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最PAR!
傳統一如大宅門,老店也有新面貌
維也納愛樂一年之中重要的節目還有新年音樂會、薩爾茲堡音樂節與足球大賽。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群珍貴如國寶的音樂家們,在球場上奔跑的專注神情完全不亞於舞台上。每年八月舉行的維也納愛樂與薩爾茲堡音樂院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對抗賽,舒緩團員們累積了一年的工作壓力。
-
回應與挑戰
不是身分格格不入,而是創作脈絡不同
台灣本地小劇場和美國寫實主義劇場的確有不同的脈絡可循,觀眾在觀賞不同脈絡的演出之後,如果還硬要把兩方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不考慮雙方不同的背景,以同樣的基準評斷孰優孰劣,不論對任何一方都顯得不公平。
-
舞蹈
期待新天地的創造
總的來說,三位光環舞者,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蚩尤和鯀兩段,舞者沿用光環以聲音和氣帶動身體的運動方式,創造出既是戲偶,又是沒落英雄的舞步。從對八家將舞蹈舉手抬腿的動作形式,和對布袋戲布袋戲偶偶身晃盪的觀察,舞者更創造出接近布袋戲精神意涵的舞步:附身的戲偶。
-
戲曲
三寸木偶「三」盜失靈
在「三盜一偷」的技藝表現上,楊香武江湖外號賽毛遂,偷盜本領必有過人之處,在表演上,偷的技巧表現更應甚於偷的劇情。此次小西園演出偷的過程,只見偷的劇,未見偷的戲,就如老觀眾所說的「有骨無肉」。
-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形容董陽孜的書法「透過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現時,他不僅在創造一種美感,也非只與傳達某種訊息,更是再進一步激發共鳴」。這次在兩廳院開個展,董氏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意在召喚那疏離了中國文化的年輕人的共鳴。
-
藝知平台
這群流傳千古的精神病患們!
崑劇《琵琶記.吃糠》裡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來自極度的貧窮,但也可以詮釋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馬克白夫人,她雖然是莎翁筆下的戲劇人物,卻比真實世界中任何一位強迫症病患更為著名;歌劇《伍采克》裡的醫生總夢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終究是一種狂躁偏執行為;而《蟠桃會》的孫行者興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態,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
新加坡
以「華」為名,展望世界
就構思而言,「華裔藝術家的藝術節」是一項富有意義和發展潛力的構想。節目策畫者不看國籍,不談語言和意識形態,邀請散居在世界各地,擁有相同的血緣和不盡相同的歷史、生活經歷和文化型態的華人及華人後裔共襄盛舉,頗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
東南亞
改革政治,也是改革身體
東南亞各國長期以來,許多領導者無法抗拒金錢和權力的誘惑,致使大部分東協成員國普遍存在著政府腐敗、剝削勞工、嚴重環境污染、毒品交易與貧窮等現象,東協人民需要無私的領導人來帶領他們解決問題。而從印度流傳至東南亞的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不僅是訴說王子羅摩如何經過各種磨難而成為一個君主,同時是這則史詩也是東協共有的文化基礎。
-
香港
誰在黑暗中獨自發愁?
如果我們把「棺材」看作個人的現實與發展狀態,把「窿」看作是環境所容許給予的個人空間,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不相稱,便是郭寶崑企圖在戲裡所傳達的概念。香港劇界此時呼喚郭寶崑,是希望指出當今戲劇生態缺乏抗爭性?還是反映了人們今天越來越感到對自身文化反思不足的一種危機感?
-
上海
現代小品,傳達濃濃「崑」味
這段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戀愛的過程,通過戲曲樣式得到再現與昇華,原小說中非具象的人物關係,借用崑劇的舞台手段,也得到具象的塑造,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把美好的事物撕毀給人看」,在崑劇裡得到了準確的詮釋和演繹。
-
北京
業餘「群星」,小戲發光
從這次「群星獎」小戲調演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中國農村基層已培養出一群具專業水準的業餘隊伍,農村小戲與現代題材的結合也比想像中的輕便,而且是與現代農村觀眾與演員的生活結合的。從這些點看來,農村小戲生命力與韌性還是很強,他們的創造力反而因種種限制而變得更強大與靈活。
-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
現象‧現場
西行取經或瞎子摸象?
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內容分散得太廣,很難立即掌握狀況,成員們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
現象‧現場
台南藝文生態的「第一次」
到底公民選舉的政務官與文化事務的專業考量,是否可以劃上對等線?若是依照現行條款來看,補助條款的背後精神,依舊「人治」,而非「體制」!大台南表盟自我定位的監督、對話功能,能否具體發揮功效?公部門此番的「釋疑」,能否真正排解地方藝文界的負面意見與情緒,達成後續的雙向良善溝通與地方文化發展?都是一向和諧平靜的府城在二○○三年有待時間檢驗的嶄新課題。
-
專輯(一)
黎海寧與神話之舞
恰是萬物勃發生長的春日,雲門舞集2演出《創世記》。從各民族的古老神話傳說,擷取開天、闢地、造人、災難、毀滅入舞,對照當代,傳遞創作者對於再造新生的希望。 除了《創世記》的製作,編舞者黎海寧的另一作品《O先生家族死亡事件》, 也觸及神祕未知、人的命運。作者王墨林藉此深探黎海寧創作所呈現的當代思維與身體。而創作者為何眷戀神話?趙綺芳的文章引我們神遊現場,從中發現神話與人的關係,印證雲門2《創世記》存在的原因。
-
專欄 Columns
願在歷史洪流中與郭寶崑重逢
「傳奇未了」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順利演出,票房爆滿。在「良性競爭」下每一齣戲都亮麗精采。「傳奇未了」不僅是郭寶崑個人的傳奇,更是兩岸三地、五位著名導演的傳奇。他們不要酬勞、不爭排名、不計辛苦。他們的創作因真情而感人、藝術因熟練而發光。
-
專欄 Columns
看見舞界「人材」的可能
不同於大多數急於和傳統劃清界線的新新人類,白舞寺的創作成員不僅深受傳統藝術的洗禮,且立志將之發揚光大。該團「當代肢體結合傳統布袋戲」的概念,意不在打破傳統藝術的藩籬,而在努力對觀眾表達他們從傳統藝術感受到的美感。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風城的璀燦樂音─第一屆「新竹之春」音樂節 兩廳院最近面臨十五年來最大的翻修計畫,台北音樂市場正悄悄南移? 最近新竹文化人士結合了產官學與在地媒體,籌辦第一屆的「新竹之春」音樂節,這項號稱「十倍速」的造城計畫,預計以十場音樂會、五場導聆、另有座談及向音樂耆老致敬等活動,邀全台各地「新竹幫」音樂家回老鄉報到,據悉主辦單位將邀李遠哲信心喊話,新竹人團結就是力量,排出的陣容一律是台北規格的高檔貨。 新竹幫有誰?醫師之子呂紹嘉、牧師之子徐頌仁、科學家之子林昭亮(菁英的小孩兒乎都會點什麼「音樂」,一點兒都不誇張)、青壯輩作曲家吳丁連、錢善華都有新竹血統。 首屆音樂節最大特色在於向新竹音樂耆老蘇森墉、楊兆禎致敬。前者高齡八十五,二年前交通大學才以口述歷史的記錄方式將其音樂創作、生平概要等網路化,建構了「蘇森墉音樂館」數位館,為新竹樂風鼎盛的來龍去脈,留下歷史的記錄;大會並將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由子弟兵學生組成的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竹嶺合唱團協助參興,預料場面溫馨感人,深具傳承意味。 此番媲美「布拉格之春」的藝術盛宴,台北NSO難得全團出動,展開多場室內樂及交響曲,其中吳庭毓領軍演出貝多芬、莫札特的三重奏,而銅管組則在星期日午後專為親子打造兒童音樂會,其他尚包括林昭亮、王健等人的國際巨星系列、及鋼琴家辛幸純的貝多芬奏鳴曲目。 新竹人向來自傲有香山夕照、大清牌坊、巴洛克老火車站,也有清交名校為新興科技業打造人才,但這座「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名大專以上知識分子」的風城,如果要更上層樓,第一屆的「新竹之春」,將是一個觀察指標。(黃俊銘) 【舞蹈】 偶像與經典齊飛─《拭窗者》與《天鵝湖》 威力強大的四月,有偶像,有經典,這個偶像屬於創作型,品貌兼具、才華洋溢,絕非一片玉女;這個經典則是沉澱了百年以上,被翻演的次數如天上繁星數也數不清。 要介紹偶像與經典,是史上最容易但現在最不容易的事。最容易是:愈早寫愈好寫,不過,愈晚寫,則愈容易找到「標準公式」;不容易是:要
-
專輯(一)
肉身書寫的拼貼神話
作品機敏細膩卻又狂野混亂的黎海寧,帶著她的《創世記》再度來到台灣與觀眾見面。向來擅長從文學中汲取創作靈感的她,這回取材各民族的創世神話,經由與雲門舞集2舞者的激盪互動,將呈現一齣台北版的《創世記》,是否也能為台灣「傳達起始與重生希望」呢?
-
專輯(一)
從幻視體驗到無力的當代身體
黎海寧這樣說自己的場面處理:「原作中的預言(神諭)會變成了一通神秘電話,又會在電視上播放一段床上戲,給觀眾一種偷窺的感覺,我還會用古老打字機打出來的信,以及獨白或幕後音去誤導觀眾。」這些片斷的符號象徵,是否做到了讓我們看出是一個抽象涵義的伎倆並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編舞家更要表現的是一種幻想體驗,直指看不見的一個「倒錯」的黑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