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比利時列日劇院總監塞吉.宏哥尼、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資深製作人李筱怡、日本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澳洲PuSh 國際表演藝術節藝術總監嘉柏麗・馬汀、東京藝術節藝術總監助理関由美、國家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賴依莉、德國柏林藝術節表演藝術季策展人橋本祐輔、澳洲墨爾本藝穗節藝術總監兼任德國2026世界劇場藝術節聯合策展人賽門・亞伯拉罕。(張震洲 攝)
焦點專題 Focus 移動、連結、共構──給未來劇場的備忘錄

在不確定中重新布局──從2025台灣週歐亞交流論壇觀察策展趨勢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Taiwan Week」,邀請來自全球22國共48位表演藝術策展人、節目總監與國際藝文機構代表來台,展開為期一週的密集交流行程。其中「歐亞交流論壇」作為活動期間的重要閉門活動之一,除了由主辦方兩廳院壓軸分享,也邀請其他7位來自日本、香港、加拿大、比利時、德國、澳洲的代表(註),針對各自機構的近期策展經驗、文化政策結構與跨國合作策略進行分享與對談。短短兩小時的會議場域,不只是經驗交換的空間,更形成一座穿越語境與體制的「觀點試煉場」。

藝術節作為回應現實的行動現場

論壇中登場的策展人或藝術總監分別來自不同層級與規模的組織:有正面臨補助制度轉變的政府主導型平台(如日本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以下簡稱YPAM)、長期參與歐洲共製網絡的劇院(如比利時列日劇院)、以城市節慶形式推動多元文化與族群平權的藝穗節(如澳洲墨爾本藝穗節),也有嘗試以集體策展回應全球政治分裂的藝術節(如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這些橫跨制度、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實踐案例,構成了本場論壇的討論基底。

論壇整體討論可歸納聚焦於3個主軸:一是文化補助政策變動如何影響藝術節結構與機能;二是合作網絡的擴張;三則是疫情與全球動盪背景下,觀眾行為改變如何反向塑造節目策劃與展演策略。雖無統一答案,但策展人們的共同關注卻呈現出一個清晰趨勢——在不穩定與不確定的當代環境中,藝術節不再只是作品的展示平台,而逐漸成為一種回應現實、重組文化結構的行動現場。

《弄臣》透視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