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海上花絮(下)
兩萬噸的鐵船,在這種海面上,比一葉扁舟還要扁,所有的航海技術是死的,老天爺的安排才是活的,海到底是在考驗我們的謙卑?還是在發洩它的憤怒?它意氣飛揚或咆哮叱吒,我們也只能心存忍耐地全神貫注,不如說是全神地在欣賞大海的「花姿舞態」
-
藝饗天開
不要什麼都搶頭香!(下)
正當我不好意思地彎下腰撿球時,天使降臨,有個觀眾席中的小女孩對我喊著「加油」。就算是個小娃兒,都知道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鼓勵。「加油、加油」,她那純真無邪的聲音,化解了我的尷尬。當我結束整場音樂會,我用最誠摯的笑容對著觀眾鞠躬下台。本來以為搶了丟球當頭香會很得意的我,心中有些納悶:我的演出如此失敗,為何心中仍有股暖意?
-
巴黎
怪異貨品節 貝克特「長句」L’image壓軸
標榜自己是「現代劇場實驗室」的藝術活動「怪異貨品節」,今年的壓軸演出是由導演諾基希勒執導的貝克特作品Limage,這齣戲全文不到十頁的內容裡是一個長長的句子,從頭到尾沒有標點符號,諾基希勒在這個創作裡稱自己是概念設計,他用影像、音樂、台詞、身體分別重現同一個時刻曾經發生的「各自事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娛樂七○
華語歌星魅力難擋 電視節目橫掃千軍
七○年代的平民娛樂,最重要的就是華語唱片與電視節目。當時的華語歌星,透過好聽又不複雜的流行歌曲,深深擄獲大眾人心。而六○年代末開播的電視,則靠著連續劇與布袋戲,緊抓著觀眾的眼睛。在這個只有單純娛樂項目的年代,這些流行歌曲與電視節目,也就成為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圓舞曲不再美好 無調性刻畫內心世界
從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強調主觀的風潮,隨著進入廿世紀的時代巨變,音樂家藉由不尋常的主題,在荒誕、幻想、扭曲後的現實世界,描繪出人的孤獨、無助、絕望等情緒。第二維也納樂派從音樂創作上,反映了調性瓦解至重建十二音列新秩序的過渡階段,他們認為音樂藝術是反映創作者的意識,而不是事物形象的具體呈現,強調真正的美是從內在價值發掘,傳達對個人經驗主觀而強烈感受的省思。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歷史的「改革者」?順應時勢的「實踐者」?
一九二六年,一位柏林藝術學院的學生記錄下荀貝格在課堂中的話:「我不是在教『無調性音樂』!而是在教『音樂』。」他也不只一次地澄清:「我的老師是巴赫和莫札特,其次尚有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華格納」、「我在布拉姆斯的文化中成長茁壯;我並非忽視過去大師們的作品,相反的,我對他們懷著深切的敬意。」這位「不和諧音」的解放者,背負者歷史變革的沉重壓力,在排山倒海的批評輿論中,似乎想藉此向人們大聲疾呼,他不是一味無理性地違背傳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是音樂,還是數學?
正當我們思索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與波埃提烏斯(Bothius)(編註)的宇宙秩序法則時;正當我們實踐巴赫、李斯特、布拉姆斯的音樂思想傳統時,「荀貝格則是在追憶數百、甚至數千年前的東西,並將一個出自古老信仰的諾言,融入到他一貫超前的音樂語彙中。」賽門.拉圖為荀貝格的歷史定位下了這樣的註解。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接棒發揚光大 各闢蹊徑反映時代精神
音樂與每一種語言一樣,經常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因此,每一世代的音樂家莫不以發展自己獨特的新語法為目標。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的十二音列作曲法自廿世紀二○年代問世以來,顛覆了西洋音樂歷史數百年來的調性音樂傳統,雖然如此,卻更忠實地反映時代精神,他的學生貝爾格與魏本兩人更進一步擴展此理論,並在應用與實踐上有所成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荀貝格已死?新樂未艾!
由荀貝格、魏本與貝爾格所發展出來的十二音列作曲法,雖然在二次大戰爆發、主要人物或離世或離國的狀況下,看似難以為繼,但稍後的作曲家卻依然承接下這樣的棒子繼續發展,如美國作曲家巴比特寫出了第一首「全面音列主義」的作品,法國的梅湘與其學生布列茲與史托克豪森也在歐陸將音列之火傳遞下去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角落中的歷史 神話般的年代
一 九七○,是一個怎麼樣的年代?在本期雜誌截稿時我也不斷地回想。慢慢地,許多塵封的文字與圖像,像是從記憶中抖了抖身上的灰,漸漸蹣跚地鮮活起來。台灣退 出聯合國、保釣運動、大同電視機、「包青天」、《梅花》、《筧橋英烈傳》、大同水上樂園、高速公路、美麗島事件、國父紀念館前廣場、光復南路、史豔文、鳳 飛飛、「科學小飛俠」、公館的麵攤、陸小芬、桃園機場但那是歷史的原貌嗎?是屬於我,還是屬於那個世代?忽地腦中浮現出兩本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 代》與正讀到一半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前者是以不同於以往解讀政經等大歷史的角度,帶領讀者從另一條更貼近生活的路,去領略從日據到民初的歷史況 味,讓歷史的探詢展現出全然不同的樂趣;後者則是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眼中自七○年代至今的成長記憶,的確是與一般人很不同的過程,但也是台灣真實存在過的歷 史片段。都是歷史,有些雖與我理解的不同,但它們都藏在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而被稱之為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代表之一的王嘉明,他在用《麥可傑克森》詮釋了八○年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現象之後,也開始了他「常民四部曲」的創作旅程。向來 愛玩聲音、語言、空間和流行符碼的他,又要如何在眾人不同的歷史認知下,喚起相同的記憶?為什麼再次選擇了一個相對於台灣來說是個外來俗民文化的代表 李小龍,來解讀台灣七○,這個被稱之為神話的年代?他將用什麼樣的顏色、旋律,與什麼樣的組合,來展現歷史中七○那獨特的丰采?這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也 是本月份特別企畫「台灣神話七○」的焦點。此外,在本刊陪同讀者初探這位鬼才導演新作《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創作脈絡的同時,也希望帶著大家穿越時光隧道, 重溫七○年代的點滴。所以我們除了透過政經、文學、音樂、電影與娛樂的角度,來切入閱讀這個時代,編輯部還特別請到張照堂、郭力昕、陳柔縉、蕭青陽與吳億 偉幾位不同年級的藝文人士,為讀者道來他們心中的七○印象。張愛玲曾經說過:「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總量。」一九七○到一九七九是什麼樣貌,也許 有人不復記憶,也有人從未走過,但不可諱言的,在那飄逝的歲月裡,仍有著歷史的餘燼,溫暖著或映照著你、我,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回首。
-
一字一劇場
龍
龍,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圖騰,龍偷偷透過想像的神祕管道,鑽入食衣住行的生活起居各個細節裡:生要生龍子、死要埋龍穴、廟有盤龍柱、山有蟠龍臥、端午划龍舟、佳節舞龍慶,黑幫電影裡有龍頭老大,災難片裡還有會追著人跑的龍捲風,廚房浴室裡有關不緊的水龍頭,還有很多很多跟力量、豐收、變化有關的象徵和成語。
-
紐約
演出性別轉換 變裝各有特色千秋
劇場中性別轉換的演出所在多有,而且是源遠流長:如十六世紀莎翁時代的戲劇、中國清代的京劇乾旦,而現在正在紐約演出的熱門劇碼,從歌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表演形式,都可見精采多樣的跨性別演出。
-
柏林
「歌劇與戲劇長夜」 不打烊的表演盛宴
第三屆的「歌劇與戲劇長夜」在四月十六日舉行,這個活動中,幾乎所有柏林的劇院都推出當季菁華劇目,以卅分鐘的長度為基準,表演藝術迷買一張票,就可以從晚上六點半到午夜,一直在各個劇院之間趕場。今年有兩萬劇迷出籠,六十個劇場加入長夜的行列。
-
倫敦
「寵物店男孩」與當紅舞星 跨界合作《最不可思議的事》
是什麼原因,能讓一齣芭蕾舞劇的首演票房在一週內售罄?答案就是「寵物店男孩」!這個當紅的電音樂團,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舞劇《不可思議的事》擔綱編曲,加上演出的是皇家芭蕾舞團的知名舞星,陣容之堅強,也讓這齣舞劇成為難得的吸票機。
-
上海
白玉蘭獎、壹戲劇大賞 雙星映輝滬上舞台
當行道樹枝椏的新葉陸續點綠綻放後,代表上海市花的白玉蘭也漸次開放迎向春風,預示了上海官方的「白玉蘭表演藝術家獎」,即日產生新一輪戲劇界領軍的風雲人物,與此同時,靜安區主辦的「壹戲劇商業大賞」也將公佈第二屆的獲勝名單,雙星映輝前後展示著這座城市、上年度戲劇工作者的文藝丰采,並且再度受到傳媒和公眾的關注與肯定。
-
香港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 《香港式離婚》奪最大獎項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於四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香港式離婚》、《動物農莊》等劇都奪得多項大獎,而最大獎項「最佳整體演出」則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香港式離婚》獲得。雖然此獎的評審過程透明度和評審委員看戲是否「夠多夠廣」一直為人所詬病,也有人因此表明不再參與,但作為香港目前最有歷史的劇場獎項,由此觀察劇場現況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舞蹈
現代舞者學南管 追尋心之安頓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
音樂
「情定北市國」 宣告年底看好戲
在「情定北市國」這場音樂會中,除了有年底讓團員上台演戲的「國樂情人夢」系列預告篇外,還有京劇名伶魏海敏、大提琴名家安西.卡圖恩、二胡演奏家宋飛的精采演出,曲目支支都談情。
-
藝號人物 People 魅力懾人的花腔女高音
曹秀美 毫無保留 一切為了成就藝術
韓籍花腔女高音曹淑美,她的美聲曾被指揮大師卡拉揚讚譽為「來自天堂的聲音」,在音樂會中展現的驚人魅力與爆發力,能讓音樂廳中的樂迷展現如同搖滾音樂會般的熱烈瘋狂。除了經典的花腔女高音曲目,她演出並灌錄過多張的跨界音樂專輯,演唱音樂劇和流行歌曲,能讓平時不聽古典音樂的人,也深受她的歌聲吸引。她以專業與嚴謹的態度自律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台上美好的藝術。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爵士鋼琴家
尤里.凱恩 採擷古典的意念 打造爵士的想像
美國爵士樂鋼琴家尤里.凱恩,雖然因為以改編古典音樂作爵士樂演出而聞名,但他的自我定位仍是「爵士音樂家」。成長在爵士樂資源豐沛的費城,尤里.凱恩除了有良師的教導,還有自己的好奇心,讓他吸收了駁雜廣泛的音樂元素,也讓他的創作充滿活力。對於古典樂的改編,尤里.凱恩說自己暨非「解構」也非「建構」,而是「再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