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曲)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 神話照映AI時代的命運寓言

文字|張震洲
攝影|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08
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左)與凱爾.謝潑德來台分享《女先知》音樂創作的想法與靈感。 (張震洲 攝)

南非當代藝術巨擘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以其獨特視覺語彙與敘事手法,在全球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女先知》(SIBYL),將於4月11日至13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作品以古希臘神話中掌管命運的「女先知」為靈感,融合動畫、音樂、舞蹈與動態裝置,探索當代人類面對命運與科技操控之間的焦慮與無力感。《女先知》不僅是一場藝術的極致展演,更是關於未來與人類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辨。

北藝嚴選: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

2025/4/11  19:30

2025/4/12-13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榮獲2023年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傑出歌劇成就獎」(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的《女先知》,敘事由兩個篇章組成:首部《瞬間已逝》(The Moment Has Gone)由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描繪歷史記憶的重疊與模糊──影像中的人物不斷被擦除、重繪,隱喻著過去的變動與當下的瞬逝。第二部《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則以音樂與舞蹈回應神話中的先知之聲,舞者的身影投映在巨大的書頁上,彷若風中飄旋的樹葉,陰影映照著命運燃燒殆盡的餘燼。

多媒體作品《女先知》以舞台上的書頁翻動,演員如活動雕塑般旋轉移動,呼應著承載先知訊息的樹葉流轉,肯特里奇認為視覺須有現場演奏結合,因此邀請兩位音樂家共同合作: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負責合唱與編舞,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負責音樂創作,馬哈蘭古曾表示:「我帶來了傳統和本能,凱爾.謝潑德則帶來了古典與技巧。」兩人共譜出富張力與層次的音樂語言。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彩排。(張震洲 攝)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馬哈蘭古的創作植根於南非傳統歌舞而在國際舞台上享有盛譽,且與肯特里奇合作多年。在《女先知》中,他不僅擔任歌舞編排,更親自領導合唱團登台演出。他將古代女先知的神諭轉譯為南非文化語彙,故特別邀請具備傳承祖先精神天賦的歌者與舞者共同演繹,使整場演出更具南非文化與儀式感。

馬哈蘭古表示,這部作品最初是受羅馬歌劇院邀請,意在回應1968年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未完成作品《Work in Progress》。馬哈蘭古強調,每位參與者都以自己的背景和專業回應肯特里奇的創作,音樂人看到畫作時會聯想到樂譜,而舞者則會浮現舞步,這種多元回應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層次。

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中)負責《女先知》合唱與編舞。(張震洲 攝)

來自開普敦的即興爵士創作樂手凱爾.謝潑德也參與了《女先知》的音樂創作。他認為肯特里奇的繪圖作品對他而言如同音樂,每一筆每一動作都蘊含音樂性。謝潑德的音樂風格結合了即興、傳統及現代元素,進一步增強了整場演出的情感深度。

《瞬間已逝》片段中,觀眾可以深刻感受到南非祖魯族的「Isicathamiya」演唱風格,Isicathamiya原為男聲無伴奏合唱,此次則融合了男聲四重唱與謝潑德的鋼琴演奏,呈現底層勞工在困頓現實中尋找短暫歡愉的壓抑情感;進入《等待女先知》,無論音樂或舞蹈,則顯得更加奔放多變,展現戲劇張力。

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負責《女先知》音樂創作。(張震洲 攝)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