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二)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老師,妳真的很會說故事!」在大學教過的學生來家裡探望我,提到他們從前很愛上我的課。被誇獎好開心啊,卻也讓我想起,雖然喜歡歷史,但自己的國高中時代,不太享受上課,老師讀著課本,多半只關心考試成績,本該立體生動的歷史故事,被硬生生壓扁,塞入教科書枯燥無味的平面陳述裡。 人類天生懂得「腦補」。我們有視覺化的大腦,能在短短13毫秒內能處理圖像,約莫是每秒75幀的速度;正因如此,融入視覺效果的故事不管是肢體表演、影像或圖表都會創造強大的敘事效果,而且非常有吸引力,能讓觀者更加投入。試想,以下哪種講法讓你印象較深刻?「他很窮。」還是「他選了所有褲子中,唯一沒有破洞的那件,坐在老舊的沙發上。」不管透過文字還是視覺呈現,有場景、故事化的陳述,絕對能加速大腦的資訊處理,讓我們更有感觸。 故事使人產生同理心。認知神經科學家們做了很多相關實驗,例如,讓一群受試者看電影,好了解故事在我們的大腦黑盒子裡,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在實驗中(看電影時),受試者戴上裝有測量儀器的頭盔,在過程中測量他們的心跳與呼吸,除此之外,受試者身上還貼了排汗追蹤器。準備就緒後,開始播放 007 電影。電影一邊播放,研究人員一邊密切觀察受試者的生理反應。他們發現,只要詹姆士.龐德(男主角)遇到危險,像是快從高樓墜下,或是跟壞人打架時,本來稍微分心的觀眾會全神貫注,甚至開始流汗,而且脈搏跳動速度加快。更有趣的是,入戲同時,受試者的大腦會釋放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叫做「催產素」。 在演化過程中,我們的大腦發展出說故事的能力,人類開始會說話,就懂得用想像力編織故事。古早時代,我們的老祖先會在一日勞動結束後聚在一起,把農耕、狩獵、採集、建造時接收的外在刺激,講成故事互相分享。不知你有沒有類似經驗:只要聽過某人的故事,即便不認識這個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聯繫?原因就是聽故事會讓我們的大腦分泌了「催產素」,把它想成愛與關心的荷爾蒙吧,這樣會比較好理解。 聽故事時大腦產生的催產素,是愛與關懷的信號:用前一陣子超紅的日劇《初戀》為例,只要男女主角不斷錯過,觀眾就備感揪心,因為我們和這些角色一樣,曾經經歷初戀的甜蜜與苦楚,進入故事的同時,大腦便開始釋放催產素,認同感愈高,所分泌的催產素也愈多;我們不只是觀賞純愛影
每年元旦,聽完威尼斯鳳凰劇院的新年音樂會,便會轉台繼續聽維也納的那場;然後,滿心虔誠地許下新願望:來年我要多運動,健康吃、健康瘦,還要學會放下,不要太常糾結於自己難以控制的事⋯⋯這幾場音樂會通常在歐洲的中午時間結束,聽完,便和家人歡聚餐桌,立刻大吃大喝,吃飽便橫躺沙發,才許下的願,馬上破功。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1組很有趣的壓力實驗:受試學生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學生只需記住兩個數字,而第二組學生則有7個數字要背。兩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被隨機分配任務,也填寫問卷調查,最後再測試他們對數字的記憶。午餐前,兩組學生完成測試,離開實驗室時,受試者從兩種不同零食之間擇一享用:一片巧克力蛋糕,或一碗沙拉。實驗目的在測試學生們的精神壓力。 結果非常好玩:需要記7個數字的學生,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的機率是第一組學生(只需記兩個數字)的兩倍。研究人員表示,當大腦面臨認知負荷時在這個實驗裡,就是記憶那5個額外的數字寶貴的腦神經資源被大量徵用,造成額外負擔;此時,大腦知道,比起較健康、能提供持續能量的沙拉,快速增加血糖的巧克力蛋糕更能滿足當下的生理需求。換句話說,當大腦疲憊時,我們幾乎不可能跟甜點說不;在「想要」(速升的糖分)和「需要」(持續的能量)間掙扎,只要區區5個數字就能讓大腦屈服於下意識的慾望。 不是我故意潑大家冷水,但從大腦神經科學角度來說,念力根本不給力。大腦杏仁核掌管無意識情感力量,而控制有意識的意志力最主要的區域,則是前額葉皮層(位於我們的額頭後方);很多時候,我們從經驗得知,杏仁核(情感)常常凌駕前額葉皮層(意志)。也因如此,當我們立定新年新希望,用意志力推動新生活,常會讓前額葉皮層造成認知重擔,這種負荷日積月累,形成慢性壓力:它會回頭削弱意志力,為無意識的情感力量推波助瀾,失敗海嘯就是這樣醞釀出來的。 請容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過去10年,我的新年新希望總有「減重」和「運動」兩項我「想要」跑馬拉松、我「想要」重回高中時期的體重但總是3分鐘熱度之後,無疾而終。不過今年春天,我在沒有特別許願的狀況下,正視了我的「需要」實際上我不必少20公斤,也不用成為三鐵選手,只需要瘦個3、
秋冬的樂界盛事,莫過於大提琴家馬友友即將訪台。期待走入音樂廳的心情,加上全球疫情似乎快畫上句號,黝黑鬱悶的3年就要結束,此時看到隧道另一頭的光,多麼令人歡喜! 去年3月中,YouTube上流傳一段點擊率超高的影片:戴著口罩,頭頂扁平呢帽的男子,在美國麻州某疫苗注射室,先演奏〈聖母頌〉,緊接著拉了巴赫〈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坐在休息區等候的民眾屏氣凝神地聽,有人拿出手機錄影,有人閉著眼睛享受;十幾分鐘內,注射室中原有的喧嘩和不安平穩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寧靜安詳,琴聲不斷流瀉,世界卻停止運轉。 「既然得靜坐15分鐘觀察、休息,我乾脆為大家拉幾首曲子。」戴著口罩,頭頂扁平呢帽的男子不是路人甲,而是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在電視新聞訪談中他提到這段插曲。令人不安的疫情期間,音樂成為許多人的依靠,對外聯繫、對內定錨,安慰的力道溫柔卻強大。我清楚記得,疫情剛起的那個春天,義大利深陷恐慌,城市居民自組社區音樂會,在陽台上唱歌互相打氣,也為在醫院奮戰的醫護人員隔空加油。 「普遍認為,應對壓力大、令人痛苦的時期,音樂是非常有幫助的。」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專家、布朗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還有波士頓音樂與健康研究所的教師透過研究得到證實。長期以來,他們合作探討音樂如何活化大腦,以及音樂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實際功用,最初研究對象為中風和癌症患者:因為大腦組織受損,有些人失去感知音樂的能力,有些人則產生音樂幻覺,在沒有演奏╱播放的狀況下也覺得聽到音樂;透過對失能者的觀察,反向理解健康的大腦到底是如何處理和感知音樂。 大部分人不會意識到,聽音樂時,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忙:當聲波進入耳朵,撞擊耳膜並引起振動,之後不斷轉換能量形式,最後形成電信號傳達到腦幹;腦幹是大腦的聽覺訊息中繼站,之後會將之分送,以活化聽覺皮層和大腦其他區域。聽音樂尤其聽我們喜歡的曲調會讓大腦許多區域活化,例如處理韻律與節奏、體會時間感和掌管身體運動的小腦;將經驗轉化成記憶的海馬體;有「大腦情緒中心」之稱的杏仁核;負責聽力、感知和理解的顳葉;還有大腦的獎勵迴路,分泌快樂荷爾蒙、傳導讓人興奮的腦內啡,都得依賴這個系統簡而言之,聽音樂時,大腦不同區塊必須協同工作,才能整合不
卡門都唱完〈愛情像隻自由的小鳥〉了,我的反應卻慢半拍,沒跟著現場觀眾一起拍手叫好。一但進入科學家的思維,開始分析歌劇演唱家的大腦,我便忘了自己在劇院欣賞歌劇,常常分心。 舞台上的歌劇演唱家是一心多用的最好範例音樂本身就超級複雜,他們還要背歌詞(外語機率偏高),同時兼顧表演、舞蹈,時不時得用眼神餘光關注樂團指揮,並跟同台其他演員配合,更不能忘記和觀眾互動;有時身上穿的戲服重達10多公斤,體力需求不難想像同時間成功處理上述任務,短期間如此多工,從大腦科學角度分析是非常驚人的:詠歎調固然精采,歌唱家的大腦其實也完成一場無聲無形卻極致華麗的演出! 「曾經有個學生,學唱初期,10分鐘台詞要兩個月才學得起來,歌劇專業訓練幾年後,學習效率進步神速,一齣現代歌劇的主角唱詞,現在的她兩週就可以勝任。大家要知道,要掌握現代歌劇,難度其實更高。」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音樂系系主任南西.赫米斯頓(Nancy Hermiston)有超過20年演唱教學經驗,長期在第一線觀察歌劇演唱者,她認為歌劇訓練好處多多,甚至可能對大腦結構產生永久性的改變。教授指出,聽歌劇、唱歌劇不但能提升學習效率、增強記憶,還能幫助失能長者提高記憶力,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中風歌劇不僅有藝術價值,從增進人體健康角度來說更有無限正向可能。 跨領域研究團隊根據赫米斯頓教授的觀察提出假設:歌劇訓練增加了大腦的可塑性,歌者與單獨接受語言或運動訓練的人相比,牽涉的大腦關鍵區域會更廣泛。在一個實驗中,科學家網羅3組大學生音樂系歌劇專修生、普通語言學系的學生、體育系學生並在大學的第2、第3和第4年結束時對他們施行神經心理學測驗;3組受試者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和腦電圖(EEG)掃描,以評估神經認知功能以及大腦結構的變化。另一個實驗則是比較有學習困難與沒有學習困難的歌劇專修學生,並評估他們在整個課程中的進步情形。 人類的大腦很神奇!打從娘胎,我們的大腦就不斷透過分裂,繁衍出難以計量的「神經元」(大腦細胞的單位);受到各種環境因子刺激
有回跟先生到他阿姨家拜訪,我滿心期待:阿姨和姨丈將近90歲,豪爽好客,通常會端出滿桌好菜招待,把我們餵得飽飽才放行。這回卻看到兩人愁眉苦臉。義大利人天生樂觀,很少看到他們不開心啊!「年紀大,身體常發炎,動不動生病,吃一堆藥,心情真糟。」阿姨情緒低落,醫生說她有憂鬱傾向,姨丈因為要照顧服藥,也跟著沮喪。 「憂鬱症是大腦發炎了。」近年來,愈來愈多科學家和醫師提出這個觀念,也用人體和動物實驗來證明,指出發炎和憂鬱症不但相關,而且互為因果:丹麥的大型研究在輕度憂鬱症患者身上發現發炎指數和憂鬱反應的關聯,發炎指數愈高,愈容易有負面思想與自我批判的行為;就像光和影,憂鬱症跟發炎很可能同時發生。 關鍵在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把免疫系統想像成一支軍隊,軍隊裡的報馬仔叫「細胞激素」(cytokines,它們其實是微小的蛋白質),負責傳遞發炎訊號,有些會請求免疫系統增加援助,有些則提醒免疫系統撤軍。換句話說,細胞激素可以調節發炎反應,維持在好的水平能幫助人體抵抗感染,但如果「主戰」的細胞激素過多,免疫系統的細胞大軍可能產生調度異常,開始無差別攻擊,連健康組織都遭殃。這種狀況若發生在身體各部位,會形成不同的發炎症狀,像是關節炎、第二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若發生在大腦,就可能導致憂鬱症或阿茲海默症。 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也顯示,人體發炎會直接影響大腦和心情:受試者接受傷寒疫苗注射,免疫系統啟動,細胞激素升高,大腦內控管情緒區域跟著活化,出現輕度憂鬱行為。科學家進一步指出過度活躍的細胞激素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當發炎反應太活躍,可能會抑制或損傷控制情緒、食慾、睡眠和記憶的腦神經細胞。隨著年紀增長,免疫系統可能過度警覺,尤其是老人家的免疫系統身經百戰,時時處在戒備狀態,身體的確較容易發炎,或時常感到憂鬱不開心。 不過,醫學研究也告訴我們藝術能讓免疫系統放輕鬆!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證據,指出生活中愈多親近藝術的機會這裡的藝術不見得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那種,閱讀美好圖像、聽首好歌、看含苞待放的花朵、舒心散步,都包括在內只要是美好經驗觸動心靈,進而發出讚嘆、感恩、滿足,這些正向情緒都
「教我彈鋼琴,好嗎?」我的婆婆80多歲,身體健康、社交活躍,有很多興趣的她不滿足於烘焙和園藝,去年冬天決定學一項新技藝,樂器之王「鋼琴」成為她的首選。我的琴藝雖然不怎麼樣,但很願意陪著婆婆練琴。大腦科學家有個說法:「一樣樂器在手,大腦如同開趴放煙火。」高齡長輩願意嘗新,甚至挑戰學習樂器,我樂觀其成,因為學樂器就像讓大腦上健身房進行全身運動,對銀髮族很有幫助。
「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兩廳院會員三月的專屬課程「掌中戲體驗工作坊」好心動,也不禁掉入回憶漩渦。
如果被迫選擇,你想保留哪些能力? 手術室裡除了醫護人員交談的聲音和監測儀器低響,意外地,還傳出小提琴樂音:檯上接受開腦手術的是音樂家妲瑪.透納(Dagmar Turner),她閉著雙眼,右手拿弓,來回在小提琴弦上拉出旋律;同一時間,隔著塑膠布,外科醫師們忙著為透納的大腦動手術⋯⋯醫療片段畫面透過倫敦國王學院附屬醫院官方網站傳出,若非親眼看見,實在難以想像。
2021年夏天,我在義大利跟寶島同步,連續一週線上收看《人間條件》六部曲。在家單獨看戲跟在現場終究不同,少了一起默默流淚、開懷大笑的同場觀眾,好戲沒有共振,心底難免有絲遺憾。
大腦科學家還真的做了研究,發現入了戲的演員大腦簡直是充滿驚奇的小宇宙。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團隊近年發現,當戲劇演員站上舞台,自我是被壓抑的,整個人會被所詮釋的角色取代。
古典鋼琴家會把重點放在「如何演奏」:對他們來說,指法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這關乎他們是否能完美展演技術,將個人的詮釋做出極致表現。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當我們的耳朵接收到音樂,刺激進入大腦,腦部的不同區塊便開始處理訊息:旋律、音準、音色、節拍等元素,會由不同腦區負責。大腦將這些元素分析完畢後,會重新組合成完整的體驗,讓我們有所感受。
西貝流士能作曲能指揮,非凡成就與香檳脫不了關係?埃里克.薩提作品古靈精怪,因為他都吃「白色食物」?巴爾托克沉默寡言,但自家製作的手工果醬、酪梨,或他沒吃過的魚,就能打開他的心房?對音樂的品味與理解,若往生活裡尋,會更有滋味,作曲大師也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音樂,才能有更深刻的領受,與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巴爾托克的酪梨沙拉 當年巴爾托克在洛杉磯吃到人生第一顆酪梨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嘗了一種「大小和顏色像小黃瓜,質地像奶油,而且可以抹在麵包上的水果。」還說:「風味類似杏仁,但沒有甜味。做沙拉很適合,能配綠葉蔬菜、蘋果、芹菜、鳳梨、番茄還有美奶滋。」讓我們就照巴爾托克的想像,為他量身打造一道酪梨沙拉吧! 材料(1人份) 酪梨1/2個、小黃瓜1條、紅洋蔥1/4個、小番茄10顆、羅勒葉少許、檸檬汁半顆量、海鹽適量、黑胡椒適量、冷壓初榨橄欖油3大匙、蒜泥少許 作法 先調沙拉醬汁:均勻混合檸檬汁、橄欖油、海鹽、黑胡椒、蒜泥。 將酪梨去皮去核、小黃瓜洗淨後切成適合入口的小塊,紅洋蔥切絲,小番茄對切。 混合步驟2食材後,拌入羅勒葉,最後再加醬汁調味即可。
專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品演出而設的「威爾第歌劇節」,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爾第的故鄉帕馬舉辦,除了吸引各地愛樂遊客前往朝聖,當然也是老戲迷群聚的盛會。一場由伊莎貝塔.柯瑞爾執導的《遊唱詩人》在帕馬雷究劇院的演出,極簡前衛的風格,差強人意的演唱,顯然讓老戲迷不甚滿意,現場噓聲不在話下,更有趣的是帕馬老太太的評論:「像麵餃裡包的餡,只有麵包屑,連點乳酪絲都沒有。」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