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劇院 高調布局全中國的戲劇院線產業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當初捧出「海派清口」周立波的關棟天和孫徐春,近期再度推出「毛威的國語清口」,盼能再現高潮,分得票房大餅。但在毛威最近演出的《喝酒這點事》中,不僅演出場地張揚地擺出知名酒廠大酒瓶,連演出過程也不時地進行「置入性行銷」,這樣的演出真的能贏得觀眾青睞嗎?
為敷演京劇百年風華,國光劇團新戲《百年戲樓》,首度嘗試以舞台劇的形式,邀請新生代編劇趙雪君、現代劇場編導周慧玲和藝術總監王安祈共同編寫劇本,運用「戲中戲中戲」的手法,刻畫京劇發展中「男旦盛行」、「海派京劇」、「樣板戲」三個不同時代的樣貌,由京劇演員現身說法演繹京劇百年歷史,也是從京劇視角觀看、見證民國的百年史。
每年的芭蕾盛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今年已經來到了第五屆,除了一樣邀來各大名團的明星舞者展演精采經典舞段,主辦人王澤馨更特地請舞星們也帶來他們的現代芭蕾舞碼,讓台灣觀眾一次盡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的繽紛多姿。而這次更同時邀請了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的舞劇《沈清》,王澤馨希望透過這個演出,讓台灣觀眾了解,「東方人也可以把芭蕾跳得精采又好看!」
手風琴是怎麼演變來的?它是不是有很多種類? 它的發聲原理和構造是什麼?怎麼能夠有那麼大的音量? 還有還有,手風琴的指法和鋼琴一樣嗎? 左撇子或右撇子拉起琴來有沒有影響?眼睛瞄不到琴鍵要怎麼彈? 您對手風琴的所有疑問,讓十個面向的解析來清楚地回答!
兼具才氣與美貌的新一代小提琴偶像希拉蕊.韓,除了以灌錄的專輯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更擅長以網路與樂迷保持密切互動,也以邀請廿七位作曲家為她創作安可曲的方式,推介現代曲目也自我挑戰,成功地拓展了創作與欣賞的兩端。四月她將與室內樂天團級的英國室內管絃樂團一起訪台,令人拭目以待!
德國擊樂教父薩德羅這次應邀訪台,將與NSO合作演出法國作曲家米堯的《馬林巴琴與鐵琴協奏曲》,演奏者必須同時演奏馬林巴與鐵琴兩種不同音色的鍵盤樂器,有時候演奏者必須要將鐵琴的踏瓣踩著,讓它的殘響與馬林巴的聲音交疊,交織成特殊的音響。
文武老生李寶春的「新老戲」系列是他的金字招牌,標榜以現代精神體現傳統京劇的樣貌及精華唱段的寓意。這回的演出邀請京劇界名角孫正陽、楊燕毅、王豔、黃宇琳、田磊,排出的劇目堪稱是瀕臨絕種的保護類老戲,包括《巴山秀才》、《鳳還巢》、《斷密澗風雲》,及兩岸首次演出的《渭南之戰》。
既然題材取自國外,票房的訴求又落於兩位知名演員身上,若真「屈就」於該劇的生死主題,而一切傾靠精簡的劇場語言,那麼在城市舞台這樣容納千人的觀賞距離下,戲味真是顯得淡了些清淡口味不是不好,而是究竟留給了觀眾什麼樣的記憶和印象。
一九六○年代開始作曲生涯的史提夫.萊許,被眾多媒體讚譽為「最偉大活著的作曲家」、「這時代最具原創性的音樂思考者」、「少數被認為改變了音樂史方向的活著的作曲家」,其樂壇宗師地位無庸置疑。他不但是極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當前流行的電子音樂作曲家心目中的教父級人物與靈感來源。
萊許曾在一九七○年夏天遠赴非洲迦納,向當地的Ewe族學習打鼓,發現在Ewe的傳統擊樂重奏中,由數個不斷重複及不同長度的節奏模組在不同的拍點上一同演出,這種合奏效果和他先所前嘗試運用音樂相位偏移所造成的聲響效果非常相似。這次的學習之旅,萊許印證了自己的創作思考方式,他在磁帶音樂技術和非洲迦納音樂中,找到了連結。
身為猶太人的史提夫.萊許,雖然沒有經歷過歐洲的猶太人受迫害悲劇,但仍感同身受地、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想像,打造了獨特的經典之作《不同的火車》,鋪陳他對猶太民族命運的感懷。而凸顯他猶太血緣的作品,還有將希伯來文的《聖經》詩篇編織入樂的《詩篇》,透過詩句本身音節的重複,也營造了獨特的聲響。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來自白俄羅斯的「自由劇團」應邀演出,呈現兩齣戲:《反轉哈洛.品特》Being Harold Pinter與《翩娜.一朵花》A Flower for Pina。被譽為「歐洲最後的政治劇團」,自由劇團在自己的國家被當成異議者迫害,被逼踏上離鄉流亡的路途,而在白俄羅斯,連觀眾看他們的戲都犯法!
【台灣】 台灣參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衛武營搶先看! 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簡稱PQ)是全球最大型、最具權威性的劇場設計及劇場建築的世界性展覽,被譽為劇場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第十二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將於今年6月16至26日間在布拉格舉行,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繼2003、2007二度參展後,將再度統籌參與國家館、學生館及建築展區的展覽,並將於4月1日至12日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舉行國內首展,率先與國人分享。 台灣國家館由燈光設計師劉權富擔任策展人,以「溯源徂流:這些人和他們的時代」為題,由林璟如、林克華、靳萍萍、張贊桃、王孟超、簡立人、蔡毓芬、李俊餘八人等,從入行超過廿餘年的設計師身上閱讀台灣劇場的發展。學生館由劇場設計師劉達倫與曹安徽共同策展,理念則是Shelter Paradise(意譯為鐵皮屋樂園),經過長達半年的徵件與競逐後,以象徵困頓卻充滿生命力的鐵皮屋為展場設計,展出年輕設計師的廿件作品。 除了展示PQ參展作品外,並特別規劃以劇場為議題的相關活動,包含「劇場設計大師記錄短片放映」、週末「劇場專題講座」等。另策劃「劇場建築展」,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擔任策展人,以「人本劇場」理念推介國人在新劇場興建浪潮中以落實使用概念規畫並正在建造的劇院建築,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及臺北藝術中心為主題,著重在劇場功能與使用的角度來規畫此次的展覽。相關訊息請參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及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網站www.tatt.org.tw。 受日本核災影響 歐陸團隊取消來台開始退票 由於日本核子輻射污染危機升高,迄今已有原訂於4月1、2日演出的法國音樂劇《玫瑰人生》,與6月30日演出的德國「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以健康考量為由取消亞洲行程,上述兩個節目的主辦單位「新象.環境文創」也已展開退換票事宜。原以信用卡購票者,由兩廳院售票系統逕行刷退至原購票之信用卡帳號;現金購票者請於4/30前持票券至國家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售票處(含中南部服務處)辦理全額退票。新象亦提供購票觀眾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莫內花園」特展,展出法國瑪摩丹美術館典藏的莫內晚期卅餘幅傑作。這些以花園、池塘、睡蓮為主題的巨幅畫作,如何在筆法、用色、風格各方面顯得超凡脫俗,而有異於莫內先前印象主義式的風景畫?德布西的音樂為何與莫內晚期的繪畫較相似,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印象派音樂」?
當自由如空氣般理所當然地存在,我們對自由的歌頌,相較於那些仍在不自由的拘禁下奮力呼求自由的人,總有幾分錦上添花的虛空。不曾體會過受限與禁制,我們如何能夸夸談論自由?從這個標準來看,伊朗籍的阿颯兒.納菲西與中國的章詒和,則毫無疑問地,都可作為持續以書寫追尋實踐自由的代表人。
什麼樣的旋律,會不經意間喚起初接觸音樂時那份感動與回憶?在這個初春時節,讓我們來聆聽韋瓦第作品的鍵盤改編版,體驗與原版不同的錚鏦靈動,在大鍵琴家維托.朱利安.佛雷與鋼琴家傑佛瑞.畢格爾的指下,巴洛克樂音在新世記揮灑奇妙的魔力
喜歡影展趕集氣氛的影迷們,四月又有影展可以讓你大展身手了!金馬影展的分公司「金馬奇幻影展」,將在四月推出多部奇幻電影,連套帶組讓你看,肯定過癮!而喜歡文學的文藝青年們,也別錯過這次的「文學大師系列」紀錄片,透過銀幕追索台灣文學家的身影。
「百年百張經典椅」是學學文創與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合作的大型特展,一九八九年開幕的威察博物館擁有超過五千件豐富且經典的現代設計家具館藏。這次來台展出的名椅原件,無論技術、材質、功能和造型讓人驚豔連連,看百年來椅子的設計,如何隨著廿世紀不同時期人類工業文明而演變。
還記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號「2000-2009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的生態觀察報告中,有一篇〈沒有英雄的年代,誰是大師接班人〉的專文,當時讀起來的確令人擔憂,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號企畫專題「2010表演藝術回顧」的兩篇現象觀察〈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與〈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轉機。令人值得期待地,在這新的十年之初,台灣表演藝術界,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動力。 但在這上述的兩個專題裡,觀察者均不約而同地對新生代創作者提出許多問號:在這樣的年代,英雄是什麼?不想成為商品,那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劇場?他們的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學到這裡,然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走?於是我們便趁著本月份,許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之時,製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邀請十位七年級的表演藝術新生代,請他們以「一封給十年後自己的信」這種特別的方式,親自來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希望讀者能在他們作品之外,用另一種方式了解這幾位新生代藝術家,也希望他們能藉由親筆的書寫,爬梳自己未來的方向。 不知手風琴給您的印象是甚麼?是童年時卡通「苦兒流浪記」中,大鬍子伯伯懷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寶貝?還是當年陪長輩到北投溫泉鄉談生意時,杯觥交錯下、鶯聲燕語旁的那卡西小調?是在歐洲留學時穿過落魄街角的回憶?抑或是在你光鮮亮麗地趕赴國家音樂廳、準備要好好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之前,穿過捷運地下道時瞥見的一抹熟悉且孤獨的身影?手風琴,這個在台灣人的記憶中似乎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感的樂器,終於要在本月份登上國家音樂廳,要和NSO來段浪漫的相遇。 其實和中國的「笙」有著神奇淵源的手風琴,由於攜帶方便、易於上手、且具有獨特音色等種種特性,讓它比其他的樂器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且經過長年以來的各國移民與各式遷徙,也讓這個適合流浪的樂器,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底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風琴史到底蘊含了多少快樂、滄桑與文化,又記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月,我們將與您共同追尋:手風琴這個充滿異國風味的百變常民之音。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