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新訊 實力派演員林如萍、安原良助陣演出
簡莉穎編劇新作《春眠》 試探人性的模糊曖昧
以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說〈熊過山來了〉為藍本,活躍於劇場的七年級編劇簡莉穎新作《春眠》,藉由一對夫妻數十年婚姻生活中的波折,包括丈夫的工作、外遇、妻子的失智症、住進安養院後的日子,和另一名男病患發展出來的情感關係等,試圖趨近真實世界中人事物的相對性與模糊曖昧。簡莉穎以「不確定的事物」為改編策略,劇中人物的行動,甚至行動的悖反,亦即他們行動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內心,切合我們對人的理解與不理解。劇情由兩個人的一生記憶展開,但不編年紀事,重大的快樂與悲傷不斷並置流轉對照;加入了不全知的敘事者,維持疏離的距離,演員從一個角色滑入另一個角色,場景只有在需要的那一刻才會存在。 《春眠》由新生代導演黃郁晴搬上舞台,演員集合了北藝大戲劇系表演老師林如萍與暌違劇場許久的資深演員安原良,劇本之中所有快速轉換、消弭的景致都透過演員的聲音和姿態呈現,一切回歸到演員本身。排練至今,導演、演員與編劇彼此之間的討論、發展,為劇本增添不少血肉,也脫離了原著的敘述框架。該劇從排練到呈現都在外表坊的363小劇場發生,導演與演員在同一個空間待上夠長的時間去發想、沉澱,並活在其中,演出更像是演員和觀眾,同時分享一個秘密、一段旅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二月開始的臺灣國際藝術節不斷發創「舊即是新」的理念,交織著異國與在地、新穎與古典,待不安分藝術靈魂們出擊、探索與品味。眾多節目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台灣人力飛行劇團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腦海中文本餘韻與晾在眼前的一張張劇照疊印,就是一個個深觸心底的完成式。原著家族故事的戲劇性,鉅細靡遺披露在行裡句逗間,情感矗立,一覽無遺,而這樣誠摯細密的獨白抒情將在舞台上演,遇見一向詩意的導演黎煥雄,會有什麼空間上的對話? 或許保有許多幻想,或許,舞台如膠捲,捲動著每個人殘剩記憶中的人生,而我們,將好好看見自己。
-
音樂新訊 德國型男鋼琴家
與巴赫緣深 史岱費爾德的新詮展創見
出生於一九八○年的德國鋼琴家史岱費爾德,似乎生來就與巴赫有緣。他出生的那年,正是以演奏巴赫聞名的怪傑顧爾德拍攝、重新錄製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同一年。巧合不只如此,二○○二年他打破了懸缺了十四年的首獎,奪下巴赫鋼琴大賽冠軍,隔年首度挑戰灌錄《郭德堡變奏曲》的年齡是廿三歲,正好跟顧爾德第一次錄製這部作品的年紀相同。也因為如此,專輯一發行,史岱費爾德就被媒體拿來與顧爾德相互比較、大作新聞。 同樣是擅長演奏巴赫的型男,兩人在演奏上也有相通之處,在這點上,史岱費爾德不諱言曾受顧爾德演奏的啟發。但難能可貴的是,對當初寫給大鍵琴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移植到現代鋼琴的表現上,他大膽地展露了他的創見,將許多聲部做了八度的調動來達到對比與區別。然而即使他的巴赫受人歡迎,德國《時代》週報卻也曾指出,巴赫是「他思考與演奏音樂的基本核心,但絕不會只在這個範疇中。」此次來台,他將從巴赫開始,接著彈李斯特、華格納到拉赫瑪尼諾夫,讓觀眾一次聽見不同時期的多種詮釋。
-
音樂新訊 廣藝愛樂創團首演
當電音三太子碰上貝多芬 台味十足送新音
打著「創團首演,就沒打算照規矩來」的口號,廣藝愛樂管絃樂團即將以不按牌理出牌的節目內容吸引觀眾耳目。為了這第一次的公演,樂團請來作曲家兼豎琴演奏家李哲藝創作了《電音三太子》與《貝多芬的前世今生》,並邀請NSO首席李宜錦跨刀演出。 成立於二○一○年的廣藝愛樂,一年多來已擔綱多場作曲家新作及音樂劇首演。今年創團首演的兩首曲目上下半場各有不同風格,首先登場的《電音三太子》取材自台灣廟會慶典中常見的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等元素,加上台客電音舞曲創作成現代管絃樂曲。其中將安排古典及電子雙小提琴來搭配樂團。而樂聖貝多芬即使誕生於距今兩百多年,但到了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車、廣告歌曲、甚至是布袋戲的配樂,都還借用著他作品。因此在這首樂曲中將巧妙地結合台灣民謠與貝多芬的樂曲,讓觀眾在兩類不同的曲風發現相同的連結。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萌芽茁壯中的澳門劇場活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無法定義、無所不在
演奏家?作曲家?作家?視覺藝術家?歌手?發明家?這些簡單的頭銜似乎都很難說明蘿瑞.安德森的真正身分,這位多元的藝術家始終走在時代的尖端,不斷地挑戰自己所能給觀眾的她創作的全部。為了能更完整地介紹蘿瑞.安德森這位多面向的創作者,在我們製作這期雜誌的特別企畫時,曾向她提出想多要一些以往演出的資訊或錄影,但是得到的回答卻是「抱歉,我不喜歡回顧過去。」沒錯,只面對未來,這就是蘿瑞.安德森,一位自七○年代就邁開大步灑脫前行,即便是現齡六十歲仍不改其前衛作風的全才藝術家。這次她將帶著她的《妄想》Delusion在三月份首度訪台,讓台灣的觀眾也能親炙她如詩般的現場演出。 如果說蘿瑞.安德森是前衛的代表,那麼本期的另一專題【跟著偶戲.上天入地】,無疑地就是古老技藝傳承的延續。但是在廿世紀來劇場藝術經歷劇烈、且不斷地的演化發展、革命跨界之下,偶戲也紛紛衍生出了不同的面貌,忽地也「前衛」了起來。從燈光、投影、精密機器等等各式地高科技媒材的加入,到操偶師思考顛覆偶與自己、觀眾的三角關係,以及重新思考製偶材質的再運用與再詮釋,甚至近年來在歐洲都有「偶」喊出了不應再為「偶」的正名口號!但是無論如何,偶戲在在挑戰的,還是如何將「偶」化實為虛、以「戲」化虛為實,在物與人的真實與想像之間,跨越鴻溝,衝擊、拼貼初不屬於這個三維空間的「意外」場景。在本屆的「2012臺灣國際藝術節」中,共計有來自中外的四齣偶戲要在國家兩廳院的實驗劇場上演。如果您厭倦了真實的世界,那不妨翻開雜誌,在了解偶的神秘後,來劇場享受一段意外的旅程吧! 當然,春天也是個適合四處走逛的季節,如果您對現代都會的節奏感到乏味,想要慢下步伐、換個氛圍,享受傳統在地的人文風情,那麼在本期雜誌中也準備了【南瀛走春.府城漫舞】的特別企畫,與讀者一同探訪這個位於台灣西南沿海、漢人最早在台灣本島開枝散葉的所在,也帶大家見識一下,在古蹟與美味之外,一群堅持在家鄉創作的舞蹈工作者,努力用肢體與音符所打拚交織出來的、不一樣的府城舞台。
-
專欄 Columns
創業年代
創業之初,一遍又一遍的失敗,有點像演員排戲時,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在失敗和摸索的同時,也得到了化經驗為知覺的成長,那個歷程,對個人,對國家社會,都是絕對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經歷的時候,我們才能掌握它、感受它,否則,只是「聽說」,或者「自我幻覺」而已。
-
專欄 Columns
大哉身體(上)
身體語彙和語言文字是來自不同國度的,它超越了所有語言和文字互通的範圍,旨在突顯人類情感不易對焦的個性。所以當語言或文字想要精確地描述情感或情境時,身體語彙就有機會直接以其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方式,直搗情感的核心。
-
專欄 Columns
你會讓我踩在九號史坦威上表演嗎?
在平常的演出裡,我都會期待可以彈奏演奏廳裡最大的九號史坦威鋼琴,那就好像有機會可以開法拉利跑車在大街上閒晃一樣,那種拉風的感覺實在很好。踩在鋼琴上這廿秒,不只是這段的高潮點,也是整齣戲的高潮。但是,就是因為那廿秒鐘,沒有場地願意讓我踩他們的鋼琴。
-
專欄 Columns
如
假如總是牽著相信的手,牽到忘我,忘了相信都有假如為前提,回過頭想想,如果這世界是由假如所構成的,那真實又是什麼?寫實主義的「假如」又是什麼?希臘悲劇的呢?想到有那麼多「如果」的可能性可以在劇場中玩耍應該會相當開心吧?
-
紐約
音樂劇教父批評 新版《乞丐與蕩婦》掀波
一月剛開始演的百老匯音樂劇《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因為音樂劇教父松罕的發文批評,造成圈內風暴也引爆話題。對這個經典的舊劇重演,雖有重量級製作團隊,但松罕對經典的被修改與新名稱對原編劇的不尊重頗有意見,也間接讓紐約版的演出重回原版結局。
-
柏林
柏林國家歌劇院觀眾人數攀升 振奮文化界
因為舊址整修、而搬到席勒劇院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現已在新家邁入第二個樂季。原本擔心票房低迷,近期卻傳來新樂季觀眾人數攀升,讓文化界為之振奮,表示精緻的歌劇藝術不會寂寞,新世紀仍可繼續發展新面貌。
-
倫敦
英國石油續約贊助四大藝術機構 引發各界論戰
因二○一○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被環保人士大力抗議的英國石油公司,日前宣布將續約贊助四個重要的藝術機構,投入一千萬英鎊的資金。但這樣的贊助也引發環保人士的抗議,在媒體上亦引發正反不一的論戰。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體及大眾反思藝術與商業贊助、公部門補助間的關係。
-
巴黎
第一屆11戲劇節 偶戲主題跨省分行銷旅遊
由羅亞爾河區三省Mayenne、Sarthe及Maine-et-Loire的十一個藝文機構聯合推出的「11戲劇節」從一月上旬起首度舉辦,以偶戲為主題,邀十四個團體推出十六齣戲在一個月內到各地輪流演出。配上周邊的展覽、工作坊、藝術村、演講座談等等,這個橫跨不同省市的藝術節除了在場地、資金上都得到地方政府、媒體及商家的全力支持。
-
北京
北京城南吹東風 天橋天壇打造傳統新藝象
由於城區的重劃,北京南城財力人力資源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的時機。近百年一遇的城南發展啟動,不約而同東城與西城在去年底同時宣布「天壇」與「天橋」兩個演藝區的計畫。
-
香港
「西九」頭炮節目迎新歲 大戲棚望吸引及累積觀眾
即將於三年後落成啟用多個表演場地的「西九文化區」,現在就開始以戶外演出活動炒熱到西九看戲的氣氛。趁著春節,推出「西九大戲棚」,和「八和會館」合作推出多位粵劇名伶的演出,讓在香港本就拔觀眾人數頭籌的傳統戲曲擔任先鋒,期許在未來替「西九文化區」吸引並累積觀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何必怕現代音樂? 讓范德騰說給你聽
NSO的兩場「畫黑豆豆的人」音樂會,請來過去兩年在表演工作坊《彈琴說愛》挑大樑的鋼琴家范德騰擔任說書人,用獨有的幽默風趣和「外國人說相聲」的口條來為樂曲解說。上下兩場曲目,以不同的方式為青少年,打開音樂之門,治療你的現代音樂恐懼症。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
-
藝號人物 People 廿一世紀黃金指揮世代的翹楚
丹尼爾.哈丁 蛻變中的傳奇
從十七歲被賽門.拉圖爵士拔擢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開始,丹尼爾.哈丁就此展開他的樂壇傳奇。除了有拉圖與阿巴多兩位樂壇大師傳承經驗外,他自己也積極累積樂團經驗與曲目,讓他在這個迅速變遷的世界樂壇能夠游刃自如。哈丁曾在受訪時表示,他的職業指揮生涯目前已經邁入第二階段,而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怎麼去把它做得更好!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劉樂群 「扯」上舞台 勇敢追夢
原本是個國小的數學老師,卻因為校長交付的一箱扯鈴,讓他走上了一條意外的藝術之路這就是劉樂群,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步步走來,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說自己「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總是土法煉鋼地解決一切難題。帶著舞鈴劇場走遍世界,讓傳統技藝展現新風貌,勇於做夢的劉樂群,現在還想登上更大的舞台,打造更奇妙的舞台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