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茂
-
焦點專題 Focus
共同在此的「我」
當吳興國在角色/腳色穿越間,用一句「吳興國,我回來了!這個決定比出家還要難。」然後抹去臉妝、卸下衣著,向觀眾宣告「我」在此,「吳興國」回來了。戲曲演員通過行當、妝容等方式去建構與觀眾間的關係,但其表演行為卻造成一種反差──回來的是戲曲演員,還是吳興國。或許,我們會說當代戲曲以獨角戲方式去陳述自身已見怪不怪,像張軍《我,哈姆雷特》(2018)、朱安麗《女子安麗》(2019)等;但別忘了那時才二○○一年國光劇團尚未以《閻羅夢》開啟「台灣京劇新美學」的時代。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那時此刻——兩廳院卅年
當從前、從前成為說話的開場白時,白髮不知不覺已爬上兩鬢,時間就這麼無聲息地溜走。回首一九八六年進入兩廳院工作,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幸運地加入台灣首座專業劇場和音樂廳年輕的節目企劃團隊,轉眼已卅年。當年戴著安全帽首次走進彷彿太空異域的建築工地,根本無法想像劇場是什麼樣子。昏黃燈泡下到處是水泥和鋼筋,瀰漫的粉塵讓施工中的情境顯得神秘難以想像,也讓年輕的我對這份工作和未來充滿好奇;卅年後再次戴著安全帽走進舞台整修工區,黃燈泡被LED燈取代了,那時的年輕菜鳥看過的演出已經超過四千齣,且擔任曾經仰之彌高的兩廳院藝術總監職務,那時此刻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踏」到「身心靈」
在台灣也有人提過「舞踏本土化」這個議題,那麼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土方巽創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對日本從「脫亞入歐」的現代化慾望到軍國主義敗北的歷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會雕塑」。那麼要問的是,「暗黑舞踏」作為一種反抗的行動,台灣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體圖像呢?
-
即將上場 Preview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緩前行 定靜中成就多重時空
首演於一九九五年的《花神祭》,在國際繞了一圈,相隔十五年,終於重回國家戲劇院舞台。排練場上,舞者如颱風眼一般,寧靜深厚,周圍人、事、物彷彿被旋進這股定靜之中,成就了一個個無法言說但存在的多重時空
-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形容董陽孜的書法「透過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現時,他不僅在創造一種美感,也非只與傳達某種訊息,更是再進一步激發共鳴」。這次在兩廳院開個展,董氏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意在召喚那疏離了中國文化的年輕人的共鳴。
-
戲曲
編導演合一,有突破也有盲點
吳興國以「演腳色不演行當」的獨特方式,同步詮釋老生行當的宋江,與方巾丑的張文遠,堪稱史無前例的大膽突破。不過,「行當」的層次複雜,包含演員表演技藝的訓練依據、劇中人物外型分類與人物性格象徵等多重含意。吳興國既然已經突破行當,他的表演當然可以跨越行當的外在限制,但也不可避免地犧牲了行當的内在意義。
-
研習營
七月,大家作伙來跳舞
今年已邁入第三屆的台灣國際舞蹈營,在課程方面不但越來越多元,而且順應潮流,也增開了近來頗受歡迎的街舞與踢踏舞;在參加學員方面,也發現有越來越多非科班出身的肢體工作者來上課,加上他國師生的參與,一個多元活潑的舞蹈交流環境就此成形。
-
劇場思考
搭乘時尚列車,接軌國際舞台
黃文英除了考證「水滸傳」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裝風格,同時也將「十九世紀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劇的服裝有現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所謂的「中國風」,其實乃東、西方美學元素兼容並蓄而成,這種時尚之美,正是西方觀點下的一種「國際語言」。
-
舞蹈
另類民族舞的新聲
由舞者初嘗編舞的階段,往往較能掌握動作及造形之美,但對整體舞作結構則易流於形式強於內容,若能持續不斷的歷鍊、思考則是指日可待的!
-
舞蹈
冬之舞
冬季適合什麼舞蹈?就舞者而言,似乎無不合宜,在大幅度的肢體動作之後,熱烘烘的軀體已不關季節了;至於觀者,應可多少感染一些熱力吧!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躍台灣情 台北民族舞團九三年公演
《鼓之祭》《古韻情》《慶神醮》是台北民族舞團今年公演的三大代表舞作,完整地呈現出台灣本土風格;而整編增添的片段,又賦予戲劇性的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