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喀郎.汗為紀念倫敦地鐵爆炸案罹難者的舞作,在奧運開幕式上演出,五十位紅衣舞者在烈日下揚塵起舞¡。(AFP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一夜,她們一同寫歷史……

徐素滿、林燕卿的奧運演出經驗

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精采的表演與現場調度,贏得全球觀眾的讚賞,其中由阿喀郎.汗編舞,向二○○五年地鐵爆炸事件中罹難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動容,而出身台灣的徐素滿與林燕卿,分別以排練指導與現場舞者的身分,參與了這場舞蹈的演出。透過訪談,徐素滿與林燕卿道出她們親身參與奧運盛會演出的觀察與體驗心得。

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精采的表演與現場調度,贏得全球觀眾的讚賞,其中由阿喀郎.汗編舞,向二○○五年地鐵爆炸事件中罹難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動容,而出身台灣的徐素滿與林燕卿,分別以排練指導與現場舞者的身分,參與了這場舞蹈的演出。透過訪談,徐素滿與林燕卿道出她們親身參與奧運盛會演出的觀察與體驗心得。

全球矚目的奧運賽事,除了場上的競技之外,開、閉幕式的節目安排,也正是地主國展現文化國力的重要場合。倫敦奧運的開幕儀式,不說帝王征戰,也沒談殖民榮光,一開幕,觀眾看到的是鄉間風情。而後從莎士比亞到哈利波特,從工業革命到數位時代,倫敦奧運開幕式描繪英倫常民風情和社會變遷,說著英國在文學、科技、大眾文化的成就。就在動感十足的流行音樂總匯後,全場隨著主持人的引導靜默了,主持人請全場數萬名觀眾共同沉默,一同想念不能與會的家人和朋友。頓時間,有數十張照片一一投射在螢幕上,他們,未及看見盛會,便已離開人世。

二○○五年的七月七日,當倫敦還沉浸在前一天申奧成功的喜悅時,恐怖分子在地鐵及公車發動炸彈攻擊,震驚世人。七年後,當全世界的焦點再度落在倫敦,當眾人欣喜地迎接盛會時,這段演出不僅展現了英國在表演藝術上的成就,也提醒了生命脆弱,和再起的力量。它讓開幕式不只是宣揚國威,還誠實地面對了這個國家曾經的傷痛。

轉眼,五十位紅衣舞者在烈日下揚塵起舞,伴著蘇格蘭女歌手Emeli Sandé〈與主同住Abide with Me〉的歌聲,舞者肢體忽而似魚般悠游,忽而如鬼魂飄散,舞蹈訴說著生命的脆弱及痛苦。最後,一名小男孩被緊緊抱住,象徵「希望」永遠存在。

這支作品的編舞家,是甫於今年獲英國奧立佛獎肯定的阿喀郎.汗(Akram Khan),因作品《垂直之路》Vertical Road風格受敦奧開幕儀式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青睞,進而攜手合作,在奧運開幕式搬演新作,短短五分鐘的演出,卻是長達年餘的策劃、發想後的結晶。

高難度的「大會舞」

來自新竹,曾是比利時羅莎舞團舞者,後以指壓護膚讓巨星名流讚不絕口的徐素滿,正是協助阿喀郎甄選、訓練舞者的排練指導。徐素滿與夫婿和阿喀郎有長而深遠的合作關係,在二○○八年,還曾協助沒有舞蹈底子的茱麗葉.畢諾許習舞,共同演出作品《我心深處》In-I。談到這次與阿喀郎的合作,徐素滿說:「如果編舞家傳達的概念像說一個句子,那排練指導便是潤飾那句子的人。」遇上奧運這難得一見的盛事,光是應徵舞者的履歷就有數千封,書面審查後又經過初步排練、甄選,脫穎而出的僅有五十位專業舞者。他們國籍、種族、年齡各自相異,共同點是學習速度快,身體動作的訓練又能符合阿喀郎作品要的風格。

千挑萬選的舞者們,以七週的時間,每天用上五、六個小時學習動作、排練,身為排練指導的徐素滿,一方面協助舞者學習動作,另一方面,又如雕刻家般一點一滴地把舞者最好的一面琢磨出來。

自二○○九年起與阿喀郎合作的舞者林燕卿,便是這五十位舞者其中一員。林燕卿一路在左營高中舞蹈班、臺北藝術大學接受舞蹈訓練,隨後獨自負笈英國,畢業後曾到瑞士工作,亦曾是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舞者。因緣際會下,林燕卿最初只是在阿喀郎舞團協助翻譯,後來加入成為舞者一員,亦曾在《垂直之路》中演出。

談起參與大型活動經驗,爽朗的林燕卿笑稱:「我都跟人家說是去跳『大會舞』!」一開始對奧運演出的想像,她比擬為記憶中學校運動會的大會舞。雖說也是運動會的開幕式,也是整齊劃一的群舞,規模與困難度卻難以相比。「五十個看起來要像一個。」林燕卿這樣說。短短的學習及排練時間內,如何讓各個文化背景不同的舞者理解阿喀郎想訴說的抽象概念(如「受苦」、「死亡」及「重生」),還要能精確表達,著實挑戰舞者及排練指導的功力。

從排練室進到奧運主場地「倫敦碗」,則又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開幕倒數兩週,團隊進入奧運場館彩排,配合場地、舞台的轉換,許多動作又有修改。首先,開幕式中每個段落表演者不同,光是換場,就考驗著場地調度的能力。唯恐前段演出換場不及,製作團隊還準備兩套計畫,隨機應變。再加上倫敦天氣是出了名的難以捉摸,舞者要赤腳演出還是穿鞋?遇上溼滑的地板該怎麼辦?在在都考驗著演出者及製作團隊的專業。以防萬一,演出現場,不僅倫敦奧運籌委會人員隨時協助,同時還有物理治療師待命,以備舞者受傷時可以立即得到治療。然而,就算計劃縝密,突發狀況還是少不了,例如每位舞者身上配備耳機及無線電,方便跟上節拍,林燕卿講起演出現場,一位舞者忽然發現自己的設備故障,沒有聲音。少了從耳機傳來的拍子,舞者反而更沉下心來,專注跟上動作。回憶起當天演出,徐素滿掩不住心裡的驕傲,稱讚那是從開始排練以來,最好的一次表演。

重詮英國歷史文化的奧運開幕式

身歷其中觀察奧運的籌備過程,林燕卿說到賽事開始前,看著地鐵、場館的準備過程,如同許多倫敦人,存疑地想問:「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然而隨著時間接近,深刻發現到主辦單位淡定的態度背後,其實有著詳細的規劃與準備。例如主辦單位要求所有人員在自己的演出結束後,馬上離開現場,不能留下來觀看,以免影響後續的觀眾疏運。因此,對於其他的開幕式節目,徐素滿說:「都是後來才看電視的!」。經歷並參與節目的創作過程,她也稱許主辦的倫敦奧委會尊重創作者的想法,不耍權威,因此創作者能自由發揮,不但呈現了英式幽默,歷史、文學,還兼容了流行音樂等元素,並且向英國的公醫制度致敬,這個典禮不是單為了統治者,而是給所有人民的。               

另外讓徐素滿和林燕卿印象深刻的,還有為數眾多的奧運志工。奧運籌委會早在年初就徵求志願演出者,為了這名副其實「一生一次」的盛會,許多人將工作放在一旁,到倫敦共襄盛舉。開幕式中的眾多鼓手、扮演農民、工人的演員,多是透過志願報名,參加演出的志工,不取酬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協助場面調度,或在車站、場地出入口指引方向。一反外界對倫敦「冷淡、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工作人員不掩其興奮及熱情,臉上滿是微笑,即便是維護場地安全的安檢人員亦如是。尤其是演出當天,徐素滿回憶說,表演者從中午就進場待命,為了短短幾分鐘的表演等上八、九個小時。就算等了很久,就算餐點只有三明治可選,也沒有人抱怨,為的,是一份參與的光榮感。

“A Summer Like No Other”(絕無僅有的夏天)這句話對參與奧運的人而言,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二○一二年夏天的真實寫照。隨著奧運及帕運劃下句點,夏天結束,倫敦生活又將回歸常軌。丹尼.鮑伊的奧運開幕式,再次重新詮釋了英國的歷史與文化,而阿喀郎的舞作,更在盛會慶典中,深刻觸動了每個人。徐素滿與林燕卿,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員們,共同寫下歷史,倫敦奧運標注的不只是運動上的成就,也為文化藝術寫下新的一頁,而這,也將會如倫敦奧會所期許的「鼓舞下一個世代」。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