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東尼獎典禮現場《Floyd Collins》劇組彩排。(孫瑞鴻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2)

登上戲劇桌獎與東尼獎典禮舞台 近身體驗紐約劇場盛事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紐約的劇場獎項,是以每年4月底到隔年4月底作為一個季度。跟著這樣的賽制,一年有兩個新製作的高峰期,一是11月底感恩節到聖誕節的冬季,一是東尼獎4月底截止前的春季,東尼獎頒完後,大部分的劇院就開始放暑假,不會有新製作,直到下個季度。

戲劇桌獎(Drama Desk)與東尼獎(Tony Award)是紐約劇場最重要的兩大獎項,幾乎可以視為劇場界的金球獎與奧斯卡獎。

戲劇桌獎5月1日公布入圍名單,東尼獎5月2日公布,Ray的入圍驚奇之路,在於《Floyd Collins》於3、4月演出,等於演完就開獎,還是雙入圍,一切如同颶風一般快速。同樣雙入圍戲劇桌獎與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的強敵,也只有《日落大道》(Sunset Blvd.)。

戲劇桌獎與東尼獎都是評審團制。東尼獎約有40位初選評審,會去看每個演出,選出入圍名單。入圍名單公布後,由800位具資格的投票人投出得獎者。這800位會看完所有入圍演出,他們普遍對東尼獎與表演藝術很有使命感,有各種評論人、製作人、專業工作者、專業觀眾,入圍者不能參與投票。演出當天若有投票人來會事先知道。盡量在流程上、投票人數上做到客觀評判。

2025戲劇桌獎頒獎典禮現場。(孫瑞鴻 攝)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廣告圖片

東尼獎流程慎重  典禮長達近7小時

戲劇桌獎與東尼獎各於6月1日、6 月8日頒獎,前者流程比較輕鬆,至多收到一封信恭喜入圍;東尼獎則非常慎重,會有一連串的記者公告、邀請函等,入圍者也會在入圍兩週後接受媒體聯訪,所有入圍者會聚集一個飯店房間受訪,並得到入圍胸章(Tony Nominee Pin),這是東尼獎有名的傳統,走紅毯時會別在身上,入圍過好幾屆的人,胸前會別一大堆胸章,是東尼獎紅毯最有趣的風景。不同屆的胸章長得一樣,只有入圍年份的差異。

《Floyd Collins》一共入圍6個獎項:最佳重演(Best Rivival)、最佳編曲(Best Orchestration)、最佳男主角(Best Leading actor of musical)、最佳男配角(Best support actor of musical)、最佳聲音設計(Best Sound Design of Musical)、最佳燈光設計(Best Lighting Design of Musical)。

今年音樂劇類入圍最多的,正是韓國版權音樂劇《Maybe Happy Ending》的百老匯版,拿下了包含最佳音樂劇、最佳舞台美術(含影像設計)以內的數項大獎,而《怪奇物語》則拿下戲劇類的所有設計獎。

東尼獎的飯店聯訪中,所有劇組皆會盛裝出席,由東尼獎總監致詞拉開序幕,參與各式動態靜態訪問,如《Braodway World》或《PLAYBILL》(專門發行百老匯節目冊的公司)等表演藝術知名媒體,愈有知名度的演員愈會吸引主流媒體。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廣告圖片
2025東尼獎紅毯區。(孫瑞鴻 攝)

另有標誌性的的午餐活動Tony Luncheon,會於洛克斐勒大樓頂樓進行,是正式午宴,參加者需盛裝,同步頒發入圍證書。

東尼獎主辦方有專門的典禮製作人接洽,挑選典禮當天演出的迷你秀,這對入圍者來說是大事,因為會播放給全國乃至全球觀眾看。《Floyd Collins》被選入一個片段、兩首歌,入圍那一週便開始商討規劃,所有人要共用一個舞台,討論道具、舞台、燈光、投影要怎麼用,而Ray就是負責跟典禮的screen producer一起確認所有素材內容。

參與團隊有兩天時間排典禮秀,最後還有一天是帶服裝的彩排(dress rehearsal)。典禮轉播因為透過螢幕放送,舞台效果會調得比較濃郁,以讓轉播的效果達到最好,典禮彩排時所有設計師都圍著電視螢幕看效果、調整畫面。典禮當天從下午4點半一路到晚上11點,包含紅毯。

「太久了吧!又累又渴又餓!」Ray笑著說。入圍的設計師坐在最外側走道,中間座位留給具有強勁票房吸引力的演員們。但也是這樣高速運轉,造就了每年東尼獎典禮的精采。

TONY 2025典禮現場,《漢彌爾頓》(Hamilton)10周年原班卡司現場演出組曲。(孫瑞鴻 攝)

藝術標準迭代變革  影像設計愈受重視

「其實頒獎時並不緊張,參加宣傳活動、記者會跟走紅毯比較緊張。戲劇桌獎已經先開獎,心裡有準備不會得獎。而且當時我太太看完演出就有跟我說覺得不一定會入圍,除非評審很有品味,但就算入圍,他們會頒給《日落大道》。很多同事都是深耕多年才入圍,我真的覺得入圍已經很榮幸。」Ray娓娓道來東尼獎的心情起伏。

《日落大道》的燈光設計Jack Knowles率先拿下戲劇桌獎,Ray看了演出,認為是個強勁的對手,把場上的光打得像是默片,既前衛又古典。如他所料,最後也是由《日落大道》拿下音樂劇最佳燈光設計。

入圍後,Ray自謙,好像進大觀園一樣,至此才認真地去看百老匯的演出,過去看的時候不會想太多,但真正進入產業,更帶著目的性去看,想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並會特別留意以前一竅不通的燈光部分,因為現在跟他工作最密切的,正是燈光部門。

「那你覺得影像設計在劇場中是什麼呢?」我問Ray。他認為,影像廣義來說是燈光,又是舞台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內容的一部分,乘載了極大的可能性。

影像漸漸成為一個演出必須的設計,是近年趨勢,戲劇桌獎將影像設計獨立成一個獎項,但在東尼獎這邊仍然有很大的爭議。

《McNeal》演出現場。(孫瑞鴻 攝)

Ray表示,百老匯的技術藝術化大約在30年前,在那之前所有東西都是技術,以前沒有現在所謂的燈光設計、聲音設計,只有舞台,舞台從遠古就有(Scenographer),甚至曾經在10年前,東尼獎曾拿掉聲音設計的獎項,但造成很大的反彈。

隨著時代的變革,獎項怎麼設置也代表了如何評斷這些設計的藝術層次、與表彰其重要性。去年東尼獎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Wendall K. Harrington——美國的影像設計教母、耶魯大學Drama school的教授,她受獎時特別提及,影像設計需要被看到。而在現今的演出趨勢,雖然不一定所有入圍的作品都有影像,但影像設計在許多大製作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Drama Desk的競爭更激烈,不一定是鏡框式,各種劇場形式都有,玩法更多元,今年頒給《少年格雷安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影像會拼在一起又分開。」Ray興致勃勃地打開戲劇桌獎最佳影像設計給我看,是Sarah Snook主演,以SOLO形式分飾20幾個角色,用影像同步呈現不同角色的狀態與情境,光預告與劇照就十足精采,也可感受Ray對不同影像設計呈現演出的追求與好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05 ~ 2025/12/05
Authors

作者

數位資料庫-開學季優惠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