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陳錦誠:應回歸思考什麼是台灣文化獨特性
大陸景觀劇帶動觀光,原劇組也想做《印象.台灣》 2009.11 二○○二年大陸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劇目《印象‧劉三姐》在廣西桂林漓江上演,找來導演張藝謀執導,結果造成大轟動,不僅讓當地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也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開發相當可觀的文化和經濟效益,成為大陸文化創意產業指標項目,製作團隊隨後在麗江、西湖、海南島等地做了「印象系列」也都叫好叫座。在台灣,《印象.劉三姐》頗有名氣,觀光客趨之若鶩,這幾年赴廣西遊客增加,《印象.劉三姐》更是旅行團不能缺少的行程項目。跟隨這股熱潮去年,《印象.劉三姐》導演之一的王潮歌低調來訪,看中了包括大陸觀光客必遊的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之後,製作人梅帥元也相繼來台,拜訪台灣優人神鼓,尋求合作可能性。同時也將趁機參訪台灣各地,了解是否也有機會把山水實景演出的形式帶到台灣上演。然而,以台灣的自然生態、市場規模,觀光客源,是否適合直接移植大陸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和觀察。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林秀偉:培養人才、扎根教育是更迫切的問題
民間戲曲保存傳承,要靠公立劇團的設置嗎? 2010.1.12~13 廖瓊枝日前表示歌仔戲發展需要國家支持,她多年前即呼籲成立國家歌仔戲團,盼透過政府支持,讓團員能全心投入表演,從事創作,待南部兩廳院衛武營成立後,希望心願能成真。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主任林朝號表示,他反對成立任何公立表演藝術團隊,民間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政府不必再做。未來南部兩廳院可採策略聯盟,或讓現有公立、民間團隊輪流進駐方式經營。林朝號說,多數公立團隊發展不佳,例如團員敬業精神、人事問題等,都有改善空間。政府可以邀請現有公、私立團隊進駐,駐團期間提供經費補助,或比照上海歌劇院,以策略聯盟方式經營,進駐團隊可以多元化,結合在地化,諸如歌仔戲、布袋戲都可能進駐國家廳院。 民間戲曲的保存傳承,由國家設置公立劇團是否合宜?設置公立劇團真可以活絡戲曲生態及達成傳承使命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三百六十度的表演 科技與舞蹈的獨特交會
新銳編舞家黃翊,從二○○六年起展開結合影像與舞蹈的《SPIN》四年創作計畫,從徒手拿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圈拍攝,再與與新媒體藝術團隊「朗機工」合作發展機械手臂攝影,到發展出四面螢幕的演出舞台,這個結合現場舞蹈演出、即時擷取互動影像、錄像創作的演出型態,將在《SPIN2010》中呈現最新發展。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0年高雄縣偶戲節「偶,來了!」
活靈活現 競馳奇想詩意
隨著春節的熱鬧氣氛,綻放繽紛奇想的高雄縣偶戲藝術節也隨之登場!從大年初一到初八,將有來自澳洲、法國、巴西、韓國、保加利亞、義大利等國的偶劇團,以及台灣在地的皮影戲、傀儡戲與現代偶劇團,競相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演出,各式各樣的戲偶「登台獻藝」,讓你驚嘆:「偶,來了!!!」。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高雄縣歌仔戲大觀 生旦丑吸睛上陣
虎年開春,好戲開鑼!
愛看歌仔戲的觀眾有福了!過年到高雄就能看到五台好戲:明華園日字戲劇團的《猩猩膽》、明華園天字團的《租妻、搶妻大作戰》、春美歌劇團的《周瑜》、秀琴歌劇團的《阿育王》與河洛歌子戲團的《呂洞賓》。全是一線演員上陣,展現當今內台歌仔戲的精華。
-
藝號人物 People
黃強華與黃文擇 指、掌、八音 造霹靂
出身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世家、以「霹靂布袋戲」創造事業一片天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倆,二月下旬將與交響樂團合作,要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推出「2010衛武營霹靂英雄交響音樂會」,不讓「電玩交響音樂會」專美於前,這次也將把霹靂系列精心雕琢的配樂以交響樂的磅礡氣勢呈現。他們是如何運作這個布袋戲迷心目中的「霹靂王國」呢?又如何讓布袋戲在還沒有「文創產業」概念的年代,就達到產業的規模呢?且讓我們藉此機會,一探「霹靂」的基地,聽聽黃強華與黃文擇怎麼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好的模仿,來自細節的講究
唐從聖 在生活中隨時儲存表演養分
從一位剛出校門的舞台劇演員,到以模仿表演走紅螢光幕前,家喻戶曉的綜藝諧星,唐從聖靠著戲劇科班出身的紮實訓練,如海綿般吸收的驚人學習力,以及射手座「向前衝」的拼命和幹勁,為自己在演藝圈打下一片天。形容自己是需要下苦功,花時間做功課的演員,表演的累積多來自生活中細微的觀察。唐從聖強調,隨時隨地都要儲存未來表演的養分,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得上,而且你會發現所學的東西永遠都不夠。
-
藝號人物 People
里昂.佛萊雪 引領探索音樂奧妙的嚮導
與范.克萊本齊名並驅、年逾八十的美國重量級鋼琴家里昂.佛萊雪,去年十二月時四度訪台,不但擔任兩廳院室內樂工作坊的講師,更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一同演出他在台灣的首次室內樂音樂會。這位言談幽默、睿智的鋼琴大師,有著曲折的音樂人生,從鋼琴演奏、指揮到教學,在美國都有著領導性的地位。本刊趁此機會,特邀大師回顧過去半世紀以來古典音樂在學習態度、觀眾欣賞、音樂詮釋等三方面的變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浪大破大立 後浪威名遠揚
德國當代劇場不墨守成規,大膽的實驗精神、勁爆的表現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讓歐洲其他國家欣羡不已。而這豐碩的果實,不能單純歸功於新生代的創作能量,畢竟若無前人對戲劇鞠躬盡瘁般的熱情付出與努力耕耘,以及國家持續地投注文化資金,德國的導演劇場恐怕也不可能在新世紀叱咤風雲,走在歐洲諸國的先端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敏.佩特拉斯 縱橫東西德國的鬼才
小時候從西德搬家到東德,長大後從東德跑到西德發展,因為有如此特殊的東西德成長背景,佩特拉斯在統一後的德國成為少數能夠跨越東西藩籬的導演。從一九九○年代至今,佩特拉斯已經完成了超過五十齣劇場作品,產量之豐讓人驚嘆。他的作品不論是改編經典或自己寫的劇本,都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鬧劇似的場面調度,誇張的演法,借用多媒體來豐富舞台層次,舞蹈與音樂也常常融入在戲劇當中,是個很敢玩的鬼才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斯泰曼 支解經典超級變身
尼可拉斯.斯泰曼是個典型學院出身的劇場導演,在未滿三十歲之前,就以他的「恐怖三部曲」:索福克理斯的《安蒂崗妮》、契訶夫的《海鷗》與布許納的《雷翁斯與雷納》聲名大噪,爭議的文本肢解與戲劇呈現讓劇評驚豔。除了挑戰歌德與莎翁,他也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劇作。斯泰曼擅長運用多媒體素材與特有的戲謔美學,把經典翻轉成現代感十足的劇場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米謝爾.大海馬 極簡美學演繹人生悲哀
米謝爾.大海馬的風格可以以一個「簡」字概之,不但「簡」得超級徹底,也「簡」得出人意表。在劇本的處理上,他大刀闊斧,僅截取最精華的部分。而運用舞台空間簡潔有力地烘托出整齣戲的主旨也是大海馬高明之處。不管是萊辛、歌德,還是布萊希特、契訶夫、霍普特曼的劇本,大海馬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濃縮精簡,所有簡化手段的目的無不在於突顯出人內心最根本的東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德烈.克里根堡 三「奇」馳騁想像空間
木匠專業出身、卻半路出家轉進執導劇場的安德烈.克里根堡,不但是備受矚目的當紅導演,也同時是頗受肯定的舞台設計師。他的風格可以說有三「奇」:空間奇、人物奇、點子奇:他個人製作的舞台空間,創意新穎,表現力強;在主角上不愛英雄美人,偏愛倒霉的無名小卒、受迫害者與社會邊緣人;劇情推陳中在悲傷絕望中加入插科打諢,使人物擺蕩在悲喜之間,舞台點子常出人意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人就是愛哈姆雷特
不論在語言傳統與現代觀點上,德國的莎劇製作都能雙軌並進,不落人後。但是,為何德國人對哈姆雷特情有獨鍾呢?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認為哈姆雷特是一位追求真理的英雄,他的to be or not tobe,乃求證過程中所必經的心理煎熬。哲學家的態度,反映了好思辯的德國人對哈姆雷特的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斯特麥耶:我想打破詮釋《哈姆雷特》的一貫傳統
曾於二○○六年率領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訪台演出《玩偶之家─娜拉》與《點歌時間》,讓台灣觀眾驚嘆驚艷的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將在三月下旬帶著《哈姆雷特》,來給台灣觀眾一個全新的莎劇體驗。趁此機會,本刊專訪了這位年少竄起、迄今依然引領風騷的德國導演,一談他執導《哈姆雷特》的想法與對自身創作的分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拉斯.艾丁格:「哈姆雷特」是我夢寐以求的角色!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留下的三十七部舞台戲劇之中,四大悲劇之首。享譽國際的德國知名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在臺灣國際藝術節將帶來他與眾不同的《哈姆雷特》。劇作家麥恩布爾格(Marius von Mayenburg)大膽地將原著中的二十多個角色,分給六位演員,多數演員飾演兩個角色;藉此反映該劇中複雜的人性糾葛關係,並且表現權慾薰心的陰謀背叛與人性底層的脆弱、依附。 此劇以現代的丹麥王室為場景,哈姆雷特懷疑叔叔克勞地與母親共同謀殺了父親,因母親在父皇甫逝後,即快速改嫁叔叔且由他取代王位。在看到父親亡魂後,哈姆雷特決定偽裝瘋癲來執行復仇計畫。他邀好友自導自演了一齣弟弟殺害哥哥的戲碼給母親和叔父看,在爭執中哈姆雷特誤殺了躲於屏風後的大臣,即女友奧菲莉亞的父親。奧菲莉亞因悲傷過度而投水溺斃,其兄萊阿提斯為復仇並受克勞地的慫恿在劍上塗毒,誓言殺死哈姆雷特。在比劍中兩人各中一劍,狠毒的叔叔為謀害哈姆雷特而在酒中下毒,王后卻不幸地誤喝毒酒致死,最後哈姆雷特刺死叔父,臨終前要求好友把他的故事流傳給世人。 歐斯特麥耶在此劇中以挑釁的語言、激烈的肢體與繁複的多媒體影像等,突顯其暴力美學,他將人性貪婪、邪惡、慾望、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劇中的哈姆雷特一角,隱喻現代社會的病態;他懦弱無能、神經多疑、充滿仇恨且愛大放厥詞,在過度的悲傷壓抑後,使他的理性遭受矇蔽,帶領他步入毀滅,天倫慘劇的收場,令人不勝唏噓。整齣戲高潮迭起且不乏精采的橋段,例如母后穿時裝、披白紗、戴墨鏡,在台上由再婚的美麗新娘轉變成魔鬼的猙獰面孔後,繼又變裝為奧菲莉亞,讓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辯證,更有說服力!另外,貫穿全劇的偽裝手法,使角色間的對立與多重關係充滿弔詭。 德國天王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飾演主角哈姆雷特,他的精湛演出驚豔了亞維儂藝術節,媒體並宣稱他為哈姆雷特樹立了新的典範。《哈》劇在柏林演出時,大街小巷貼滿了艾丁格臉部肖像的大海報,報章雜誌大篇幅的訪談、報導,使已有知名度的艾丁格更快速竄紅,讓電視劇、電影邀約接踵而至。二○○八年由他領銜主演的電影《其他所有的人》Alle Anderen(導演Maren Ade),被柏林影展提名最佳男演員,更令他成為炙手可熱的超夯演員! 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總體空間」 作品展現政治性
《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裴普鮑姆,是目前德國中生代的舞台設計中,最富盛名的一位。我們曾經看過他設計的《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非常多樣。生於東德的他,總是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刺激觀眾反思剛剛在面前呈現的演出。」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言難盡的「海枯石爛」
不過,從劇場實踐的角度來看,《煮》劇的呈現,就顯得有些尷尬和不堪。除了前述的全體有氧舞蹈體操,和劇中龍女猶如「中邪」、轉若「乩童」形象與張生對話的肢體表演較具創意之外,其他的段落似乎都無法克服在地空間的特殊性與複雜度。當觀眾坐在野台區裡「仰望」演員自溺在第四面牆的虛擬敘事裡,反而更加凸顯這齣戲與空間的扞格不入。
-
演出評論 Review
五十歲的價值
首次,資深舞者的丰采不再是炫人,而是加分、人生真實的反射。台上的恩、怨、情、仇,年輕舞者的加入也極重要,一方面顯出資深舞者的風華,一方面也如骨肉般,填充起故事。每位舞者在自己和角色間,勇敢、盡力地演好自己的part。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演員精采 卻未達「步步驚笑」
對照網路上《步步驚笑》原著The 39 steps的國外演出片段,我覺得相比之下,國外演員使用語氣較台灣演員令人印象深刻,也就是更能夠呈現出質疑的戲劇化效果與喜劇張力。這齣戲得到東尼獎之肯定必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四個角色分飾四十八個角色、精煉的台詞和舞台擺設,但是我認為在劇情、配樂、台詞語氣上仍有加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