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想像藝術節海報(世界文化館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法國「想像藝術節」 世界文化的活櫥窗

由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已邁入第十四屆,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今年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包含了來自台灣的三檔演出與一檔展覽。

由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已邁入第十四屆,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今年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包含了來自台灣的三檔演出與一檔展覽。

 

從歷史的殖民到後殖民,所謂「跨文化」思維,在今天的西方表演藝術界,始終是一個理想與實際的罅隙,理論上想「跨」過文化上的差異,來豐富本身的創作,但實際上卻往往「跨而不過」,成了異國情調的挪用拼貼,雖然滿足了西方觀眾之「獵奇」心理,但外人看來卻有「誤讀」的嫌疑。

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位於巴黎的「世界文化館」,就是一個隸屬於法國文化部,一個致力於與世界文化對話的重要機構,現任館長也是創辦人之一的榭里弗.卡茲納達(Chérif Khaznadar),於還是學生的六○時代,就曾參與法國首次以世界戲劇為主題的藝術節,此後一生投入於推廣世界文化的工作。

今年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主軸

館方對於非西方(或者少數文化)表演藝術的資料研究、保存、推廣向來不遺餘力,除了定期刊物、專書、音樂影像出版、國際文化人才培育及承辦國家特殊文化慶典活動之外,今年已邁入第十四屆的「想像藝術節」(Festival de l'imaginaire),更是一個展現世界文化的活櫥窗。

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演出場地除了世界文化館表演廳,更與巴黎其他重要藝文展演場地合作,如羅浮宮、居美美術館、阿拉伯文化中心及巴士底歌劇院。

今年的藝術節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台灣成為藝術節的重要主題國之一,入選了包括1/2Q劇場、江之翠南管劇團及廖文和布袋戲團的三檔演出,及結合老中青三代(洪通、梅丁衍、侯俊明)藝術家的「非族主裔」美術展覽。

開幕戲演出罕見的印度神話「黑天神」(krishnanattam)儀式劇,這種受卡塔卡利影響甚深,傳統上在廟宇分四天演出的儀式劇場,流傳了四個世紀後的今天,只剩下這個來自南印kerala省的劇團,還能作全版的演出。此次節目依照傳統,四天八個章節的故事,嚴謹整齊的服裝、音樂與演員,館方並作全程錄影,為世界劇場研究,留下一筆珍貴的資料。

另外一個精采的印度節目,則是請來保存印度傳統藝術重鎮——卡拉曼得拉(Kalamandalam)藝術學院的兩位國寶級舞蹈老師Kalamandalam Kshemavathy和Kalamandalam Leelama,演出mohini attam傳統舞蹈,兩位大師純熟細微的眼神與肢體動作,與現場音樂、吟唱融為一體,演出既是抽象的舞蹈,亦是具體的默劇故事。

人籟吟詠史詩  音樂唱頌悲歡

俄羅斯古詩歌吟唱團體「莫斯科歌手」(Les Chantres de Moscou),選擇在巴黎的教堂,演唱傳統東正教僧侶禮拜儀式歌謠,由一位低音歌手為基調,眾歌手層層堆疊轉化的嗓音,回響在整個高聳的教堂空間,令人整個身心都沈浸宗教的聖潔氛圍。來自亞塞拜然共和國的音樂團體les bardes du Shirvan,演出名為Mugham的音樂會,這是一種十分複雜的聲樂與器樂,以即興形式演奏之調式音樂,本身源自於伊朗的波斯古典樂曲Dastgah,同時受到高加索山區吟遊曲Ashugs聲樂曲風影響,同時在音樂中,也傳述史詩故事。

與溫德斯電影《樂士浮生錄》中的古巴樂團Buena Vista Social Club齊名的牙買加樂團Blue Glaze Mento Band,創團四十餘年的他們,以輕鬆怡然的純熟,展現牙買加民間音樂的愉悅自在。來自墨西哥的民間女歌手Silvia Maria,身穿傳統民間服飾,以自彈吉他與渾厚滄桑的嗓音,演唱出極有魅力的墨西哥愛恨情愁。

與眾多其他節目比較,台灣受邀的三個演出團體,均強調傳統的創新,1/2Q劇場的年輕實驗崑曲、廖文和的聲光布袋戲、江之翠的舞踏南管新編戲,恰恰反映了台灣這個多元文化混雜、融合創新力十足的國家性格。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台灣才是表演藝術真正「跨文化」實踐之寶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