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收到入圍通知的時候你在幹嘛?」
「睡覺啊。」
五四三的緣起
今年因入圍紐約亞洲影展赴美10天(編按),順道探訪老友、影像設計孫瑞鴻(Ray),酒酣耳熱一番暢聊,彷彿回到2018年,受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邀請,做讀劇演出及放映,在Ray家喝到天亮,劇場、餐飲、人生無所不談。時隔7年,Ray成為了首位入圍兩大紐約重要劇場獎項的台灣設計師。
Ray以自己的才華與努力直入核心,收穫與考驗同在的一年,慷慨的他十分樂於分享10幾年來的劇場驚奇之旅。
孫瑞鴻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設系,主修舞台設計,後赴美攻讀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碩士,活躍台美兩地的表演藝術、多媒體領域工作,在台灣與莎士比亞與妹妹們的劇團、驫舞劇場、落日飛車、9m88等藝術家工作,曾於百老匯參與如《金剛》(King Kong)、《English》、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演出的《McNeal》等頂尖製作,今年以《Floyd Collins》雙入圍戲劇桌獎(Drama Desk)與東尼獎(Tony Award)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由於東尼獎尚未有獨立的影像設計獎,評委將影像設計歸類於舞台設計或是燈光設計共同提名。
影像設計在近年的百老匯演出日漸重要,也可從東尼獎如何制度化這些技術獎項一窺端倪。
戲劇桌獎是紐約劇場從業者更為重視的獎項,更鼓勵藝術性的突破。雖然大製作容易拿獎,但仍有以SOLO演出獲獎的前例。東尼獎更面向大眾,在跨族群、跨文化以及媒體關注上,具有指標性,是以Ray的雙入圍,代表了同時獲得藝術與市場的肯定。

從真實事件出發 從外百老匯躍上百老匯的《Floyd Collins》
《Floyd Collins》是編導蒂娜.蘭道(Tina Landau)與詞曲Adam Guettel就讀耶魯大學時一起創作的音樂劇,1996年曾於外百老匯的劇作家地平線劇院(Playeright Horozons)演出,奪下Lucille Lortel Award最佳音樂劇獎。
本劇以1925年肯塔基州的探險者Floyd Collins的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講述探險家Collins為了尋找觀光景點,在地底通道中被一塊僅重28磅的岩石卡住腿部動彈不得,靠當地人垂釣食物維生,Collins的弟弟為了解救哥哥各方求援;原本是一場地方性意外,卻因媒體的介入,迅速升溫成全國矚目的事件。隨著媒體報導,洞穴上方人潮聚集,攤販進駐,場面宛如嘉年華會,卻也間接影響了Floyd Collins的生死。
這個事件之所以在那個年代引起轟動,關鍵人物是《路易維爾信使日報》(The Courier-Joumal)的年輕記者Skeets Miller,他當時只是週薪25美元的菜鳥記者,卻因身形矮小成為唯一能擠入狹窄洞穴的媒體人。他在Collins的人生最後的18天內下洞6至7次,每日以第一人稱撰寫報導,經由新聞通訊廣泛轉載,讓全國的讀者如臨現場。這系列的報導為Miller贏得當年的普立茲新聞獎,但也引起無法控制的人潮湧入現場,導致救援效率下降、決策受到干擾。事件結束後,許多救援專家紛紛檢討,是否媒體殺了Floyd Collins?是以《Floyd Collins》的重新製作,不僅僅只是重述一個100年前的歷史故事,也是對媒體、輿論與觀看倫理的當代表述,這齣音樂劇直指媒體與輿論那無形卻真實的殺傷力。
2025年演出適逢Floyd身故滿100年,Ray表示,這齣戲在30年前的首演引起不小轟動,形成一股次文化現象,許多當年的劇迷現在都已50、60歲,重製消息傳出時引起劇迷的熱烈期盼。

林肯中心牽線 加入《Floyd Collins》製作
Ray曾於2013年參加林肯中心舉辦的導演實驗室(Director’s lab),當時媒合多組導演與多組設計師一起工作,因而受到關注。去年透過林肯中心的牽線,與導演蒂娜.蘭道視訊面試,Ray於2024年11月加入正如火如荼進行的《Floyd Collins》,而隔年的3月就要演出,是一個需要卯足全力投入的製作時程。
編導蒂娜.蘭道是百老匯的知名導演,近幾年只導自己寫的劇本,2025上半年就有兩個百老匯製作演出,《Floyd Collins》之前還有一齣同樣自己編導的《Red Wood》上演。蘭道最為台灣觀眾所知的作品應是2017年推出的《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The Broadway Musicaal)音樂劇,《海》劇贏得該季度東尼獎12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原創音樂」。
作為蘭道的初心之作,她非常看重這個演出,除了舞台設計與影像設計,其他設計都是原班人馬。Ray坦承工作過程中壓力極大,所幸最後也得到劇評與觀眾一致的稱許。

原本在外百老匯的演出並沒有影像設計,是掛上巨大的天幕(cyc),打上色光來達成空間、時間與角色心境的變化,由於整齣戲Collins幾乎都卡在洞裡,是以天空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角色。Ray表示,通常劇本上會有明確的影像線索,但《Floyd Collins》沒有,整齣戲都是Collins在地洞中以及洞外發生的事,場景是肯德基州的沙漠,舞台也是空台,讓他傷透腦筋。
Ray透過常常跟導演溝通意象與素材,去找出究竟什麼才是最適合的設計,除了要做出天空的效果,也要做出光所做不到的抽象、具象元素,才剛開始在百老匯獨當一面的Ray,為了達到原班人馬的想像以及創造出比天幕色光更好的效果,吃盡苦頭,承受了外人難以想像的高壓。最後整合出的效果,透過一次次的影像轉變以及與燈光的巧妙搭配,觀眾走進了Collins的內心,整座劇場就像Collins的心靈旅程,劇評指出,投影橫跨整個舞台,與燈光設計相輔相成,創造出「既宏大又親密」的效果,也被評審看見,一舉入圍。
「我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舞台,對燈光一竅不通,想不到現在工作最密切的是燈光,這次提名也被放在燈光。」Ray說。
「初登場」即入圍大獎 劇場之路踏實而精采
在百老匯初登場,節目冊上面會註記「Debut」,意指首次亮相或出道。那Ray的Debut是什麼?
在這提問下,Ray一一細數他過去的製作。他參與了小勞勃.道尼《McNeal》的影像,與原本從事美術館展場設計的Jack Barton,聯合設計講述諾貝爾獎得獎作家的抄襲代筆風暴,獎項只提名主設計師,與入圍擦身而過;或是在《English》,這齣講述伊朗國民參加托福考試苦練英文的得獎作,做了《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等電影片段的3段素材,但cue實在太少了,Ray不好意思視之為「Debut」。
所以擔任主設計師的debut就是《Floyd Collins》了?Debut即入圍。
Ray不好意思地說:「可能也就是人生高峰了啦。」

Ray的Debut踏實而精采,背後是家人的支持、他的才華與努力,也是孕育他的台灣劇場給予的養分。台灣劇場即便資源缺少,但非常靈活應變,讓他在龐大編制的紐約劇場中有了不同於單一背景經驗的優勢,Ray除了繼續參與演出製作,也期待著將產業化的經驗帶回台灣分享。
我問Ray,他是怎麼開始美國的職涯?他回想,在2012年,被當時洛杉磯藝術學院的老師Chirs Barreca找去擔任《Rocky》音樂劇的影像助理,開啟對這個產業的想像。
10年前的東尼獎,Ray的老師在廣告時間捧起了獎座,到了現在,即便幕後獎項仍是一開始就頒掉——但再也沒有只放在廣告時間。
撐起整個演出的設計部門,隨著技術的成熟、技術藝術化的與時俱進,所有參與藝術家的才華,在它專屬的位子,低調卻紮實地閃耀著。
編按:簡莉穎編導之短片《也許這個故事叫護唇膏》入圍2025紐約亞洲影展(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