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 我要看 艾夫曼芭蕾舞團
《俄國哈姆雷特—凱薩琳女皇之子》
一次觀賞俄國芭蕾的經驗,打破我對芭蕾「柔柔嫩嫩」的印象。它不單只是曼妙靈動的點畫,俄國冷冽氣候下孕育出的剛毅,徹底展現於舞者精確的力量控制。我看到滿場飛舞的線條。於是,在聽說艾夫曼芭蕾舞團將帶來一齣俄國版哈姆雷特的舞劇時,不禁揣想這張力十足的情節,結合芭蕾舞既有的精緻語彙,勢必將更容易捕捉芭蕾舞內在「悶騷」的特質。這廂早已蠢蠢欲動。 當全世界的表演藝術都在思考如何加入創新的精神於古典中,芭蕾,作為一門悠久的藝術,其規格化的表演符號,融合當代元素於其中時,必定產生許多有趣的轉換。如果對於結合新舊文化特色感到興趣濃厚,從這次演出中探究俄國藝術家拼裝的手法,一定相當過癮。尤其哈姆雷特,這不同以往芭蕾舞浪漫的故事,文本中充滿不斷的糾結情緒,穿著白紗蓬裙的舞者會以什麼角色,在什麼時機現身?準備好迎接一個嶄新的觀賞經驗了吧! 文字|游文綺 密蘇里大學戲劇碩士,尤愛劇本閱讀。月若不觀演出,便覺魂不附體。兩廳院之友,現任童書出版社活動企劃。
-
戲劇新訊
一晚兩齣戲 風格取材歡迎來比較!
臨界點劇象錄這次企圖呈現「比較劇場」,藉由一個晚上兩齣各五十分鐘的作品,讓觀眾對兩個作品的本質或精神做出關連性的比較。這次演出創團導演田啟元的《白水》,另一齣是編導鍾得凡受田啟元影響而創作的作品《Touching In The Rain》,讓觀眾得以在同一個空間、時間看到兩部臨界點前後相距七年,在語言風格、取材編作方式有相當同質性作品的演出。 《白水》改編自《雷峰塔傳奇》其中的〈水鬥〉一折。文本中的四個主要角色,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全由男性演員飾演。《Touching In The Rain》則從董賢和漢哀帝的斷袖之戀開始,交錯著希臘神殿武士們間的愛慕,如歌如詩般進入歷史和文學中的男性情誼,轉借詮釋的故事包括:希臘神話、白先勇《孽子》、聖修伯里《小王子》、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同時兼具男女兩性特質的故事。(田國平)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大河之舞 《蔣先生,你幹什麼》
早幾年就看了大河之舞的錄影帶而嘆為觀止,我自然在第一時間就以兩廳院之友得到的資訊,訂了大河之舞的票,要和美國回來的好友一起去享受另一場愛爾蘭舞蹈與音樂結合出的驚豔。 另外,我還會與我兄弟一起去看相聲瓦舍《蔣先生,你幹什麼》,再次一起開懷大笑一番。其實,選看這些節目,不只是對藝術的喜愛,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喜歡這種和家人好友一同相聚的感覺。近年內,也和先生看了多場的音樂、舞蹈及歌劇。越深入了解,越能感受到當今藝文界的朝氣與多元。我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與不同的親友觀賞不同的節目,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相信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劇目,使生活過的更活潑、豐富。 文字|商大曄 前台積電人力資源處長,現自創顧問公司,從事翻譯、口譯、管理諮詢。連續兩年金緻卡會員。
-
音樂新訊
讓作曲家反覆思慮的熾熱情愛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鉗》,被寫成管絃樂組曲,再由羅馬尼亞鋼琴家艾可諾姆(Economu)改編成為他自己和女鋼琴家阿格麗希彈奏的雙鋼琴版本,曲折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家對童話世界與純真愛情的嚮往。 布拉姆斯根據德國詩人道默(Daumer)所作之詩,寫出了《新愛之歌》,圓舞曲風格的愛情詩歌,道出作曲家內心深藏的熱烈情感。 李斯特根據莫札特歌劇《唐璜》選曲所改編的雙鋼琴《幻想曲》,將歌劇中的序曲及兩首著名的旋律《我們手拉手到那邊去》及《飲酒歌》重新組合,以最燦爛多彩的炫技,表現出花花公子「唐璜」的多面性。 這些作曲家們對音樂裡「愛情」、「親情」的反覆思慮,將一一展現在「聖誕情話愛之歌」音樂會中,經由舞蹈、歌唱、影像演奏等媒介,傳達給聽眾。 「聖誕情話愛之歌」將邀請曾任布達佩斯國家劇院的舞者莊士賢、男低音廖聰文、女中音楊艾琳、在台北愛樂電台擔任主持人的女高音黃瑞芬(Zoe),加上魏樂富、葉綠娜的雙鋼琴共同演出,在聖誕夜,將短暫、熱烈永恆的愛情,長亙的親情與純真柔美自然之愛,融合成為一場多彩多姿的連綿情話。(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百年孤寂》《女人皆如此》
就像《春之祭》之於舞蹈、《尼貝龍根指環》之於歌劇,《百年孤寂》也是讓劇場導演又愛又懼的偉大挑戰。Baboo的導演作品向來有濃濃的超現實意味,處理起「波赫士」、「卡夫卡」或「愛因斯坦的夢」這類題材特別有趣,《百年孤寂》原著豐沛的靈感想必也能激出火花。加上各路演員眾星雲集,有如台灣小劇場的點將錄,精采可期。 賴聲川曾將契訶夫《海鷗》移轉到老上海,《如夢之夢》中唯妙唯肖的氣氛營造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這次他將莫札特《女人皆如此》再度搬到同一時空,想來豈不就像讓張愛玲小說的俗世男女,唱起了義大利文?除了舉世難遇的獨特風味,賴導演向來犀利的情感觀察,也可望在這齣歌劇中大加發揮,必能打破認為《女人皆如此》膚淺牽強的傳統迷思,還莫札特一個公道。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2005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打擊樂,是人類最原始的音樂,從「音樂」還未被定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從敲敲打打間,得到脈動的快感;同時它也是最摩登的音樂,因為當音樂被近代作曲法制約的時候,又希望從打擊樂中找到自由空間。 因此,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成立,不僅是在台灣成立了一個表演團體,它還負責打破台灣樂界的保守和沈寂。他讓這種原本體制外的音樂形式,成為近年音樂活動的顯學。表演者重新在舞台上徹底發揮創意和表現力,帶來熱情、歡笑、驚嘆與喝采。因此,朱團一手建立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TIPC)也不只是個音樂節,而像是世界音樂的嘉年華會。讓愛樂者從廟堂音樂的斗室走出來,投入猛龍活虎的音樂天地。 每屆打擊樂節都可以看出朱團挖空心思的規畫成果,今年有盧森堡打擊樂比賽二○○二年首獎的法國毛線打擊樂三重奏、二○○五年首獎的奧地利新浪打擊樂四重奏;曾為電影《魔戒》配樂,以舞台「Show」呈現多元風情的紐西蘭自然元素打擊樂團;結合東方神秘與西方搖擺的英國馬樂地打擊樂團;東歐古老神祕風的克羅埃西亞響聲震天打擊樂團;拉丁風情的墨西哥EM打擊樂四重奏;結昭神谷百子、戴翠瑩、吳珮菁、金恩惠的亞洲木琴女傑音樂會。最後再以「朱宗慶打擊樂團二十周年音樂會」壓軸。覺得生活太壓抑的朋友們,不妨與朱團好好打個痛快吧。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萬頭鑽動打擊樂
多元豐富的節奏 快慢強弱 牽動著生命原始的心跳頻率 活力有勁的肢體 手腳棒槌 洋溢著熱情獨特的音樂能量 五花八門的樂器 鑼鼓琴鈸 發掘了現成物件的奇聲異響 千變萬化的技巧 點敲擊擂 迸燃出源源不絕的狂想繆思 二十年前 「打擊樂」在台灣樂界仍屬一片蠻荒地帶 一群年輕音樂家開疆拓土 將擊樂種子灑向各方角落 終於 耕耘出燦爛的奇花異朵 躍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讓打擊樂成為未來「潛力股」樂種 創造了台灣打擊樂的「音樂奇蹟」 從常見樂器到經典曲目 從西方古典到傳統國樂 關鍵名詞與天才十問 十分鐘讓你速成擊樂達人 作曲家的創作想像 世界擊樂最新潮流 還有即將登場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盛會 將引導你一步步走向奇幻的打擊樂世界 Lets Percussion!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擊樂二十年,台灣的音樂奇蹟
十年前,打擊樂本來是最沒有人要學的樂器,可是,如今擊樂幾乎以「國民音樂」之姿,在音樂、戲劇與舞蹈的各種領域裡,都撩起觀眾的安靜、興奮與熱情。除了它的群體性、平民化、多樣性外,打擊樂最接近心跳的節奏熱情,讓觀眾感受由衷的快樂,正是造就台灣「擊樂」奇蹟的關鍵原因。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台灣音樂奇蹟
對很多人而言,朱宗慶是「可敬的對手」,去北投結束朱宗慶的訪問,離開時辦公室早已燈火通明,但電腦鍵盤的工作聲依然此起彼落。朱宗慶打擊樂團彷彿一座精力充沛的發電廠。 二 十年前,他把一個在管絃樂編制裡坐在最後面的樂器打成了主流;朱團的成功讓更多人有熱情與信心學打擊樂,現在音樂系裡打擊樂主修學生人數遠高於其他樂器; 他攻佔了原本以日系鋼琴教室及高大宜系統為主的才藝班市場,朱宗慶打擊樂教學體系成了新的品牌,而且今年更在澳洲設立第一個海外據點。 在累積數千場的演出紀錄裡,朱團的演奏曾讓上萬人的群眾廣場為之瘋狂,也讓臨終病童嘴角泛出微笑曲線;有超過八萬多的台灣民眾,人生的第一堂音樂課是從朱宗慶打擊樂開始;朱宗慶,以兩根棒子創造出台灣的音樂奇蹟。 我 記憶中的第一場朱團經驗,是創團首年夏天在三峽祖師廟前的演出,鑼鼓鐃鈸聚集了趿著拖鞋的父老們,來看這群不像一般賣藝團草莽奔騰,但卻有著另一種活潑親 切的年輕人表演,他們用來自中南美洲的馬林巴琴,演奏都快聽出油來的台灣民謠,竟令拘謹的歐吉桑們不禁跟著節奏點頭,搖擺起身體。這樣的演奏,一九九五 年,到了陝西西安的小村落裡,一樣引起民間父老內心裡的澎湃熱情,用幾千人的縣戶鼓樂隊來歡迎朱團。 說起來打擊樂應該是過去二十年裡,台灣 發展得最快的器樂。不管是主修人口、欣賞人口,以至於創作作品的數量,在國際上的活躍程度,都是驚人的成績,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將開始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以「新潮流」為主題,繼續朱宗慶打擊樂團引領擊樂國際發展的企圖。這一期我們除了有詳盡的節目介紹外,本期的主題企畫編輯鄭淑瑩同時也將打擊樂在台灣的重 要紀事與發展做了一個詳實的年表,在這個年表中,我們發現擊樂「平民化」的崛起過程,是讓台灣中產階級家庭「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所負擔得起的選擇;此 外,朱團演出所提供的「熱情」、「快樂」的價值,也很容易讓憂鬱指數越來越高的台灣社會引起共鳴,也是擊樂普及化很重要的社會動能。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上個月來台演出,和十年前第一次來台,他的人生與性情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鋼琴家波哥雷里奇與陳毓襄、焦元溥的台北七天音樂課〉一文,透過波哥雷里奇的台灣好友焦元溥與弟子陳毓襄的親身經歷,以採訪的方式獨家披露來台七天幕後點滴。 <stro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打擊樂震撼,顛覆你的聆聽經驗
以前我們聆聽音樂,現在我們「觀賞打擊樂」!從約翰.凱吉、白南準、Blue Man Group到STOMP等,不只是音符與節奏,聲音的演出超越我們的想像,結合視覺與肢體,打擊樂的新型態為觀眾開了另一扇「驚奇之窗」!
-
電影導薦Movie
電影院裡,享受冬季浪漫
十二月正式進入冬季,外頭逛街冷颼颼,到電影院取取暖吧!十二月也是浪漫的季節,回首生命,回首愛情,十二月的電影或許也有答案!
-
演員的庫藏記憶
「瘋」與「半瘋」
看那些淺喉嚨,快意而專注地在觀眾面前辦案,讓我覺得「清官」這個角色真難演啊!看到那些「半瘋」的、缺乏知識的知識分子在那闡述人生舞台上的演技應該如何如何,我這個專業的「文盲半瘋」演員,真是汗顏!!
-
狂飆繆思
有藝術 不孤單
就在《原子博士》首演的當時,鄰近的矽谷聖荷西美術館正在進行以《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為主題的展覽。 其實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藝術與社會結合的現象,因為到聖荷西來,你期待的是一個高科技的城市,而《科學怪人》這部小說,其實是一部結合文學、科學的完美著作。既然來到這裡,就來感受一下在科技撞擊之下帶來的文化創意。
-
兩廳院達人
如何成為一名調音師?
要成為一名調音師,不一定要會彈鋼琴,但是必須學習鋼琴構造、基本樂理,以及最重要的「實作訓練」。另外,調音是一種必須與客戶面對面的服務工作,除了技術要純熟、服務要實在外,應對禮儀也非常重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擊樂大事記
年代 台灣社經文化大事記 擊樂大事記 1960 ▲國內「打擊樂」尚無專門研究及 教學,頂多附屬於校園管樂社團 1970 ▲《雲門舞集》成立 ▲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 ▲日本打擊樂名家北野徹來台演出 ▲日本岡田知之打擊樂團首度來台演出 1982 <td style="width: 257px; he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根棒子,玩真的
很少音樂家像朱宗慶,在訪談中一直把自稱是「鄉下孩子」掛在嘴上。 朱宗慶是來自台中的鄉下孩子, 是從台語歌星文夏的歌,及學校的升降旗典禮開始他的人生音樂課, 參加學校的管樂隊時,他所能見到「職業音樂家」是廟會裡和喪葬上的康樂隊。 鄉下孩子朱宗慶進了國立藝專,才發現自己努力吹小號的嘴形是錯的, 那改學薩克斯風好了,結果麻煩更大, 因為學院派裡沒有人主修這種只在歌廳出現的樂器, 音樂系裡流行一句話:「不會吹,不會拉的就到後面去打鼓吧。」 沒想到,這個沒有人要坐的打擊樂位置, 趕上台灣七○年代大量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年代, 打擊樂喧賓奪主地成了朱宗慶的最愛, 同時也讓他站上台灣打擊樂界教父的地位。 兩根棒子,玩真的, 一九八六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 這位來自鄉下的音樂家把現代打擊樂再帶回民間廟口、廣場,也帶至了國際上; 而打擊樂這個二十年前最冷門的器樂, 在台灣,現在成為僅次於鋼琴的最熱門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擊樂出發,打造現代音樂狂想
擊樂家徐伯年創立的十方樂集,並不局限自己是個打擊樂團,從音樂劇場、打擊樂團到室內樂團,表現形式不一,但「推展現代音樂」卻是一直以來不變的努力方向。鍾情「音樂劇場」表演形式的徐伯年,希望能藉此扮演現代音樂和觀眾的橋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加入傳統元素 就是要讓全世界認識!
今年接下台北打擊樂團經營重任的作曲家劉學軒,認為未來二十年打擊樂仍會是台灣音樂界發展最蓬勃的樂種,而他也要將年屆二十的台北打擊樂團帶向「團員專職化」,以「為台灣作曲家服務!」,同時為了讓台灣的打擊樂更能讓世界樂壇認識,劉學軒認為作品應該朝「在作品中加入特有的台灣傳統元素,提高民族辨識度」的方向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Have A Blast!尋找打擊樂最好的時光
打擊樂無疑是當代發展最蓬勃的樂種之一,發展雖晚但極其迅速,不僅學習與演奏人口年輕化,國際性比賽與交流平台豐富,更因充滿各種可能而吸引大量作曲家投入打擊樂創作,而表演形式的強調視覺性,也讓打擊樂更有「看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擊樂Young勢力 嗆聲來也!
「今年的 (TIPC)全是不到三十五歲,卻爆發力十足的打擊樂壇新星。」朱宗慶說,「國際上的打擊音樂進步和轉化速度之快,已超乎大家的想像,典型的擊樂合奏方式亦多有變化,我很希望將這樣的趨勢介紹給大家。」 今年TIPC為了呈現世界擊樂的新潮流,邀請來自十個國家、在各國際級打擊樂大賽嶄露頭角的八個年輕新銳團體,六天十四個場次的演出,在國內觀眾面前展現擊樂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