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劇大師桑坦透過新世代新詮釋讓自己的作品繼續存活。圖為致敬他的音樂劇《史蒂芬.桑坦的老朋友》在紐約曼哈頓劇場俱樂部外的宣傳廣告。(謝朝宗 攝)
紐約

音樂劇大師開放作品新詮 讓經典與時俱進

`

舊戲新演在西方劇場界很普遍,尤其是古典戲碼像莎士比亞、席勒、莫里哀、易卜生、尤金.歐尼爾等劇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經過時間考驗而仍能留存至今的作品,必然有其恆久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已經作古的劇作家,沒法反對任何詮釋手法,導演乃至演員有很大的空間去重新解釋、甚至是挑戰劇作家的藝術觀。(這當然有例外,像貝克特版權持有者就有很嚴格的限制,因此他的作品比較少重演)

要重新詮釋在世劇作家的作品,顧忌就多得多,尤其是現代很多劇作家,不只寫下對話,甚至對舞台動作場景都有註記(田納西.威廉斯是此中代表),任何偏離原著的表演,首先要通過劇作家這一關。如果劇作家已進入大師等級,那就更是讓人敬而生畏。

當然不是所有創作者都如此堅持己見,美國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就是眾所周知很願意聽取年輕劇場人意見的人,英國音樂劇泰斗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近也開始容許新的詮釋。這兩位同一天生日卻代表全然不同的音樂劇風格的大師,很可能因為這個開放的態度,而要在21世紀的音樂劇場界繼續發揮影響力。

韋伯讓英國導演羅德重演其名作《日落大道》,圖為該製作於紐約演出的宣傳廣告。(謝朝宗 攝)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桑坦從來就不是倚老賣老的人,他先在1970年代與他同期的普林斯(Harold Prince)合作打響名聲,到80年代轉而跟小他20歲的雷平(James Lapine)聯手,開創出事業第二春,終至晉身最為人尊崇的音樂劇教主,早是業界傳奇。進入21世紀後,他的創作力雖不如前,但開始容許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從新的眼光重新搬演他的作品,像是John Doyle演員兼樂器演奏者的《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Sam Buntrock全投影的《星期天和喬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Marianne Elliott顛倒性別的《夥伴們》(Company),以及《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的兒童版,讓人發現他作品的多樣性,引入新的觀眾重新認識它們,確保作品在他身後仍會持續存活。

韋伯的多產,加上《歌劇魅影》的持續票房吸引力(百老匯最長壽!西區第二長壽!)讓他不需要考慮新演,但事實是業界長久質疑他的藝術性,認為他的受歡迎很大成分是歸功於普林斯的豪華製作。但他在2023年讓英國導演羅德(Jamie Lloyd)重演《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甚獲好評,贏得多項奧利維耶獎和東尼獎,似乎證明作品本身的價值,因此他今年又讓羅德導《艾薇塔》。羅德的《日落大道》號稱極簡版,但這只是相對於傳統的服裝布景而言,跟范.霍夫一樣,大量的即時投影,製作甚至演出都不簡單。

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20 ~ 2025/10/20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