈阿美之歌〉〈戀歌〉〈收割〉〈終曲〉四個樂章,為此次演出劃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