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女節演出:杜思慧《不分》。(女人組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超有特色!主題藝術節出擊─台灣篇

打破慣性思維 歡迎群魔亂舞

訪策展人傅裕惠談「女節」

一九九六年創辦的「女節」是台灣相當具特色的藝術節,以提攜年輕女性創作者為出發點,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四年舉行一次,今年將舉辦第五屆了。從創始一路走來的策展人傅裕惠表示,「女節」希望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去中心、反理性」,也不設辦公室,企圖開創「有別於主流劇場語彙」的實驗性,甚至是「更著墨於連結女性主題的表達方式」,希望「作品更偏激、更前衛、更群魔亂舞」。

一九九六年創辦的「女節」是台灣相當具特色的藝術節,以提攜年輕女性創作者為出發點,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四年舉行一次,今年將舉辦第五屆了。從創始一路走來的策展人傅裕惠表示,「女節」希望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去中心、反理性」,也不設辦公室,企圖開創「有別於主流劇場語彙」的實驗性,甚至是「更著墨於連結女性主題的表達方式」,希望「作品更偏激、更前衛、更群魔亂舞」。

四年一度的「女節」,由一批擁有豐厚製作經驗的女性劇場工作者發起。她們不定期聚會,在演出前一年展開密集討論,以提攜年輕女性創作者為出發點,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策劃隔年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演出。女節創始成員傅裕惠說:「女節不是一個以服務觀眾、滿足觀眾為出發點的藝術節,而是為了服務、滿足創作者——特別是新的創作者——開發女性議題的發表空間。」

從女性創作出發 延伸對話交流

女節於一九九六年初次登場,當時由任職B-Side酒吧表演節目策劃的許雅紅登高一呼,以「女人在春天逢場作戲」為概念,集結十一個在當時頗具代表性的台灣小劇場女性創作者。節目內容有別於一九八○年代小劇場運動常見的公共政治議題,而多以「陰性」創作氣質為主,突顯女性創作者的思考觀點和劇場語彙。

二○○○年,參與第一屆創作的傅裕惠找回許雅紅,另外集結秦嘉嫄、顧心怡、祁雅媚等人,以「女人組劇團」作為策展團隊,推出第二屆女節。團隊奠基於核心成員豐富的製作經驗,提出「奶媽制」的想法:將「製作人奶媽」分配給每個演出團隊,協助打點宣傳、票務、演出場地等行政事務,也在創作過程中給予陪伴和帶引,形同提供年輕女性創作者無後顧之憂的發聲場域。

延續二○○○年側重組織性的企畫運作,以及就地域、族群、藝術領域差異來遴選邀演團隊,第三屆女節更進一步展開跨國交流,邀請美國開襠褲劇團來台開設工作坊、演出合作成果。其後,由杜思慧擔任策展、藍貝芝接棒製作人的第四屆女節,除了延續女性創作彙演出,邀請英國Curious劇團成員海倫.派瑞絲及萊絲里.席爾舉行工作坊,更延伸舉辦「演/研討會」,為女性創作者打造各種不同的對話/交流形式。

見證創作世代交替 突顯台灣小劇場發展難題

講起女節的歷史悠久,傅裕惠笑著說:「其實也才辦了四屆。用時間換取空間是考量之一,另外就是,我們寧願等待『明珠』,而非每年推出『濫竽』。四年可能是受到大學就讀時間的影響,感覺可以見證不同的創作世代。」比如第一屆女節,仍在紐約大學修讀戲劇碩士學位的魏瑛娟發表了《我們之間心心相印》,獲得不少回響;第二屆有資深歌仔戲演員小明明與臨界點女演員詹慧玲合作的《搶親》;第三屆則囊括優秀劇場女演員徐堰鈴的第一個導演作品《踏青去》、戴君芳首次融合崑曲、舞台裝置及現代劇場手法的創團作《柳.夢.梅》,以及擁有豐厚行政經驗,當時剛跨足創作的偶戲編導石佩玉的《廚房》等。

傅裕惠指出,從女節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觀察到台灣小劇場一直沒能解決的問題,比如缺乏行政製作人才,以及表演空間有待開發等。她說:「想當奶媽的人不多,大家都想創作。」而女節龐大的幕後團隊,則是由一批共同關注、認同女性議題的志工組成,製作團隊內部大量溝通、彼此分工。此外,創作發想本來就與空間性格緊密相連,女節企圖開創「有別於主流劇場語彙」的實驗性,甚至是「更著墨於連結女性主題的表達方式」,在前三屆受限於黑盒子劇場的表現規格裡,顯得不被滿足而有待開發。

提出「陰性書寫」論述的法國女性主義作家海倫.西蘇(Helene Cixous)曾說,許多劇場體制就是父權的建構,比如導演制、概念先行、必須統整的設計風格。她在〈去海邊〉這篇論文中提到:「女人們,你們要自己走到海邊去,書寫你們自己的心聲。」傅裕惠對此深有所感,她表示,女節也希望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比如「明確的定位」、「嚴謹的組織」、「一致的方向」:「我傾向支持去中心、反理性,所以女節沒有辦公室,也經常被批評沒有核心概念。看到女性創作重複男性思維模式而缺乏自覺,我們會難過。但是,基本上我們對創作不太設限,鼓勵大家自由發揮、隨興想像,作品更偏激、更前衛、更群魔亂舞也很好。」

打破慣有規則  鼓勵更多「群魔亂舞」

秉持「群魔亂舞」的概念,第五屆女節首次進行表演節目的公開徵選,先透過Facebook發布訊息、徵召報名。日前剛召集了五名國內年輕創作者,預計搭配中國大陸的飯劇團、瓢蟲劇團,以及來自香港、馬來西亞的女性創作者,希望集結華人女性劇場的創作力量,展現更不一樣的風貌。此外,女節團隊也邀請較為資深的女性劇場工作者,推出WIP(Work In Progress)系列,開拓更具實驗性的創作。

隨著時間推進,策辦團隊的成員,也隨著各自職涯發展規劃不同而有所變動,過程中不免出現摩擦、分裂。傅裕惠說:「摩擦是好的,更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有人說我們是一盤散沙,這樣也好,才能飛得高、飛得遠。每個參與過女節的人,都浸染了一點記憶,可以帶去不同領域傳染、發揮。」對於曾有觀眾反映,「女節」這個標題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她說:「女性藝術節一直都不討好,甚至曾有文化大老跟我說:『應該要辦男節啊。』這是有可能的!不管是男、是女,都只是標籤,改天辦個『狗節』也很好啊!重點在於給非制式、有別於主流的創意,多一些被看見的機會。女性面臨環境的影響跟生涯衝擊的挑戰,都比男人高上很多。劇場工作者確實以女性為多,但是受到討論、矚目的女性創作者相對還是太少;不讓她們有機會做戲的話,可能再也沒辦法看到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