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古意
連本戲卯勁演,老少演師秀本領
連台戲齣最能表現布袋戲表演的藝術特色,也最能看出藝人的真本事。小西園布袋戲大師許王與亦宛然年輕主演黃僑偉,可以讓觀眾看到不同世代演師的連本戲表演才華。
-
古意
老戲新編,為女人重新定調
徐棻的《田》劇有原故事的完整情節,但重新結構,並插入了神來之伏筆,讓莊周之妻田姐真的遇見有血有肉的楚王孫,並發乎自然天性地,心動了。
-
嚐鮮
戀人絮語
六個表演工作者以獨腳戲的形式,用自己的身體表演,演述六個誠實的同志情感故事。
-
嚐鮮
美學訴求多元,「產值」仍可期待
許多有心的創作者不但從性別理論、人性剖面與生命現象來看同志題材表演,,深具前衛與邊緣特質的同志表演藝術,未來仍有各種「產值」的可能。
-
嚐鮮
豐沛人聲,一新春天的耳朵
為了使台灣觀眾能夠體驗人聲的多樣貌與豐富因色,兩廳院推出的「嗆聲系列」,邀請了不同演唱風格的三個國外團體,讓聽眾能領略人聲真是最好的樂器。
-
嚐鮮
融合科技,跳出日本新舞風
相較於日本現代舞第一代舞踏風格,以及第二代以束力史川原三郎等為代表的身體探索風格,這兩個團可歸類為延續身體實驗,但以大量影像、聲光科技著稱的第三代,充分反映日本新一代劇場作風與思維。
-
嚐鮮
第三屆女節,展現女性旺盛創作力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
嚐鮮
搞怪導演又出招,讓你來「聽」戲
王嘉明說,這次來看戲的觀眾可能看不到什麼畫面。原因是,他希望觀眾用聽廣播的方式來「聽」這齣戲。
-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
複合風
一則手指傳情的故事
《click,寶貝ㄦ》是一則手指傳情的故事,編導藉由故事中的兩男三女,影像、戲劇與舞蹈同台演出,讓觀眾一窺寂寞、虛偽、欺瞞、背叛。
-
複合風
預示未來、祝福未來
《2020》並不特指二○二○年,楊銘隆也不想用舞蹈講一個在二○二○年發生的故事,「是一種未來感,一種強烈而遙遠的image。」
-
複合風
《暴風雨》首次登「台」,魔法師大唱皮黃
吳興國將邀電影導演徐克,將莎翁晚期經典之作《暴風雨》搬上舞台。融冶了政治暗算、放逐、海難和魔法、精靈的《暴風雨》,由於內涵深邃、製作難度高,台灣自製,這是頭一遭。
-
複合風
家族再聚,卻見分裂
前兩部《黑夜白賊》與《也無風也無與》,皆從一個家庭開始,然後逐步呈現它的崩解。但在《好久不見》中,紀蔚然則選擇逆向操作。
-
舊剪新裁
推演舊作,李國修再探兩岸情
今年屏風表演班推出兩檔重製的舊作,恰好都與兩岸故事有關。《OH!三岔口》將重新挑戰三人飾演十五個角色以上的記錄。而《西出陽關》也將重現舞台大雨造成的「聲淚俱下」劇場效果。
-
舊剪新裁
歷史綺戀重現,舞作更見流暢
一九九六年首演的《曹丕與甄宓》,以〈將士行〉、〈後宮〉、〈前廷〉與〈殘夢〉四幕,活現了三國曹氏兄弟的鬩鬥,以及曹丕、曹植與甄宓三個人物之間的愛恨糾葛,今年再度製作演出,壯闊磅礡的群舞氣勢仍在,愛戀殘夢的哀愁未減。 針對新版與原版的異同之處,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表示,整齣舞劇的精神與架構不變,但在音樂及配器方面,作曲者王正平已略做增刪,讓三個人物的性格刻畫更具深度;而原版第三幕〈前廷〉由優人神鼓同台演出的段落取消,新增為一段由舞團舞者持手鼓的鼓舞,讓群舞場面更為流暢。 另一個不同點在於舞者。劉鳳學笑說,這次擔綱主角的陳逸民(飾曹丕)、王宏豪(飾曹植)與林威玲(飾甄宓),當年都還是剛畢業的孩子,現在則歷經戀愛、結婚,人生經驗豐富許多,更能貼切詮釋角色之間的權力鬥爭、嫉妒、恐懼、悲傷等各種情緒。 (本刊編輯 楊莉玲) 相關網站 新古典舞團http://www.neo.org.tw/index-neo.htm
-
舊剪新裁
舞蹈愚公,闢造豐彩大道
有「舞蹈界愚公」之稱的劉紹爐,所創的光環舞集,今年也已滿二十年。從「鄉土」、「主題與變奏」、「嬰兒油」、「氣身心」到現在的「觀音聽舞」等系列,一路走來軌跡歷歷。
-
舊剪新裁
原班人馬齊聚,重溫青春記憶
回望這個十二年前的作品,魏瑛娟說,除了對成長議題的重新思索外,原班演員再度回籠,真的像極一場「同學會」哩!
-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現為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其他著作有《屋頂上的石斛蘭》、《城市漂流》等。 我想看的有── 雲門舞集以陳映真為題的秋季公演 七○年代,台灣最耀眼文學時光裡流轉耀目的陳映真,曾流淚讓我們見到──青蒼的年輕虛無者康雄、食肉並墮落的改革者吳錦翔、死亡傷口如淒慘無言嘴孔的雛妓這些曾經哺育我們整個時代的小說人物,我期待見到他們真實立在我眼前的舞台。 蘇州崑劇院《牡丹亭》 第一次聽崑曲,是張繼青唱《牡丹亭》裡的〈驚夢〉、〈尋夢〉與〈遊園〉,頹廢文人般抒情細緻唱作、緩緩吐唱的纏綿宛轉,當下大為傾倒,問自己:「怎有這樣迷人的靡靡之音啊!」便自甘沈淪與墮落。 北京人藝《茶館》 就用考古學的心情來看這場戲吧! 一.這批五四作家腦子的剖面結構,究竟與其他十幾億中國人有何不同? 二.這《茶館》戲裡,究竟有沒有藏著什麼他日才能揭曉的預言與謎語? 三.那個時代的戲(剛脫離農業進入光輝的工業時代),怎麼看起來都又假又真,不像現在的戲,看起來又真又假的。 四.關於舞台戲劇,到底是今不如古、還是古不如今?(媳婦必能他日成婆嗎?) 第二屆國際劇場藝術節 好像與愛人同志同進到夏夜的熱鬧戲劇夜市了。夜市今夜的攤販陣仗,感覺有點邊緣與小眾,又有非常嚴肅自我對待的姿勢。泉靜花、安部公房、梅特林克、易卜生、貝克特,大師品牌一字排開令人眼花撩亂。 確實會被吸引。也許是劇名、劇作者,或者是隱約感覺到一種方逝去的「某種現代」的某種追悼氣氛 海地民俗打擊樂團 曾遊蕩到古巴中下方、一臨海城市Trinidad。夜裡穿走入幽暗小巷,迷人音樂四處若有若無傳揚來,是簡單的鼓與吉他,西班牙
-
藝號人物 People
一切榮耀,盡付舞台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老話深刻地印鑑著廖瓊枝的一生。過去常和她一說一唱、到處去推廣戲曲美學的文化評論家林谷芳,便曾分析道:「廖老師在台上唱〈哭靈〉、〈寫血書〉,你以為她在演祝英台、王寶釧呀?其實,她是在演她自己,哭她自己坎坷的身世!」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京劇花臉到跨界導演
一個以前在陸光劇校科班專唱花臉,以他的天生條件,在全憑「祖師爺賞飯吃」的京劇舞台上很難長久立足,李小平如何為自己找到另一片天?他說:「我慶幸自己在科班時是唱花臉的。因為在京劇中,花臉經常扮演配角,一個客觀性的配角,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冷眼旁觀。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創作力跟可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