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耿一偉

相關文章 12 篇
  • 將卸任的耿一偉與將接下策展人職務的李惠美合影。

    從「最初的堅強」到「最後的溫柔」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持續培植在地力量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舉辦至今已11年,同時也是國內知名戲劇顧問、策展人耿一偉策展的第5年。在近年的規劃下,鐵玫瑰藝術節已躋身台灣重要的城市藝術節之列,以桃園展演中心為中心,深入桃園城鄉、巷弄之間,頗具特色。

    文字|吳岸樺
    2022/08/18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耿一偉X鴻鴻

    無論策劃藝術節或擔任戲劇顧問,耿一偉不曾間斷譯介國外表演藝術書籍進台灣。與他有志一同的還有導演鴻鴻,他過去也曾主動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歐陸經典劇本,並在旗下雜誌刊載了近30部劇本。這些出版品,對於劇場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又替劇場留下些什麼?且聽兩人暢談他們如何將出版視為一種「策動」,逐漸搭建起眾人與劇場的橋梁。

    文字|江家華、吳孟軒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耿一偉與唐鳳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玩沙之必要 耿一偉 X 唐鳳談創新精神

    劇場導演耿一偉與數位政委唐鳳,在表演藝術與數位治理領域的兩位點子王,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大膽創新,為未來開創超乎想像的可能。本次在國家兩廳院的邀請下,兩位創意鬼才難得聚首,從成長經驗出發,分享彼此如何養成超越常規的開創精神,並且對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前景進行交流。以下為對談紀要:

    文字|黃銘彰、眼福映像 陳姵慈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論壇上午場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耿一偉與張孟鈺
    專題

    青少年劇場之後 淡淡瞎味的世代對話

    今年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推出為青少年觀眾而設計的「心之秘密」主題,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麼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點子劇展策展人耿一偉,與參加「青少年劇場工作坊」的高二生張孟鈺一起看戲,看戲後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文字|鄒欣寧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與談三位策展人:(左起)林人中、秦雅君、耿一偉。
    評論座談 REVIEW 創造藝術?服務藝術家?

    「關於策展這件事」座談摘要

    源於博物館/美術館中擔任展覽策劃者的「策展人」(curator)職銜,不僅在當代藝術中被強調其角色重要性,近五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圈也逐漸時興策展人一詞,它被運用於官方大型藝術節或民間獨立展演中,作為計畫主持者在概念與實務上的自我詮釋。然而對劇場來說,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麼概念,它所涵蓋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它與視覺藝術策展人有何不同,又或者它如何區別於藝術總監、節目策劃、製作人等職務? 今年新點子劇展「一代粉絲:JAPAN」,兩廳院邀請林人中策展,以強調概念先行的規劃方式,邀集楊景翔、廖俊凱、葉志偉、陶維均四位導演在主題框架中進行創作,在前製期透過策展人與導演共同討論的過程,定案節目內容與創作方向,呈現出個別節目與整體劇展間的對話狀態。以此為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它是否有其他詮釋的可能,策展工作與單一作品的生產情境意味了什麼? 刊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秦雅君及新點子劇展策展人林人中,分別從各自的策展實踐經驗中,論述策展人/策展的定義、可能以及想像。

    文字|王顥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講座現場,(左起)紀慧玲、耿一偉、米歇爾.費斯、韓世芳。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誠實記錄下時代的觀點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初進行決選評審,並邀請國際決選評審舉辦專業講座。由評審之一的國際劇評人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Michel Vas)主講的「劇場評論的準則從職業道德和工作原則談起」,現場並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資深劇評人耿一偉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資深劇評人紀慧玲與談。本刊特地整理講座重要內容,以饗關心國內劇評發展的讀者。

    文字|黃佩蔚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座談會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旗艦的未來 共同的遠景

    「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記錄摘要 自從兩廳院邀請日本劇場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製作《茶花女》首演以來,引發了台灣表演藝術界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議題從劇場的美學到製作的內涵,更延伸到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制度與內容,以至國家資源的公平與否等。為了讓各方對話更有意義地交流,本刊在三月初舉行了「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邀請了兩廳院與表演藝術界人士與會。在此刊出當日座談內容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時間:2011年3月2日上午10點至12點 地點: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引言人:黎家齊(《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主持人:閻鴻亞(詩人、電影暨劇場導演) 與談人:黃碧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陳郁秀(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黎煥雄(銀翼文化藝術總監)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館長) 王嘉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st

    文字|高煜玟、鄒欣寧、許斌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中文版《歐蘭朵》彩排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文字|張育嘉、陳安伶、劉昌漢、耿一偉、林鑠齊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劇場組合《萬世歌王》上演了一百場,但仍屬香港劇場特例。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三地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紀實 誰在「消費」表演藝術! 華文戲劇的走向與未來

    在面對「消費時代」下,兩岸三地的劇場界近年來都起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有各種不同的戲劇形式興起之外,在演員表現、導演創作、經費成本、宣傳造勢等,各種劇場基本的結構也都產生了大幅的改變。而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面對這樣的一個劇烈變動的環境時,應該要如何自處?是要臣服於「消費時代、觀眾至上」的巨獸之下,還是要學唐吉柯德,拖著夢想之矛,與其戰鬥?

    文字|黎家齊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耿一偉說:「台北的特色就是混雜,很有生命力,我們有很多小巷子,有很多小店,那是我們特有的,我想把這個特色做得再更清楚一點。」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透過喜劇,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設的「藝術總監」一職由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任期三年,今年的節目就是他奔波全球、辛苦看戲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以「喜劇」為主題,耿一偉打出「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的口號,他表示,希望讓大家看到喜劇的多元面向,也希望藉由喜劇的庶民特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

    文字|廖俊逞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塵埃》中的五位主角,是紐約街頭的五位遊民。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現代音樂家

    羅伯.艾須里 呢喃話語織就迷幻樂章

    羅伯.艾須里是美國重要的當代作曲家,創作類型廣泛,不僅包括記譜法、電子原音作曲,也是少見大量作品與劇場有密切關係的人物。他不但以將一般的口語運用在音樂創作中,寫出帶有迷幻恍惚氛圍的樂章,更親自上台演出自己的作品。八月份,他的歌劇《塵埃》將被改編為中文演出的《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上演。

    文字|李秋玫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