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樂二十年,台灣的音樂奇蹟(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萬頭鑽動打擊樂

擊樂二十年,台灣的音樂奇蹟

十年前,打擊樂本來是最沒有人要學的樂器,可是,如今擊樂幾乎以「國民音樂」之姿,在音樂、戲劇與舞蹈的各種領域裡,都撩起觀眾的安靜、興奮與熱情。除了它的群體性、平民化、多樣性外,打擊樂最接近心跳的節奏熱情,讓觀眾感受由衷的快樂,正是造就台灣「擊樂」奇蹟的關鍵原因。

十年前,打擊樂本來是最沒有人要學的樂器,可是,如今擊樂幾乎以「國民音樂」之姿,在音樂、戲劇與舞蹈的各種領域裡,都撩起觀眾的安靜、興奮與熱情。除了它的群體性、平民化、多樣性外,打擊樂最接近心跳的節奏熱情,讓觀眾感受由衷的快樂,正是造就台灣「擊樂」奇蹟的關鍵原因。

一九九三年起,朱宗慶打擊樂團開始舉辦「第一屆國際打擊樂節」,到今天,台灣打擊樂的推廣及作品的成績,成了世界打擊樂重鎮。

根據信誼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兒童才藝班類型排行榜第一名是鋼琴,第二名就是打擊樂。二十年前,打擊樂本來是最沒有人要學的樂器,既沒有鋼琴的高貴,也沒有小提琴的優雅,為什麼如今擊樂幾乎以「國民音樂」之姿,在音樂、戲劇與舞蹈的各種領域裡,都撩起觀眾的安靜、興奮與熱情。即便在學院裡,每年報名的人數直線增加,其競爭程度在各種主修器樂裡幾乎是名列前茅。

群體性、平民化、多樣性

仔細去研究打擊樂過去二十年裡,在台灣社會裡後來居上的原因,會發現它有些有其他樂器所沒有的社會性。第一,它的群體性,不同於鋼琴、小提琴可以獨自學習,打擊樂是一個強調合作、與人互動的樂種,朱宗慶打擊樂基金會執行長劉叔康說,打擊樂團的團員必須長期共同生活,演出前後全團合作拆組、打包樂器,是一個與人養成默契,主動合作,學習群體生活的器樂,「在朱團的演出上,我們甚至沒有指揮,那意味著團員之間必須更有默契,而指揮讓出的空間,就是讓每一位團員更能與觀眾視線接觸」。第二,它的平民化,相對於其他樂器,它通常不必是富裕家庭才負擔得起的器樂,早年學習打擊樂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等家庭,學生的個性在學習上也比較容易接受挫折。

第三,它的多樣性,打擊樂因為強調的是現代生活裡的新音響,它的樂器無所不包;以朱團而言,他們曾到福德坑垃圾山去撿廢棄酒瓶,最有名的生活樂器更包括各種鍋碗瓢盆、掃帚垃圾桶、甚至報紙、打火機,台上台下非常容易打成一團。第四,它是最容易「移民」的樂種,朱宗慶說,幾乎所有的民族都認為他們最傳統的音樂是打擊樂,而打擊樂沒有太明顯的中西之別,只是音色與韻律感的風格不同,「對朱團來說,我們談傳統打擊樂,但不會只談中國傳統打擊樂。」朱宗慶說,所以到各地演出時融合度很高。

他們的熱情,讓觀眾很快樂

但這些似乎都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打擊樂會如此受到觀眾的喜愛,或者,如果更正確地說,為什麼朱宗慶打擊樂團能在台北、上海或莫斯科都讓觀眾最後情緒高亢,朱宗慶認為「熱情」是朱團非常重要的特質,他們對音樂的熱情自然洋溢在他們的肢體、眼神與情緒裡。

朱宗慶打擊樂團全年演出一百二十八場,大部分的觀眾走出他們的音樂會場時,臉上通常還帶著興奮的微笑。台大社會系二年級的劉力從小是朱團的忠實觀眾,「他們總是讓觀眾很快樂,而且是打從心裡感受到節奏、創意與想像的快樂。」他說。

如果朱團的演出提供的是快樂,而那可能正是這二十年來,台灣人民愈來愈需要用錢買(消費)卻不一定買得到的東西,從心跳與節奏開始,它無所不包,成為大家都可以有的打擊樂共同語言。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