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錦河在台北彩虹橋拍下這張看似拍攝偶像劇般的唯美畫面,實際上這名男子因和家人吵架,揚言要跳河自殺。(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提供)
藝@展覽

攝影記者鏡頭前的生死一瞬間

於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展出的「命懸一線:一一九社會檔案」攝影展,邀集多位長期主跑一一九的攝影記者,展出近年拍攝的卅多幀新聞照片。鏡頭下的悲慘,在在挑戰與撞擊觀者的視覺和思緒。

於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展出的「命懸一線:一一九社會檔案」攝影展,邀集多位長期主跑一一九的攝影記者,展出近年拍攝的卅多幀新聞照片。鏡頭下的悲慘,在在挑戰與撞擊觀者的視覺和思緒。

「命懸一線:一一九社會檔案」

即日起~8/14  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

 

攝影師已經獲得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壞名聲,即他們對於鏡頭前人類的苦難早已無動於衷了。                                        ——約翰胡爾頓

 

「沒影像,沒真相」,已成了現代人判斷事件真實與否依據的「準則」,在這樣的思維之下,新聞照片有如「呈堂證供」,被期待用來描述、補充或還原事件始末與過程。然而,這也是新聞照片令人玩味的有趣之處,尤其按下快門瞬間與呈現何種畫面的背後,牽動了法律、道德、美學等複雜課題與意圖,攝影記者一方面背負著工作職責,另一方面又擔負上述「天人交戰」的處境,然而站在第一線的他們,往往當下只能無奈地聽從腎上腺素的呼喚:搶拍畫面!

驚險時刻的快門

於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展出的「命懸一線:一一九社會檔案」攝影展,邀集《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等九位長期主跑一一九的攝影記者陳志源、王錦河、陳君瑋、高政全、呂仁欽、林建鋒、塗豐駿、高彬原、陳柏亨,展出近年拍攝的卅多幀新聞照片。「一一九」是人們遇到緊急事件撥打的電話,對這群攝影記者來說,「一一九」代表突發事件發生、出動的代號,也因此他們的鏡頭捕捉到的,不外乎是自殺、兇殺、火災、車禍等社會案件。這些照片部分曾在報紙版面刊出,部分則因血腥、暴力等因素只能歸入報社檔案庫。

幾乎每家報社都有「一一九」或「突發中心」攝影組的編制,與警消無線電通聯,聽到呼叫台通報後,就得跟著動身,與時間和警消人員賽跑,趕到案發現場搶拍畫面。這次陳列的新聞照片,有些是人們記憶猶新的重大社會事件,如二○○三年父親帶幼女在台北天橋揚言同歸於盡的「不能沒有妳」事件,大量媒體現場直擊,《聯合報》記者陳柏亨拍下一連串驚險畫面:衣服沾有血漬的父親和激動的情緒、滿臉驚恐的幼女,陳柏亨當時上線才一年多,就碰上這樣衝突的場景,「當時狀況好混亂,雖然很難過,還是得冷靜按下快門。

反覆觀看這卅多幅沒有打上馬賽克且被放大的照片,有跳樓者腦漿四溢、嚴重灼傷致死、南亞大海嘯撈起成堆的腫脹屍體、祝融無情竄燒、車禍身亡家屬痛哭不已等畫面,在在挑戰與撞擊觀者的視覺和思緒。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書中反覆探討:「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他人的痛苦」「(影像)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

無法重來的歷史

桑塔格直指新聞攝影的道德核心,但對於職責在身的攝影記者來說,第一時間往往無法思考太多問題,「只有想到自己在執行攝影記者的任務,就是拍下這些畫面,要如何拍?怎麼構圖好?」《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源說。《蘋果日報》記者塗豐駿曾拍下一場瓦斯當場氣爆的畫面,無預期的爆炸當場造成嚴重傷亡,「你很難預料會有什麼突發狀況,而現場也無法再重演一次,你就是得趕快拍下畫面。」

這又回到美國新聞攝影史上的著名案例——羅勃特.甘迺迪被子彈擊中倒下的照片,它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件,也被當成新聞攝影課程教材。當時在羅勃特身旁一名女士試圖阻止攝影記者鮑里斯.雅羅拍攝。這位女子也是一名攝影記者,她說:「如果是我,我不會按下快門。」但鮑里斯雅羅卻對這名女子說:「該死,女士,這是歷史!」然後拍下這張歷史性的照片。

但,長期身處在生死瞬間、面對的是一幕幕殘酷場景,真的讓人麻木不仁?「看多了生離死別,會知道要更加珍惜生命。」《中國時報》記者王錦河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