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小提琴奇才與作曲奇才的春日之約
二○○三年四月,明茲曾來台指揮NSO演出馬勒第一交響曲,並演奏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音樂中充滿了兩位作曲家年少時代的熱情思緒,及繁複多變的美感;今年與NSO再次攜手,演出明朗愉悅的孟德爾頌作品,要讓台灣觀眾感受充滿這位小提琴奇才的浪漫情懷。
-
戲曲 台製京劇風靡京滬
《王熙鳳》、《閻羅夢》經典好戲回鍋演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閻羅夢》兩劇去年遠征北京、上海,獲得高度評價。這兩個本子歷經了「大陸原創,台灣二度創作、首演,回流京滬」的「高品管」檢驗,堪稱是國光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新編戲曲作品,因此特別在今年十週年團慶,趁熱回鍋搬演。
-
藝術節 新銳創作者的NEVERLAND
皇冠藝術節 拒絕長大的創作者嗆聲
「Kidult」這個由Kid+Adult混種而來的新興詞彙,所代表的長不大,或拒絕長大的成人心態,正好也可說明小劇場創作者,堅持以純真眼光看世界的角度。皇冠藝術節今年便以「Kidult」為訴求,邀請四組新銳創作人馬,分別以音樂、戲劇、舞蹈、偶戲等不同藝術形式,呈現生猛犀利的小劇場創造力。
-
戲劇
讓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熱烈擁抱
以「主題策展」為大方向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在做過「文學」、「文本」之後,今年則更張開跨界腳步,讓「小劇場」與「傳統戲曲」來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熱烈擁抱,從十幾個團對提案中選出了老字號招牌的「金枝演社」,還有兩個年輕的表演團隊「西田社戲曲工作室」、「戲點子工作坊」。在小劇場裡,可以看到創意十足的京劇、崑劇、布袋戲,打破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想像。 不同於往年,今年的新點子劇展除了五月十九日到六月五日將於實驗劇場連續三週拼台演出,還首度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合作,六月十一到廿二日轉至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曲藝館巡迴演出。
-
戲劇 音樂取材《風流寡婦》
《女人要愛不要懂》說出女人心事
綠光劇團邀請國內音樂鬼才范宗沛將《風流寡婦》的音樂重新編制,並結合國內知名作家小野的小說《女人要愛不要懂》,呈現另一種風貌的音樂劇場,將兩性之間的溝通,運用音樂劇唱給你聽。
-
戲劇 改編自電影《大老婆俱樂部》
《我的大老婆》讓李立群演出三個劈腿老公
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改編自美國電影《大老婆俱樂部》,原片由三位資深女星主演,是道地的女性意識電影,但果陀導演找來資深演員李立群,一趕三演出三個女人的老公,不僅挑戰李立群的演技,也意圖加入原著中所缺乏的男人角度,製造「女權vs.男權」的精采對話。
-
CD導薦Music
新來的歌手,令人熟悉的音聲
這次推薦的兩位歌手艾摩斯.李與瑪黛琳.蓓荷,對唱片界與聽眾雖是新面孔,但卻都有與「前輩」相似的特質:前者剛好是諾拉.瓊斯的小師弟,作品編曲則與瓊斯一樣走平靜幽遠的療傷系風格;後者嗓音酷似爵士傳奇女伶比莉.哈樂黛,但她演唱全新曲目,極力要走出自己的路。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新藝術獎出爐,創作社《嬉戲》奪大獎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百萬大獎得主於四月十七日晚間出爐,「年度視覺藝術獎」由施工忠昊「迷宮中的朝聖」獲得、「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掄元。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並預告,即將在十月完工啟用的仁愛圓環「台新金控」總部大樓,將挪出其中的二樓作為「台新藝文中心」,希望透過此一「藝術心臟」,持續與文化界聯手繼續當代藝術的推廣工程。 「評審團特別獎」部分,首度以雙獎方式,由明華園《白蛇傳》、杜昭賢「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同時獲獎,獎金分別為三十萬元。台新銀已將十七部入圍作品,做成八分半鐘長的短片,放在四百部ATM上,讓民眾共同參與藝術饗宴。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於四月十七日晚上在中山堂舉行,包括主辦的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彭雪芬夫婦、上屆得獎者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陳郁秀,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故宮副院長林曼麗,新象總經理許博允,台灣金服董事長洪三雄夫婦、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等上百位藝文界人士與會。 晚會由劇場演員郎祖筠、大提琴家張正傑聯手主持,會中並邀請張曉雄編舞的《疏離印象》表演,以及小提琴家胡乃元拉奏許常惠作品《前奏曲五首》。 表演類首獎得主《嬉戲》的編劇紀蔚然上台領獎時,對於跌破大家眼鏡,意外拿獎,仍舊以他拿手的麻將經來詮釋:「打到最後一圈北風北,還槓上卡張自摸。」完全不改編劇的幽默,還呼籲這個獎是評審頒的,網路上不要罵喔!(田國平)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入主牯嶺街小劇場 文化局重新招標牯嶺街小劇場委託案,經專家學者公開評鑑後,由劇場界人士王墨林領軍的身體氣象館取得優先議價權,如順利簽約每三年換約,至多可經營九年。王墨林指出,牯嶺街小劇場有必要重行定位再出發,以創造前衛、實驗、跨界、創意的公共空間。在王墨林的構想中,牯嶺街小劇場不該只是一座展演空間,還應反映新世代對文化、社會、政治的立場,創造代表台灣當代性的充沛力量。(廖俊逞) 法國戲劇大師賈克.樂寇《詩意的身體》中文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英國DV8肢體劇場Just For Show
DV8就是「好看」! 當媒體開始集中火力報導DV8,你被煽動得以致於帶著問號想買張票去瞧瞧,但那昇起的欲望無法滿足,因為票,早就賣光了。(所以,加入兩廳院之友是有必要的) 文宣上寫著:「DV8絕對是不讓你好看的!」,我暗爽,慶幸這次舞台上沒有胖子、跛子,那些看了讓人不知如何反應的尷尬角色。 這是一場一開始就令人驚嘆、大呼不可思議的演出!最過癮的是影像的處理,太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開場的3D光影秀就動感十足、十分嗆辣,接下來,人物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在景深裡ZOOM-IN ZOOM-OUT,又令人興奮!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當動作靜止、燈光漸漸隱滅,鏡框式的舞台上,形成有如凝固凍結的記憶或是一張老照片的效果! Just for show是一個讓第一次接觸DV8的人會愛上DV8的演出!真的,DV8就是「好看」! 桃園市 林敏兒 房地產廣告從業人員 藝術與生活這麼近 演出前看了一些DV8的報導,並且看了公共電視轉播的他之前作品Enter Archilles、Strange Fish,原本以為自己會非常不喜歡他的作品,沒想到看完之後卻對藝術總監Lloyd Newson非常感興趣。 我並不是十分了解Just For Show,但整晚對這個作品還是看得目瞪口呆。多媒體技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一個完美的多媒體結合是需要多麼精準的設計與控制,而他們幾乎做得絲毫不差,讓舞者與多媒體共同在舞台上呈現。 看Just For Show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生活」、「劇場」不是那麼遙遠,而是就這麼「簡單地呈現在我面前」,第一次我覺得藝術離我這麼近、這麼自然。所以這更激起我想看看Lloyd未來其他作品的念頭。是他變了?還是恰好這個作品比較輕鬆?其他尖銳的作品我是否依舊欣賞?有一天我一定要找出答案。<
-
戲曲
一齣無邊浪漫的意象京劇
《三個人兒兩盞燈》絕對是網路虛擬世代養成的新一代語言寫手寫出的新風格之作,那重重疊疊畫面、快速短暫的對話情節,受電影、網路、新世代小說影響之深,已是「戲曲之外」的另一個故事了。
-
戲曲
如何才能「人間情根仔細栽」?
演員表現精采,水準整齊,舞台極富詩意,水墨和窗框,就像這整齣戲,給人餘味不盡。
-
舞蹈
看不清楚的一場秀
Just for Show大玩視覺障眼幻象,明白揭露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在以觀看行為試圖抓住及定義詮釋自我及他人的存在。然而相對於觀看行為及外表姿態的五花八門卻又如此不可依賴,編舞者安排大部分的動作在昏暗燈光中進行,刻意強調對外展示用的身體已經筋疲力竭,只剩下孤寂乾涸的心靈,這是「秀」不出來也無法看清楚的。
-
音樂
呂嘉指下,北市交演出燦爛、勝利的高潮
浦羅柯菲夫常被比擬為俄羅斯樂壇的托爾斯泰,其第五號交響曲寫於脫離世界大戰夢魘、期待未來和平的氣氛之中,因此具有表現人類壯麗與英雄力量的精神內涵。呂嘉貼切舖陳第一樂章裡勝利與悲劇糾纏不清的曖昧衝突,尾聲巨砲隆隆,將樂團猛爆潛能驅使到極限,十分過癮。
-
戲劇
何必等待Peter Pan?
開場後極大篇幅的演員獨白,或許建立了觀眾對於角色身分背景的認知,但是這些對於演員的認知,卻未能更加細膩地投射或延伸於主要情節的各個角色之中,以至於獨白歸獨白,表演歸表演,拼貼或許成立,對比和觀照則闕如。
-
戲劇
生動之外的期待
表演者本身精采的表演質地與表演技術,讓這場演出具備了十足的可看性,這樣一個劇場經驗的確特別,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上更有其令人驚喜與驚豔之處;但是深究起來,仍然不免對於言說故事意義的拿捏,以及語言/聲音與表演元素之間的結合方式產生更多期待。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浮生若夢
截稿的這一天,收到出版社寄來陳明才生前寫的文集《奇怪的溫度》,這位劇場界裡一直讓人懷念、心疼、無能為力的「鬼才」,去年走進太平洋,在上天最寬闊的擁抱裡結束了他凶猛灰澀的生命。整本書都是不平靜的。 如果說,走進太平洋是陳明才讓生命突圍的方法,那一天,他終於讓身心好好睡一覺。在他最後的告別書裡寫著:「秋過是冬,冬盡,溫暖日子不遠了,有些什麼不動了。」彷彿看到了他找到的安詳。陳明才無解的一生,也像一場夢。 這個月,台北最矚目的一場表演,正是陳明才在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賴聲川為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所推出的《如夢之夢》,二○○一年在香港演出時,共十二幕九十五場,是一齣川流不息長達七小時的戲,詩人導演鴻鴻形容為「賴聲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前世與今生,現實與虛幻一一輪轉。學佛的賴聲川用不同於陳明才的方式看生死:「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正視生與死都是一場不斷重覆的豐饒旅程。這是賴聲川的里程碑作品,國家劇院也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原來的觀眾座位形式,十分令人期待。 另外在這一期裡,我們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即將在四月中旬揭曉的第三屆台新藝術獎。企業辦藝術獎項,往往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標準莫衷一是的當代藝術領域上。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的透納獎,這個在英國當代藝術舉足輕重的獎項,每一年都讓藝術界既愛又恨,因為評選制度註定是共識與特異的拉鋸,什麼人什麼制度選出來的「最好」,選上的和落選的都用放大鏡去看它,不一定喜歡結果。但獎項帶來大眾的注目,又很難讓人不注目其結果。透納獎幾乎年年在抗議聲中揭曉,但在媒體的注目下,也成功地扮演了英國新世代藝術族群背後的推手。舉辦三年的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金像獎,全年度的觀察,與國際舞台的接軌,以及企業資源投入於推廣的用心,我們在這一期裡也做了一個三年的回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A Dream Like a Dream
這場夢來自菩提迦耶的一場奇妙的領悟 一個下午迸發出的連鎖思緒 讓賴聲川疊疊套套地 用劇場演出了七個半小時 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第三度搬上舞台 國家戲劇院的空間被全面改造 將有每場八百多個、約有七千多個觀眾 有機會經歷這場穿越時空、故事接連著故事的奇異夢境。 賴聲川為何造「夢」? 這次又將如何造「夢」? 這次的特別企畫將為你「戲」說從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入場看戲隨身包
不斷轉台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像是各種故事類型的集大成:有醫院裡的生死悲歡、有忠誠與背叛的婚姻場景、有六四出亡的留學生生涯、還有二○年代的上海妓院、三○年代的巴黎藝文沙龍、甚至哥特式的古堡神秘傳奇。我們就像坐在電視機前不停轉台,卻發現每一台上演的不管是電視劇、紀錄片、談話節目、或新聞報導,竟然全都連得起來! ■「逃亡」和「追尋」是推動這長篇故事的兩大動力。不斷有人從生活的困境中出走,也不斷有人死命天涯海角追尋。如果你是從生活中「逃」進劇場來的,請留意追你的人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現,包括台上的故事裡。 ■《如夢之夢》劇中有不少關於「變身」的絕招。像是如何跟病人做「自他交換」。像是如何在外國扮演日本人。像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激烈地改頭換面。此屬危險動作,觀眾請勿模仿。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作品里程碑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一九八五年創團大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得實驗中的台灣劇場開花結果,並與大眾文化接軌,讓劇場從默默無聞,一夕之間成為顯學,變成主流的文化活動,也是表坊最早出國巡迴的演出;自此「相聲系列」也成了表演工作坊的招牌系列。(表演工作坊 提供) 《暗戀桃花源》 一九八六年的《暗戀桃花源》,建立起表坊的忠實觀眾群,這齣戲拼貼古裝與時裝,喜劇與悲劇,真實與扮演,交錯又同時地發生在同一個舞台上,這種錯置也成了表坊常用的手法。而賴聲川因此戲獲頒「國家文藝獎」,一九八九年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獎」。同時也拍成了電影。(表演工作坊 提供) 《開放配偶(非常開放)》 一九八八年《開放配偶(非常開放)》,由陳明才編導,是表坊嘗試改編達利歐‧弗的劇作,也是後來演出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開端。(表演工作坊 提供)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表演工作坊 提供) 為了更積極培養新人才加入專業劇場工作行列,一九九○年《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九九四年演出的《時間與房間》成為這種小型實驗性作品形式的新嘗試。二○○○年正式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致力探尋更多的劇場創造性。 《紅色的天空》 一九九四年《紅色的天空》風格轉為樸實,不但去美國巡演,還成為兩岸歷史性的媒介,是第一次以「台灣創意(導演),大陸演員演出」合作模式演出,從北京、上海、天津一路演回台北,數十場演出,回響熱烈。(表演工作坊 提供)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一九九六年《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是第一齣在台灣主流劇場上探討愛滋主題的作品。(表演工作坊 提供) 《這兒是香格里拉》 二○○○年《這兒是香格里拉》,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一齣原創音樂歌舞劇。(許斌 攝)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台新藝術獎」, 在台灣儼然已有「藝術金像獎」的重要地位。 何以能在短期間達到如此受業界與社會大眾重視的程度? 曾擔任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國際評審 的華裔英籍戲劇學者蔣維國如是說: 「這是一個在華人當代藝術界裡很重要的獎項, 因為它持續而嚴謹,從提名到決審, 參與的人數與討論的總時數之多,都超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