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mian DinéYazhi’的《守護神聖之聲》在市政府大樓外展出,顯得突出且諷刺。(陳明緯 攝)
多倫多

翻譯中的城市 「白晝之夜」播映語言與文化的多聲道

多倫多「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在10月4日晚上7點到10月5日早上7點舉行,以多倫多市(City of Toronto)為範圍,3個主要展區分布於市中心(Downtown)、北約克(North York)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今年的主題是「翻譯城市」,藝術總監Laura Nanni提到多倫多目前有200種語言流通,她認為「翻譯不只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其中所創造的連結與理解。」這個夜晚,共有125件靜動態作品展出,包括3個主要策展計畫,及其他的獨立計畫、主要機構(場館)計畫及實驗性活動,企圖呈現文化、語言、身分及地方的交織與互動。

「詩性正義」(Poetic Justice)由劉雪鈴(Charlene K. Lau)策展,從土地、條約、正義和改革的面向,反思多倫多作為原住民家園及全球人口遷徙與往來之都,該如何運作。作品之一《守護神聖之聲》(PROTECT THE SACRED VOICE)在多倫多市政府大樓外掛上「英語是一種外來語!維持美,需要抵抗!愛的革命!」的旗幟,藝術家Demian DinéYazhi’從自己的社群媒體貼文中找出句子,透過版畫技法製作成海報式標語,並與市政府溝通作品的呈現方式,最終能在這個夜晚,以跨性別旗幟配色的燈光打亮這些文字。

Annie Wong和Hannia Cheng的《唐人街的獅吼聲》象徵穿越走入唐人街的歷史場景。(陳明緯 攝)

DinéYazhi’的創作過程即是展演實踐,展示殖民傳統對藝術家、原住民與酷兒等社群的審查與壓制,藉以呼喚人民的「神聖之聲」。這也是其中一項在「白晝之夜」結束後仍持續展出的作品。

同個展覽從市政府一路延伸至唐人街,作為文化協商與離散認同的重要場域,《唐人街的獅吼聲》(the sound of lions in Chinatown)搭建了兩個模擬傳統牌坊的出入口裝置,投影1960年代「拯救唐人街」活動影像,觀眾不只象徵性地走入歷史場景中,也踏入多倫多華人移民聚落從19世紀末在聯合車站周邊形成,歷經保皇或反清的分化、市政府興建新市政廳(現址)徵收土地、面臨都市重劃等搬遷足跡。伴隨熱鬧的舞獅陣,藝術家Annie Wong和Hannia Cheng呈現目前的唐人街不僅是文化遺產,也仍持續形塑自身未來。

同條街上,Shellie Zhang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以多語歌詞及卡拉OK風格的視覺,搭配曾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流通各地的〈Yesterday Once More〉歌曲伴奏,觀眾駐足、輕哼,每到「sha-la-la-la」的片段著實成為跨語種的合唱。另一頭,《人民舞池》(People’s Dancefloor)12小時不間斷地播放著由多倫多各領域藝術家挑選的音樂列表,標示為參與式表演,觀眾的舞蹈即是表演的主要內容,也象徵市民重新奪回公共空間、與城市同歡。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Shellie Zhang的《巴別塔》播映各語動態歌詞,讓民眾齊唱〈Yesterday Once More〉。(陳明緯 攝)

不論使用何種語言、來自何處、以何種媒材創作的藝術家,在劉雪鈴策劃的「詩性正義」系列中,串連起原住民與各移民社群從過去到現在所面對的抗爭、流離失所,以及文化凝聚與傳承的記憶與行動。這個子展覽重新詮釋了「本土」,讓人聽見這座城市多重而交錯的聲音,也是今年「白晝之夜」中,論述與作品都相當清晰、最能呼應主題精神與城市脈動的一項策展計畫。

「白晝之夜」在不同城市的舉辦,一直備受關注與批評,其中不乏對預算、舉辦目的、實際影響的檢討。針對這點,Nanni在活動後接受媒體《Now Toronto》採訪時提到她將重點從創造城市奇觀轉向更深層的參與,希望能呈現更多互動式作品、社群共創及多元的聲音。

《人民舞池》在登打士街封街舉行,不間斷輪播當地藝術家挑選之歌單。(陳明緯 攝)

它的人群與歡樂不及同月底萬聖節那種自發性裝扮、遊街的熱鬧,眾聲喧嘩中也難以聽清一個聲音。那麼,夜晚中走在街道的人們究竟經歷了什麼?筆者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各自的深刻意義、蘊含的批判。老實說,若單獨觀看,它們不那麼吸引人,但將其包裹在熱鬧、歡慶的氛圍中,周圍暗了下來、只有作品在發亮,讓人能更無負擔地接觸藝術,與朋友或陌生人奇遇、討論,或只是創造一個短暫的話題,一切竟變得合理。

或許,無法期待一夜的白晝能照亮平日照不進的角落,但能有一種方式聚眾、讓人感覺自己獲得對藝術、對城市的詮釋權,或許正是一夜過後留下且可期待的好夢。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1/21 ~ 2026/02/21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