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紐約僅一個半小時航程的多倫多,整年仍不間斷地上演多部在百老匯熱銷的音樂劇,《Come From Away》便是其一。這部劇被譽為加拿大人的驕傲,劇本內容改編自911事件被迫降落在加拿大紐芬蘭島(Newfoundland)甘德鎮(Gander)的38架飛機、7000名乘客與小鎮居民互動的故事,演繹加拿大人的善良與慷慨,雖然因過於正面的人物刻板形象而被批評,但仍成為首部在百老匯上演逾1600場的加拿大原創音樂劇。
《Come From Away》由加拿大音樂劇創作者夫妻檔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共同創作,他們於2009年在多倫多推出首部音樂劇《My Mother’s Lesbian Jewish Wiccan Wedding》,劇場製作人Michael Rubinoff看了之後便邀請他們以911發生在加拿大的真實事件創作這齣音樂劇,並加入自2011年啟動的加拿大音樂劇計畫(Canadian Music Theatre Project,CMTP),在接下來5年的孵化期程中,《Come From Away》順利被百老匯Junkyard Dog Production公司看中,自2017年展開它長達5年的百老匯定目劇演出,並獲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及其他獎項。
百老匯的完整製作版在2016年底先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皇家亞歷珊卓劇院(Royal Alexandra Theatre)演出兩個月,創下該劇院落成109年來最佳票房紀錄、場場完售。因為有既定的百老匯演出而無法原地加演,因此,該劇隨即籌組加拿大製作團隊,並於2018年長駐於皇家亞歷珊卓劇院演出,雖然中間曾因《Dear Evan Hansen》更早談妥的巡演檔期而暫移至附近的劇院演出,以及因應新冠肺炎短暫停演,但仍持續至2021年12月底因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爆發才結束演出。這期間也有因應特殊計畫而至溫尼伯及紐芬蘭短期巡演。
2024年9月,《Come From Away》再次回歸皇家亞歷珊卓劇院,每週上演8場,原預計演至該年底,後於12月中宣布延長演出至2025年4月,並將在1月29日迎來加拿大製作團隊版的第1000場演出,再次奠定該劇在加拿大劇場的里程碑。有趣的是,因應在百老匯演出期程結束而展開的北美巡演版也在2024年9月到溫哥華演出,東西岸同時上演的盛況,可見此劇對加拿大人的特殊意義。
「延長檔期」是百老匯演出常見的行銷策略,延長近4個月必然早有規劃,但令人驚訝的是,多倫多市中心竟有那麼可觀的觀眾量體,能支撐8個月近32萬席次。除了這齣劇自帶的愛國光環,皇家亞歷珊卓劇院所屬的Mirivsh Production公司對多倫多劇場生態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創辦人Ed Mirvish原是在多倫多經營平價百貨的商人,1963年購買面臨拆除危機的此劇院,成為百老匯與倫敦東區作品的巡演站,並在周邊打造娛樂生活圈。
1986年由其子David Mirvish接棒並調整營運模式,開始製作演出、籌組熱銷巡演作品的加拿大卡司,並新建「威爾斯王妃劇院」(Princess of Wales Theatre),這兩個劇院仿照百老匯做「Mirvish」長銷演出,上演經典作品的加拿大製作團隊版,如正上演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剛結束甄選並預計於年底演出的《& Juliet》;後續收購的兩座劇院(Ed Mirvish Theatre、CAA Theatre)則做其「off-Mirvish」系列,是許多知名作品巡演的必經之站,如剛結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將上演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等。
Mirvish Production創造可觀的演出場次及票房,也奠定多倫多劇場生態穩固的觀眾量體與看戲習慣。但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影響當地劇團的創作可能性,因應市場機制而在商業發展與藝術實驗中徘徊,是目前多倫多各劇院、劇團經營的雙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