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光影細繪多樣人生
燈光設計是全舞的大功臣,燈光的多重表情,反射出舞台事物的多樣感情,更給予觀賞者不一樣的心情。燈光設計王世信這次在《蘆葦地帶》裡用燈光展現大自然光感,從日暮西山、日正當中到日出前的晨曦,把舞台上的蘆葦照活了。燈光隨著舞蹈情緒所設計的色調,除了成功地結合自然光景與舞台燈光的美學外,也為整場舞蹈的劇場張力增色不少。
-
舞蹈
由「蘇合香」思考台灣古典舞蹈情懷
對照當代台灣民族舞蹈一味效法大陸京劇、芭蕾、體操三者合而為一的風潮,「蘇合香」顯現了古典類型的堅持。在科技快速衝擊的二十一世紀,文化的性靈,不再是展示者的問題,看到觀眾席中部分昏睡的眼睛,如何解開當代人對古典文化視而不見的謬誤?或者古典文化中內斂與精緻的質感不再是台灣人生命的需求?
-
戲劇
雨中「梁祝」,搭建共同記憶
當我們檢視這個演出時,不能不回頭看看《梁祝》在老一輩人心目中的地位,新世紀的此刻,他們或獨自或攜伴或帶著兒孫輩,在冬夜細雨的廣場,坐在塑膠小板凳上,看著當年猶未出生的演員們,唱著同樣的曲調,再一次搬演如數家珍的淒美愛情故事,生命傳承共同的悸動,以及此時此刻大家團聚在一起的經驗,相信每一個蒞臨現場的人都無法輕易忘懷。
-
音樂
黑姑娘的玻璃鞋
不是標新立異,我誠心想為芭托辯護。名無倖至,芭托絕非一無是處。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討論一下聽眾的心理,批評的尺度,還有「芭托現象」。
-
戲曲
大和解下的蒼白對話
原本期待能看到兩個女人之間精采的對話與過招,卻因在人物刻劃上不夠平均而深入,以致對話空間不足,讓武后大大地強過婉兒,導致在空泛的對話之後,隨即轉入令人措手不及的大和解結局,實乃全劇的缺憾。
-
戲曲
重現童伶風華
學生演員扮演的陳三、五娘、益春、李姐等人,一出場即吸引全場目光,贏得如雷掌聲,主要是宛如戲偶娃娃的可愛模樣,加上童稚天真的嗓音,真真重現了官家童伶的風華,滿足觀眾的預期心理。幾場由劇團演員擔綱的演出,反而不如新秀討喜。
-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
巴黎
以生命衝撞禁忌與隔絕
被英國重量級劇作家品特稱為「詩人」的作家莎拉.肯(Sarah Kane),其作品大膽衝撞歐洲政治、社會、家庭與性的禁忌,並描寫舞台上難以表現的酷刑、屠殺、食人、強姦與亂倫,藉以嘶喊出對世界的恐懼與狂怒。《四點四十八分,精神異常》速寫具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的耗竭狀況,充滿了激情與譫妄,表現了作者的全部力量。
-
柏林
仲夏夜花園與蠻夷舞曲
頗具現代感的柏林愛樂能不能演奏出道地的古樂呢?由克利斯堤指揮柏林愛樂所演出的巴洛克歌劇之夜,樂評界以「魔法」、「煙火」、「無重力狀態的夢境」等字眼,毫不保留地予以讚揚,今年二月,克利斯堤亦將率領其創辦的繁花古樂團(Les Arts Florissants)光臨今年度的香港藝術節,搬演相同劇目。本刊特邀柏林特約作者為這波古樂風潮留下見證,也讓亞洲的樂迷先睹為快。
-
俄羅斯
成功、希望、奇蹟的樂壇巨人
「速度」與「張力」在葛濟夫的音樂中呈現高度獨特的藝術性,在音樂詮釋上大師極注重「速度的性格特徵」與速度在時代風格中所顯現的不同語言特質,而大師生活中的速度與張力更只能用比超人還要超人來形容,他所肩挑的不僅只是對全劇院的承諾、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還關係著俄國的命運。
-
新加坡
前進全球的藝術灘頭堡
外型如同兩瓣剝開榴槤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去年十月開張,以多元而密集的開幕藝術節向世人宣告了它的誕生。從對新加坡在地文化的關照與延伸思考出發,該中心期許:「濱海藝術中心是為所有人而設」,不只為新加坡居民,也為所有從世界各地來到新加坡的人。
-
深度藝談
我不能只彈偉大的曲子
史蒂芬與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剛獲得二○○二年英國留聲機獎年度唱片以及年度最佳協奏曲獎。這是繼他一九九六年後,再次獲此最佳年度唱片的殊榮。這位才氣滿溢的倫敦客,鍾情音樂與文學寫作。本刊於十月十二日(2002)特邀紐約作者,完成了這一個難得的訪談。
-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經典解剖室
從戲劇評論的無聊舉動說起──
我第一次閱讀《不可兒戲》的印象是,這部人人譽為經典的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純屬無聊之作,更不了解他何以如此狂傲。後來有緣拜讀他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才對他稍有敬意。真正體認到王爾德的鬼才是多年之後,為了評論一位學者對《不可兒戲》的評論,重新品嚐《不可兒戲》,才驚覺這是一部劃/跨時代的巨著。
-
主角上場
現代不協和音,如何「解決」?
《八月雪》拍板定案為「新歌劇」,按新聞稿上解釋是「將京劇與歌劇結合、超越傳統唱腔與作曲法」,高行健宣稱它是二十一世紀新劇種,台灣劇專與國光等京劇單位合作打造一種「前所未有、全能演員的全方位戲劇」,企圖心旺盛。 報載高行健為《八月雪》邀約作曲家與間一波三折,原定的譚盾意外退出,本地作曲家亦有意角逐,最後由大陸旅法作曲家許舒亞出線。其實若以傳統歌劇觀之,作曲者的重要性絕不在編導之下,按西方歌劇的規格,劇作詞是顏料,作曲家恐怕才是揮灑的畫匠。 許舒亞出身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九二年以作曲第一獎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曾獲第五屆貝桑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為中國作曲界極被看好的法系大將。早在《八月雪》之前,許舒亞已成功寫過芭蕾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紐約時報》語出驚人:「許舒亞的音樂給觀眾的巨大震撼,甚至超過了舞劇本身。」 去程式化、安「聲」立命 十一月初走進排演場,陳郁秀情商找來支援音樂訓練的李靜美、江靖波正巧未當班,高行健遂親自發號施令,鋼琴排練於是開啟音樂。演員實在不諳現代音樂曲折的旋律,音樂走到那兒,場上沒人摸得著頭緒,身旁的傳達只好透過小節數「轉譯」讓演員明暸,這是彩排即景,展現了打造新歌劇的為難。然而諾貝爾文學獎出身的高行健並不氣餒,乾脆信賴自己的藝術直覺、兼以小說家獨有的說故事本領,即興為演員解構劇作符碼、安「聲」立命。高行健要演員「去程式化」,也讓京劇賴以發聲的小嗓休憩,高行健要創造一種新的聲音,「讓人的從真嗓到假嗓的過渡中,找到新的運用。」 所謂的歌劇美聲(bel canto),是為美好的歌劇線條與特定的劇院空間服務,聲音的傳達能力與音色品質是檢驗所謂「美聲」最好的標竿,因此高行健找來李靜美做發聲訓練,除了開發京劇演員的「真嗓」,還希望此等真/假嗓音能穿透樂團、先聲奪人。 其實在中文歌劇世界裡,論辯各流派唱腔本難脫離本位,海峽兩岸都各有厚重的前史,八○年代從發聲法與語言的關係、平劇唱腔與中國歌可能的聯繫,一路爭論至九○年代(註);至於對岸的「民族/美聲唱法」論戰亦不遑多讓,高行健宣稱的「將京劇與歌劇結合」絕非華文界第一次試煉,對前人努力也不盡公允。 一次理念的冒險</stron
-
專欄 Columns
沒有檢討報告,政策如何有用?
沒有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
-
專欄 Columns
金字塔尖的奢華驅力
藝術的確是在艱困的環境中創造出來的才更深刻,但是別忘了文化的累積有時也靠強大的權力和財力來支應,才得以延續。金錢與文化的掛鉤並非全然地不可取,經濟終究也是藝術的必要營養素之一 。
-
主角上場
用戲說禪,如何「安放」?
從創作源起所設想的「現代京劇」,到最後朝「歌劇」發展,文建會製作、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展現了欲畢其功於一役的企圖心。在看到作品之前,本刊帶您先思考看看:在兩岸都做過不少中文歌劇實驗後,《八月雪》如何讓京劇演員去程式化,以重新「安放」的聲音演示只破不立的禪宗公案?
-
主角上場
在劇場裡,他們瘋了!
創作者選擇呈現瘋狂的背後是什麼? 王嘉明期待給予觀眾適當的留白,在沈澱情緒後回頭思考片刻前的High與暢笑是怎麼回事。鴻鴻則期待能做到在形象之下,讓戲劇進入寓言和比喻的層次,以達到與世界相對應的效果。魏瑛娟有感於已經太過沈重的現狀,她反而試圖在一個極簡的舞台上,讓演員以華麗與輕盈的表演,去詮釋一種無力的狀態。
-
專題(一)
試探廿年大陸北京的「先鋒戲劇」
本月十九日起,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將於臺北的國家戲劇院上演;他不僅是位國家諾貝爾獎得主,當年還曾編寫一齣《絕對信號》,掀起了中國大陸先鋒戲劇的第一股熱潮。如今時空迥異、物換星移,廿年來北京這批所謂「先鋒戲劇」的前鋒戰將,究竟還如何執著理想?若說過去的顛覆批判,是為了尋找創新的美學形式,今天他們又面臨了什麼矛盾的抉擇?相較之下,北京的先鋒戲劇與台灣「小劇場」內涵又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