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蓮.艾莉亞:JAZZ是讓人盡情釋放自己的媒介
出身巴西的爵士女伶艾蓮.艾莉亞,是樂壇罕見的傑出歌手與卓越的鋼琴家,自小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下長大,很早就確立了要走上演奏的路線。她以慵懶富磁性的聲線、細膩咀嚼歌詞意境的演唱方式,自在感與歌曲詮釋風格,展現了Bossa Nova的神韻精髓。這次她將擔綱「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壓軸演出,趁此機會,本刊再邀爵士音樂節目主持人沈鴻元,與艾莉亞先來一場輕鬆愉快的越洋訪談。
出身巴西的爵士女伶艾蓮.艾莉亞,是樂壇罕見的傑出歌手與卓越的鋼琴家,自小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下長大,很早就確立了要走上演奏的路線。她以慵懶富磁性的聲線、細膩咀嚼歌詞意境的演唱方式,自在感與歌曲詮釋風格,展現了Bossa Nova的神韻精髓。這次她將擔綱「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壓軸演出,趁此機會,本刊再邀爵士音樂節目主持人沈鴻元,與艾莉亞先來一場輕鬆愉快的越洋訪談。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一樣邀來多位大師級人物演出,包括薩克斯風手帕奎多.德里維拉、鋼琴手邱裘.瓦爾德斯,還有新生代傑出的薩克斯風手約書亞.瑞德曼與壓軸的爵士女伶、鋼琴手艾蓮.艾莉亞。前兩位大師都出身古巴,都將古巴音樂與爵士風格巧妙融合,展現獨特的音樂風情,也讓這次的派對顯得「很古巴」!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依舊邀請多位來自國際知名芭蕾舞團的舞星來共襄盛舉。這回除了依然有精采的經典舞碼中的雙人舞演出,更將展演六支首度在台灣演出的現代芭蕾作品,展現芭蕾舞的多元和豐富。
由舞工廠舞團舉辦的「台北踢踏節」,將邀集紐約、東京、台灣的踢踏好手齊聚一堂,透過研習營、講座、即興之夜和《節奏,大放異彩》四個部分,帶給民眾自由奔放的美式踢踏盛會。同時演出也首度移師高雄,南台灣也可以看到美式踢踏的自由奔放!
《漣漪效應》說的是現代社會中廣泛的人際互動效應:人人希望擴散自身的資源和力量,發展出不斷擴散的臉書網絡、不斷擴張的媒體形式能量互相撞擊,卻也互相消融。肢體語彙包括不拘流派的現代舞動作,講求「銳利」與「分解」;武術的彈腿、馬步、翻滾;街舞的breaking、popping、wave;民族舞的S型三道彎的角度運用。孫梲泰以free style的表現手法,將之融合成海綿。
《手中田》是透過青年優人親身以自然農法栽種旱稻,從整地、翻土、播種、插秧等,為期六個月的農耕體驗下,真切地擁抱土地,接收對土地的感動和感激之情,醞釀而出的作品。整齣舞劇將以青年優人們各自擅長的表演形式,包含舞蹈、武術、擊鼓、音樂、體操等,傳達自己和土地的聯結。
首度在高雄舉辦小劇場展演「正港小劇展」的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也在此次首度挑戰實驗劇場,推出第一部小劇場作品《謊言》。編導李宗熹強調,《謊言》的實驗性在於場面調度的多焦點,表現形式呼應了「謊言」的核心,舞台上裝置了一個永不停止的輸送帶,演員站在輸送帶上,在兩百七十度的觀眾視野裡表演。
分別於九月與十月到訪的三位「廿一世紀之星」,將讓觀眾看到不凡的「歌藝」。美麗的女高音柯綠娃與俊帥的男中音馮國棟,師出同門的兩人將聯袂演出精采的歌劇選粹與二重唱。出身音樂世家的低音管演奏家小山莉絵,則將以低音管帶來精采的「歌唱」,展現這個樂器多變的溫暖美聲。
台灣劇場界「世代斷層」警報解除了嗎?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的劇場中生代編導如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紛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雖然對他們而言,從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但當表演藝術只是娛樂市場的選項之一,面對商業行銷越來越緻密的手段,市場考量與創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許是這群中生代導演的劇場之路,所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嗆辣衝撞的《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群蝶》,到近幾年融合歌舞、老歌、綜藝雜耍的《浮浪貢開花》系列,此中的種種轉折,導演王榮裕自認是「大部分的創作者必經的階段」。四十歲得子,改變了他的創作脈絡,從自身根源中尋索,找到台味十足的「胡撇仔戲」路線,九月將把大型歌舞劇《大國民進行曲》搬上國家劇院大舞台,更是一次「里程碑」級的挑戰!
對於從小劇場到大劇場,這種單向、類似達爾文進化論的調調,王嘉明不是很贊同,抗拒國內這種「大、小劇場」的分類,似乎傳達著某種優劣之分,或類別之分。自承「我是走一走,突然一抬頭,才發現,喔,這裡就是大劇場啊。既然進來了,就玩玩看。」依舊做自己想做的,說來似乎帶點戲謔、漫不經心,其實是他對大小製作一視同仁的態度,同樣都得認真、盡情地創作。
關於跨越多樣媒材,樂於嘗試不同劇場形式的表達,符宏征笑說:「有機會接戲就接啊,當成工作。」符宏征口中的「工作」這樣區分:受邀合作,先呼應對方的需求;而動見体主動推出的作品,則回到實驗性較強的領域。符宏征直言:「我們這一代要以專業導演的身分生存,不容易。」他更在意的是:「要在極有限的環境下,創造更多能力!甚至變成藝術製造業,或當我是一個『工匠』都很好。因為工匠有專業能力,可以生存。」
在歷練多次大劇場的經驗後,面對普羅大眾的看戲口味,呂柏伸則以自然心看待,「如果有兩千個觀眾喜歡看我的戲,那也沒有非要追求到八千個觀眾。」雖然從小劇場跨足到大劇場,他看待作品的標準絕非以數字作為考量,「台灣的劇場不應該認為從小做到大才叫做成功。」
如果以蘭陵的開始到二○○九年當成一個階段,二○一○年有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之後,剛好視為另一個階段的展開。文化產業化的概念發酵,中國大陸新市場的磁吸,新劇場落成後的場地供給增加,都帶來新機運及新挑戰。我們期待二○○九年在未來歷史上,會有更重要的意義:代表台灣表演藝術經過多年努力經營之後的能量爆發起點。
「文化創意產業」對表演藝術而言,是一把兩面刃的利劍。政府對於消費端的刺激和鼓勵,的確可能形成更活絡的市場;但是,市場反映的是大眾口味,而不是藝術和美學的品味。也就是,民間增加的消費支出,不一定能夠支持堅持創作品質的本地表演藝術團隊,反而可能助長更多通俗、譁眾取寵的節目。政府必須清楚意識到,以表演藝術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核心是社會的文化與創意,不是漂亮的行銷術語和亮麗的產值。
以青少年戲劇為展演主題的「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已屆十年,十週年大戲《花樣年華青少年》找來出身「花樣」的導演鄭智源執導。這個雖已讀大三、卻不捨高中戲劇社的大男生,生活中不是排戲就是看戲,總是以自己的觀點在生活與劇場中質疑世界。鄭智源的時間被凝滯在那個青澀叛逆的階段,因為他很清楚在「成熟」的過程中,同時也切除了與生俱來的畸形肉疣,於是用創作不斷地吶喊著。
表演藝術市集的功能著重於商業交易,表演藝術和一般商品一樣,都需要透過交易平台,讓買方和賣方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碰面交流,了解彼此以利訊息的交換或交易的進行。表演藝術市集內容通常包括展覽、會議、工作坊、showcase。展覽是表演藝術市集必備的主要活動,而其中的showcase更是促成交易的一個重要關鍵。
堪稱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將於八月下旬展開,四天三夜共推出四十多場演出,還有各種與舞相關的展覽攤位。這個博覽會在一九九四年創辦時原本只是地方活動,意在對外推介在地舞團,但從第二屆起就拓展到國際規模,至第七屆(二○○八年)時,已有五十六個團體在此演出,超過兩百五十個單位、機構來參展,如同滾雪球一般,愈演愈大。
從二○○五年起舉辦的「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讓韓國的表演藝術團體躍上世界的舞台,跨足海外市場。韓國政府捨得花錢行銷文創產業,但在做法上也有縝密思考,從PAMS的活動設計與內容,可以看出主辦單位在挑選節目、時間安排、交易補助與國際交流這四方面,都有讓活動成果加成的巧思。
因資訊發達和國際交通便利,如今國內策展人參與國際藝術市集的機會相較過去增加許多,時常參與此類活動的「台北藝術節」副執行總監王詩尹表示,策展人必須要先做好功課才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目標,透過市集的媒合成功機率其實不如想像中高,但在其中能遇見同好,認識心儀的藝術家也是未來合作的契機;而展場就如同地球村縮影,藝術市集也是反映資本主義現實的世界。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