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中江明飾周樸園。(演出單位 提供)
中國話劇 中國話劇/曹禺/《雷雨》

重現劇壇經典 李行談《雷雨》

睽違四十年之後,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經典作品《雷雨》終於在台灣粉墨登場。重新投身舞台劇的電影導演李行,特別談及對《雷雨》新的詮釋角度、執導手法,並藉此劇表達對曹禺的敬意。

睽違四十年之後,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經典作品《雷雨》終於在台灣粉墨登場。重新投身舞台劇的電影導演李行,特別談及對《雷雨》新的詮釋角度、執導手法,並藉此劇表達對曹禺的敬意。

《雷雨》

4月17日〜21日 19:30

國家戲劇院

許多人可能對知名的電影導演李行,投身執導舞台劇《雷雨》感到好奇。事實上,在進入電影圈之前,李行曾是劇場的狂熱份子,是政府遷台初期台灣劇場的先鋒!

李行大學原本念的是「國立社會敎育學院社會藝術敎育學系」戲劇組,讀了一年,因時局不穩,民國三十七年全家遷台,轉入師院(現師大)敎育系。那時候,他不但參加校內話劇社,擔任導演和演員,而且輔助台大、建中的話劇演出,最後還參加職業公演,像《淸宮外史》、《匪窟》等。西門町的紅樓,就是他們當時的劇場。但是,由於政府缺乏輔導,加上當時的場地設備又差,這些劇團便一個個難以爲繼,李行也因而轉往電影發展。

然而,劇場還是帶給李行許多美好的回憶。尤其是曹禺的《雷雨》,在社會敎育學院時就曾經排演過;到台灣之後,他還想導這齣戲,但當時曹禺的作品在台灣已成禁書。睽違四十年之後,終於能和大師的經典相遇,令他感到非常欣慰。

李行表示,這次他所執導的台灣版《雷雨》,有幾項特色有別於大陸經常演出的版本。第一項特色是演出完整版。從前的演出大都略去了序幕及尾聲,因爲光是四幕的演出就花了三個半小時,時間上拖得太長。但李行覺得,序幕及尾聲有「畫龍點睛」的重要性,不能隨意省略。他對序幕的構想是,舞台上放置一塊紗幕,紗幕後的黃昏景象中,出現魯媽坐輪椅的剪影。李行想強調的是,魯媽是這齣悲劇的中心人物,她必須承擔所有的罪。

第二項特色是,將原劇中重複太多的對白加以精簡。李行表示,當他到大陸會見曹禺時,曹禺自己也說劇本有些地方「太嚕囌」了,而且有些用語也已顯得不合時宜,必須適當地刪潤,整齣戲的節奏才不會拖腔帶調,一如大陸版的演出。然而,困難處在於,「唸白該有腔調的地方就要有腔調」,否則經典的對白就失去韻味。如何調和「腔調性台詞」及「生活化對白」,使觀衆聽來不覺突兀,將是對導演及演員的一大挑戰。

另外,音樂也不用原來劇本中註明的巴哈音樂,而是請史擷詠重新配樂,除了使整齣戲的基調更富中國風味,也添增《雷雨》的現代感。

「人家常說,我的電影很有舞台味,所以我也想讓我的舞台劇有電影味。」李行說,在準備執導《雷雨》之初,他本來有很多狂想。例如,他想架兩部ENG捕捉演員的臉部特寫,映在螢幕上。還有,在四鳳與周萍觸電的那場高潮戲,李行還想「眞的颳風打雷下雨」。

然而,越讀劇本,李行越感受到《雷雨》內容的寬廣偉大,再經和歸亞蕾、聶光炎、貢敏等幾位主要工作人員的討論之後,他決定「中規中矩」地做這個戲。「多媒體的電影手法」等技巧只會顯得花俏而格格不入。「本來想大改劇本,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劇本的結構太完整、太精密了,牽一髮動全身。於是才知道當初的想法有點膽大妄爲。我希望好好地做這個戲,讓現代的觀衆看看,什麼是傳統的舞台劇。」

於是原劇本的改動,便僅限於序幕、尾聲,和贅詞的刪飾。爲此李行還特別先到大陸拜訪八十三歲、住在醫院裡的曹禺,徵求同意。對李行而言,將劇本更動吿知原作者不但是對於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劇場倫理的表達。

再度回到舞台的李行表示,如果《雷雨》反應不錯,他計畫再執導由曹禺改編巴金小說的劇本《家》。李行坦承,他的電影《啞女情深》和《婉君表妹》就受《家》的影響甚大。這次《雷雨》的製作,便不無向他私淑的前輩追認、致敬的意味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聶光炎談《雷雨》舞台設計

《雷雨》的舞台、燈光設計聶光炎,認爲這齣戲「寫實,但又不是百分之百寫實。」因此,舞台上接近人的高度的布景及道具,例如傢俱,就用眞正比例的傢俱,但上層物體的比例就略略拉大,這也是爲了適應國家劇院的大型舞台。

此外,聶光炎在舞台上加了一些通往書房或二樓的樓梯,象徵主角周樸園的權威;而女主角則是由陰暗角落出入。這些都是原劇本中不曾提及的。

還有原劇的高潮是發生在後花園,本來觀衆無法目睹,爲了增強演出效果,聶光炎刻意把窗戶做得很大,藉以透過窗戶看到花園一景,悲劇就得以呈現在觀衆眼前了。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