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雅俗共賞的雲南歌舞表演
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衆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
-
里程碑 Milestone
德國大師──汪德
與蕭堤極端不同的汪德(Gnter Wand)是典型的德國指揮,一輩子在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工作,脚踏實地,不求聞達。六十多歲時以歌劇院總監的身份退休,隨後以聽衆的口碑及少量的唱片建立起國際性的聲譽,開始較勤快地到國外客席指揮,人們突然發現以前怎麼不知道有這麼一位指揮,於是將他們冠上「德國傳統的最後大師」之類的封號,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做一天指揮,就演奏一天音樂,盡其音樂家的本分而已。他們的知識淵博,藝術涵養深厚,曲目通古達今,像部活字典,這種古典音樂的「人間文化財」還眞不少,如近十幾年常到國內客席的柯尼希先生(埃森歌劇院總監退休)及慕尼黑的艾希洪(Kurt Erchhorn)。其中老來「際遇」最好的要數汪德先生。最近十年,他的演出邀約突然增多,足跡踏遍美日歐各國,他以正宗德奧曲目指揮各地樂團,權威的大師風貌自然流露。汪德到芝加哥指揮《未完成》交響曲,可以令自視甚高的CSO重新一個音一個音地虛心學起,或許這正是傳統的再生吧。 汪德從一九八二年起擔任漢堡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指揮,擅長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及莫札特、威爾第的歌劇。汪德的唱片錄音由BMG發行,包括前述三位作曲家的交響曲全集,另外他有一張和鋼琴大師巴克豪斯合作的舒曼鋼琴協奏曲(Decca)。
-
專題報導 Feature
小圈子的荒誕熱 1991年大陸戲劇評點之一
一九九一年年初,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接二連三地推出五台荒誕劇: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椅子》、《禿頭女高音》,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風景》等。大陸從六十年代開始介紹荒誕劇,研究文章斷斷續續發表了不少,但搬上舞台的卻寥寥無幾,如此集中地搬演荒誕劇,可以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
即將上場 Preview
馬賽芭蕾舞的編舞者羅蘭比堤
比堤和貝亞在美國式和俄羅斯式的敎學之外,爲歐洲現代舞蹈找出了第三條道路。
-
即將上場 Preview
阿毛與國王的歡樂耶誕節
《阿毛與國王》原是專爲電視播出而寫的歌劇,至今已成爲二十世紀音樂作品中演出最多的一部。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畫貓的小和尚
在家裏得不到媽媽的了解,去了廟裏又因爲想家而逃開──現代的孩子,迷失在這兩難之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紙風車大戰群牛
政治解嚴後,人們的生活仍禁錮在制式思考之中。要解放心靈,最需要的是想像力,而劇場就是一個提供想像力的地方。
-
即將上場 Preview
展現另類風景 皇冠迷你藝術節
一位以藝術救贖生活的舞蹈家,一個取法馬戲團的本土實驗劇團,敲響了皇冠迷你藝術節的大鑼。
-
即將上場 Preview
民心劇場春光外洩
一向善於激發演員表演活力的導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電影之後,回到了他的夢想發源地──劇場。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的十二月
果陀劇團將在這個月一口氣推出兩檔新戲,分別演出中、美兩齣得獎劇作,創作力之旺盛,爲國内少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視聽新經驗「音樂劇場」
今年年底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首度嘗試以「音樂劇場」做爲展現主題,對於臺灣的音樂或劇場觀眾而言,也許稍嫌陌生;事實上,音樂劇場一詞,在西方表演藝術領域中也還屬於難以定論的表演形態。根據保羅.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所著《廿世紀音樂百科全書》(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的解釋,「音樂劇場」所指範圍有二,第一種解釋是指綜合表演藝術,集大成於一身的「歌劇」,以東德著名導演渥特.佛爾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 1901-1975)偏重以戲劇手法處理的「音樂劇場」(musiktheater)爲代表。其次,則泛指六○年代以降,藉較小格局綜合音樂與劇場元素,著重於實驗性較濃的前衛演出型態。 廣義來說,舉凡在劇場屋頂下表演的管弦樂、室內樂、敲擊樂、聲樂、合唱等,幾乎都可視爲音樂劇場(或劇場音樂)的範疇之內。假使將「歌劇」做爲音樂劇場的統合性代表,那麼十九世紀末,賦予歌劇革命性風貌,自述慶典劇院,主張無限旋律的華格納樂劇,更可稱爲開啓「音樂劇場」觀念的祖師。 此外,瑞典劇場大師亞道夫.阿匹亞(Adolphe Appia)和英國高登.克雷格(Golden Craig)在廿世紀初,倡導精心運用舞台燈光、佈景等劇場元素,開創「視覺立體空間」的身體力行作品,更烘托「樂劇」的視覺效果,自此音樂與劇場兩者更加相得益彰,劇場藝術自此也爲樂曲旋律增添三度空間的可「看」性。 負笈歐陸專硏劇場的羅勃.艾德蒙.瓊斯,二○年代之後將此種劇場觀念帶回新大陸,爲大都會歌劇院設計多齣視聽俱佳的演出。影響所及也替百老匯音樂劇注入一股活潑的生命力。 儘管華格納無限旋律的樂劇音符令人神往,阿匹亞與瓊斯創造出的立體舞台空間讓人驚歎,然而樂劇動輒四管的樂團編制,龐大且專業的劇場組織與製作花費,也不是一蹴可及的理想。 六○年代波瀾壯闊的「外外(Off-Off)百老匯」實驗劇場運動,爲較小格局「音樂劇場」演出型態,開啓另一座表演舞臺。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要屬以視覺和意境爲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在計程車的排班房裡寫就《沙》劇樂譜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的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的鶯鶯與張生 略述《春香傳》
《西廂記》是我國小說的奇書,可以想像《春香傳》在韓國文學占有何種地位及如何的流傳了。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紅梅閣》戴綺霞再現蹺功
踩蹺是傳統戲曲裡的一項高難度技術,從小苦練有成的戴綺霞老師,即使已經是七十四歲的高齡,舞台上展現出來的蹺功絶活,還是當今劇壇無出其右的靈活巧妙。
-
近期演出
俄國十大芭蕾舞星盛會
十位俄羅斯的芭蕾明星於十一月訪台,巡廻演出九場,分別來自波修瓦、基洛夫、頓次內克三大舞團,都是前蘇聯培養出來的頂尖舞者。堪稱歷來訪台的芭蕾明星群中,陣容最整齊、光芒最耀眼的。其中以去年曾在台造成轟動的妮娜.安娜妮亞舒薇莉最爲衆所矚目。妮娜出身花式溜冰冠軍,現年二十九歲,屢獲國際大賽金牌,並擅長爲自己的演出設計舞衣造型。 演出內容爲十支以展技爲主的舞作片段,包括妮娜和波修瓦首席男舞星安德里斯.烈巴搭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帕芙洛娃編作的〈夜〉及羅蘭.比堤編作的〈巴黎聖母院〉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我國的文化藝術和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問題。 以音樂而論,壎、編鐘、編磬、笙、簫、箏等樂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記載,經過文物的不斷出土,見到了比文字記載更具體的實物資料。例如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證明我國在二千四百餘年前已經運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國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區、各民族、各時期的音樂,眞是浩如大海,美不勝收。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旣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賦於我們必須承擔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如果不去把傳統音樂眞實地、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下來,就無從知道原有的傳統音樂是什麼樣的;也就無法去繼承它。如果不去認眞地做好繼承工作,旣不懂得,也未學好,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纂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就等於把我們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旣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無視了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如果前人什麼也沒有留給我們,那麼,我們只要做好創作工作就夠了。可是,由於我國有著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而且早已被國內外音樂界所熟知並喜愛。因此才有保存繼承的問題。所以,保存、繼承、發展這三項工作,我們都須踏踏實實、認認眞眞地去做。 保存 談保存先要做好蒐集、發掘、學習等工作。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各個時代人們創造的音樂藝術,非常豐富。又由於地區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遺產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眞實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種音樂都保存下來,眞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尤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與天災,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記載、樂譜、樂器、演奏藝術以及技法等的流傳,曾經遭受到無數次的破壞而失散,眞能保存下來的,幾成鴻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時已有;「鐘」,商代已有。後來又發展成「編磬」和「編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這兩類樂器。在一個編鐘上不但能打擊出大三度、小三度等兩個音,而且在一組編鐘上已經具備了與現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在有關古籍中沒有記載的某些問題,通過實物,得到補充。同時也說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具備了相當完整的音階體系與規模。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鹹魚怎麼翻身?
談起臺灣的國樂界,根本上,有很多人連觀念都還很混淆。所謂「國樂」,應該是只要在中國版圖之內的各民族音樂都算,不論宗敎信仰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分別。我們不該有大漢族的沙文心態,硬將國樂的範圍限定在中原地區,更不能妄圖以某地的音樂來代表國樂的全面,正如我們不能僅以滿族的「旗裝異服」(對中原而言的異邦之服)來代表中國歷代的服裝一樣。然而事實上,臺灣國樂界的確有不少人是以「旗裝異服」式的片面觀念來理解國樂。 其次,臺灣國樂界所謂「執牛耳」的領導者,其實多半是半路出家又成不了家的「音樂家!?」,有人甚至連譜也看不懂,而這樣的人遍布在學院中「傳道授業」,自然解不了學生的「惑」,也自然使國樂界中前浪後浪雖不斷蜂湧而來,卻始終無法帶動國樂的發展。文憑高學歷、專業低水平的臺灣國樂界素質遠落於大陸國樂之後,也正肇因於此。 除卻專業學識素養不夠,國樂界的當家們缺乏世界性的識見,只知競爭地盤,而無學術和技巧的鑽硏之心,在在使得國樂的整體進展滯礙不前。 尋根的盲點 當然,拜政策開放之賜,兩岸文化交流日深,大陸藝人絡繹來臺,爲此間國樂界帶來不小的衝擊,從而也產生一些正負面的影響。通過交流,對此間國樂的藝術技巧、層次確有提昇作用;然也因長期的封閉、尋根的熱潮、對彼岸國樂發展的情況認識不足,再加上媒體誇張的報導,使此間國樂人士產生盲目崇拜的心態,忽略了尋根而外,更應尋「眞」。 再者,國內樂團在演奏大陸國樂作品時,常因對其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的不求甚解,以致往往只是演其音符,卻奏不出精神眞髓。中國音樂本屬一種語言音樂,甚少演唱的純音樂,地域性的限制特強,所以演奏者與指揮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硏究了解,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精神原貌,否則「北曲南奏」,神韻盡失。當然,一個好的指揮家、演奏家,可以通過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演繹,將一些地方性強的作品予以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大陸國樂之現況
到上海的第二天,我的老師馬聖龍先生和顧冠仁先生(作曲家,現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龔一先生(琴家)等即來家看望我。我順便找了陸春齡先生(南派笛子大師)、潘妙興先生(柳琴與箏家)、周成龍先生(作曲家兼副團長),曾加慶先生(二胡名曲〈山村變了樣〉、〈趕集〉等作曲者)等一塊吃飯。談話之中各人充滿著對國樂現狀的不滿,但又那麼富於信心。他們說起,近些年來國樂受到流行音樂不小的衝擊,在到處講錢的社會環境中顯得脆弱不堪。他們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上海民族樂團曾把瞿春泉、馬聖龍、閔惠芬、兪遜發、龔一等合成一台精彩節目,結果總共才來了二成觀衆。上海音樂廳領導說:你們今後最好少來表演,你們多來,我們營利很少,職工發不出獎金,那我們沒法過日子。民族樂團的大師們啞然。此時還能說什麼?我到後不幾日,由民族樂團籌備數月的一場重量級音樂會在交通大學舉辦,還是這幾位大師出場,那次總算觀衆坐了一大半。我悄然地進場,看到記者們忙前忙後,電視錄相機緊張地現場錄影,但遺憾的是,節目的質量並不如八十年代了。好幾個演奏者還不時地探頭看台下呢。過後我與兪遜發幾位朋友宵夜中問起,爲什麼演出時大家似乎都沒安下心神來,顯得什麼都無所謂?兪說:「現在大家的心思已不在事業上了。好的走了不少。你,王昌元、簡白墉都離團去美國、香港,年輕好的走了一批。留下的人首先應付的不是練琴、演出,而是要設法賺到能應付日益飛漲的生活費用。」我也爲之感歎。一級演員每月的薪水是二百元人民幣,加上所有生活津貼,才三百元左右。而一家以三口計的家庭每月最基本開銷就要花七、八百元以上。閔惠芬是位強人,我心底佩服她。她堅強地與病魔纏鬥了六、七年,仍然還是談笑風生。她一九八四年得了黑色素癌,半年裡連續開了五刀,卻堅強地站立了起來,她向世界宣稱,我要拉琴,我什麼都不怕,我要上台演奏,死也要死在舞台上。此後,她在國內巡迴演出、講學、錄音、錄相,又到東南亞、香港等地演奏。在她的琴聲中,又增加了一層堅毅和力量,竟然奇蹟般地活下來,並且什麼補葯都不服了。她用她的勇敢戰勝了病魔。眞爲她高興。這日她還親自上街買了菜,下廚做了一頓十分豐盛的上海菜招待我。原來的上海民族樂團「五虎將」(閔、兪、湯、王昌元、簡白墉)現已分成三地,難得相聚,使人流連忘返。 老一代國樂家衛仲樂先生雖仍在,但已臥病多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香港中樂團十五年來的成長變化
香港中樂團很可能是樂手編制規模最大,平均水平最高的中樂團。今年,它剛度過十五年來最漫長的一個樂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國樂在美國
中國的國樂在中國燦爛的文化寶庫中猶如一支幽蘭,散發著泌人肺腑的淸香。國樂不僅在中國本土有了不小的發展,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都有了顯著的成就。有趣的是,香港稱其爲中樂,新加坡稱其爲華樂,大陸稱其爲民樂。台灣稱其爲國樂。 十多年前,當我隨各個藝術團去歐、美、澳、香港演出時,遇到過不少玩國樂的朋友,他們平時除了工作外,在節慶假日裏難得表演些〈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民間音樂和易聽上手的曲目,以增添節日氣氛,抒解思鄕之情。基本上沒有大型和高水準的演出活動。近年香港國樂團、台灣的中廣、台北市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和實驗國樂團、新加坡半職業的人民協會華樂團等也常到海外演出。這才在大陸之外開始有了頗具規模的大型國樂團,也漸漸開始有了專業上的競爭對手了。 一九八六年底,我接受了紐約長風中樂團鄭小慧女士的邀請,來到了紐約。這個樂團與紐約的另一個由張銓念先生倡導的中樂團屬於一個性質。雖然長風十幾位演奏者,張先生的有四十多位演奏者,但都由美國聯邦、州、市政府每年給予一、二萬美金來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絕大部分的成員都有一份工作,週末排練一次。純屬業餘娛樂活動。我剛來美國時是學生身份,而且從大陸來的藝術家基本都身無分文。我須要一邊念書,一邊在餐館打工來維持日常的開銷和學費。通過一、二年的努力,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時而與張先生的團合作。時而受邀與芝加哥的北美中國音樂硏究會演出。時而去舊金山與他們那兒的張燕、丁魯峰等同台表演。 一九八七年以來,長風舉辦了「中國名曲」(張燕參加)「神州古韻」「敦煌琵琶譜演奏」「鄕音」「中國現代作品I、II」發表會(由周龍、陳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濱揚等創作的世界首演)等一系列高水準的音樂會。其中不僅有歷代的傳統優秀曲目,創作的民間吹打,江南絲竹的八大曲,廣東音樂的老曲新作,而且還出現了陳怡的《潮音》《點之組曲》,周龍的《恆》《彈詞調》,李濱揚的琴塤《南風》,李品晶的《行行重行行》組歌等優秀作品。爲了一場重要音樂會的召開,全團十來位演奏家每每要花整整二、三個月的週末排練。有時一口氣排十來個小時,而且那麼地認眞和仔細,竟然沒人叫苦叫怨。 每年在林肯中心演出的重要音樂會還有紐約中國民族樂團。四十幾個演奏者豐富多彩的節目,經常博得觀眾的滿堂彩,指揮
-
入門
文化意義下的音樂認知
(摘自林谷芳「尋找音樂經驗」系列講座) 強調將事物孤立、客觀化來思考是現代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種分割整體生命的態度也影響了我們對音樂的認知。然而,要離開認知系統來談音樂的感受是不可能的。而對音樂的認知,不只限於單純對樂曲本身的欣賞了解,而應將它視爲文化的一環,我們面對中國音樂時,若不能將音樂表達視爲生命情懷的一種抒發,則中國音樂的情境與意義便難以顯現。 中國音樂與環境間的關聯 現代人已習慣將音樂定位爲「表演藝術」,卻忽略了音樂情感的「自然抒發」先於其「呈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音樂的完成不一定有待於「表演」。中國傳統文人強調音樂與個人修身明志的關聯,有着強烈的反舞台觀念;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則與日常生活、禮俗間有着非常密切的結合,建基在活潑的非舞台觀念上。這種「爲生活(或生命)而藝術」的態度,是與「爲藝術而藝術」者大異其趣的。好的中國音樂因此總讓人覺察不出有「爲人彈」的痕跡存在,它是生活的自然反映,而在呈現時,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又往往並無截然不同的分野。這是品評傳統音樂時所先要了解的。 特質性的音樂表現手法 在諸多中國音樂的表現手法中,對「音色」的重視可能是中國音樂大異於西方之處。在中國,音的本身往往形成一個完整具足的單元,在美學上,它是「一即一切、當下具足」的體現,中國彈弦樂器傳統上之爲「首樂」,打擊樂器種類之多、音色表現手法及術語之豐富可說都肇因於此。其次「韻」也是中國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法,它開展了豐富的感情世界,並引出了另外兩個決定音樂世界深淺的要素──氣與留白,前者關聯到音樂流動中的頓挫與轉折,後者則如中國繪畫般,形成有聲世界的擴充。也由於這些特性,中國樂器並不像西方般,往族群樂器的組合型式上發展。在合奏中,不同樂器往往以不同音色奏出自己的旋律,幾條建基於同一母譜的不同線條,相互穿梭掩抑,乃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結合,呈現出主客交融的世界。 中國音樂裡的意境觀 就中國音樂而言,音樂即是生命情境的顯現,則生命的圓熟與否,乃成爲藝術最終的品評標準,此即「意境」。藝與道的合一,常常體現在人與天地萬物的相融上,因此傳統經典曲目多的是放情山水、田園自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