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2022台北新劇團「京劇薈演」 經典戲碼再現
繼去年演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編京劇《魔笛》,台北新劇團開春將重現「新老戲」品牌的經典傳統戲碼,5齣充分展現各行當壓箱絕活的精采好戲薈萃於一台。同時,宣告2022年最新一季戲曲線上頻道「酷雲劇場」隆重開播。
-
2022「為你朗讀Ⅷ」新銳劇本甄選
身體氣象館自2005年承接牯嶺街小劇場之營運後,針對小劇場在整體文化脈絡上的影響與軌跡審慎思索,致力推廣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及創意的形式藝術,並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期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具體深化的文化教育。
-
賴翃中全新創作《嶙峋》 尊崇土地、體悟生命
翃舞製作2022年開春第一個作品《嶙峋》,由DI YANG操刀擔任視覺總監,出身時尚雜誌圈的他,將時尚雜誌的概念放入舞蹈演出視覺裡,找出本次演出的代表色及在他眼中舞者身體不同面向的美,揉入視覺呈現中。從強烈且貼切演出主軸的視覺切入,賦予「嶙峋」更深刻的意義,並試圖重新定位舞團的品牌形象。
-
薪傳歌仔戲劇團《昭君.丹青怨》 國家戲劇院經典重現
經典重現,返本開新!改編自歌仔戲內台經典劇目《昭君.丹青怨》,由薪傳歌仔戲劇團藝術總監廖瓊枝口述、戲曲教授蔡欣欣執筆,聚焦於王昭君自繪的三幅丹青畫像,如何左右她一生命運。本戲如同王昭君多舛的命運,曾因疫情二度停演,本次將是第三度「昭君進宮」,本週末在國家戲劇院隆重登場。
-
疫情後浴火重生 舞蹈空間✕東京 鷹影像版《月球水2.0》登陸
舞蹈空間舞團和日本全男舞蹈團體「東京 鷹」暌違12年再度攜手合作,推出影像版《月球水2.0》,將於3月25日至27日於OPENTIX Live線上特映。延續《月球水》概念,影像版以「月」、「球」及「水」的主題創作,突破慣有藝術層面的跨界之作,結合搞笑戲劇的漫畫式演出,運用舞蹈、戲劇、音樂、影像與燈光,創造出一檔台日混血娛樂韻味作
-
台灣原創音樂劇《釧兒》 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
躍演音樂劇團製作的台灣原創音樂劇《釧兒》,歷經7年多次劇本修正與演出,佳評如潮,本週末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4場,這部由澎恰恰以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故事為發想,尚和歌仔戲團長梁越玲編劇,由李哲藝領軍的灣聲樂團現場演奏的作品,將帶給觀眾又甜又酸的都會愛情故事。
-
紙風車30周年大戲《哪吒鬧龍宮》 喚起傳統文化藝術記憶
紙風車劇團將於3月推出全新製作《哪吒鬧龍宮》,2月15日開始會員預購,短短4日2000張票券旋即完售;紙風車再推出加演場次,3月10日中午開賣10分鐘幾乎完售,僅剩零星單一座位,紙風車劇團表示萬分感謝北部觀眾的支持。
-
沙丁龐客劇團《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 轉動台灣家庭看見幸福的能力
沙丁龐客劇團今年推出2.0升級版《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為台灣家庭量身打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最受歡迎的寓言故事《青鳥》,由台灣當代戲劇小丑教母馬照琪與法國全方位劇場人谷樂熙Luc Ducros 聯手,共同講述如詩如夢、尋找幸福旅程的冒險故事,透過主人翁與夥伴尋找青鳥的過程,學習如何觀看、聆聽、表達;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清藏在表層底下的真實。
-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
入戲的觀眾
帶著Matteo Goffriller旅行
開車時在廣播聽到馬克.寇佩(Marc Coppey)演奏C. P. E. Bach的大提琴協奏曲,想起與他的一段交往。
-
腦海裡的旋律
你的心情,偶懂!
「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兩廳院會員三月的專屬課程「掌中戲體驗工作坊」好心動,也不禁掉入回憶漩渦。
-
戲劇
台灣劇場與日本文學《之間》的轉譯脈絡與潛在限制
翻開台灣劇場史,將文學帶入劇場的創作探索持續出現,以台灣文學為中心的改編更不乏劇團嘗試過,如南風劇團、綠光劇團、差事劇團均曾推出過文學劇場系列。以外國文學進行改編的劇場作品也不少,較知名的嘗試或許為2004年國家兩廳院的「看不見的城市」戲劇節,由劇場導演和作家合作改編卡爾維諾小說《看不見的城市》。
-
華彩奏
巴赫不插電
幾年前,有人請我為伯納德.艾辛格(Bernd Eichinger)(註)在慕尼黑的葬禮演奏音樂,指定要巴赫(J. S. Bach)D 小調帕蒂塔(Partita,編按:組曲,變奏曲)中的薩拉邦德(Sarabande,編按:舞曲)。據他們說,艾辛格自己和家人都深愛著巴赫。
-
劇場ㄟ冷知識
京劇旦行演員的「5點不露」
清代禁止女性登台演戲,無論是「生旦淨丑」都由男子串演。到了20世紀初,京劇旦行演員挑班,獨領劇壇風騷,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4位男人成了美的化身,被觀眾票選為「四大名旦」。有趣的是,當時受國外思潮衝擊,這些男演女的大師們也備受質疑。1930年,梅蘭芳於報上聲明最後一次演出,此後將不再「暴露色相」。話雖如此,大師們的舞台地位不曾動搖。 時至現在,旦行幾乎改由女性扮演,大師樹立的流派風格、規範與技巧,依然保有正統性今日的京劇傳承,是群女人學著男人如何演女人。從突破生理限制到提升表演美感的脈絡來看,旦行演員試著遮遮掩掩,在各種「不露」的限制下尋求突破,塑造風格化的女性形象,乍看保守,其實大膽;看似神秘,更覺性感。
-
練物闢
門票
這是關於一張門票的故事。 最初,我是一疊身上有印花的報表紙,這一天小文到櫃台說要買票,售票人員把我從一個紙箱拿出來,放到一台機器裡。售票員的手抓著滑鼠,一雙眼睛看著電腦螢幕,在售票系統裡選擇了某個場次,右手食指按下滑鼠左鍵,螢幕上的列印按鈕就被按了下去。「茲~茲~」電腦旁老舊的點陣印表機,將色帶貼在我身上,印表機拿起它的針,開始在我身上刺青,「嘰~~嘰~~嘰~嘰嘰」一列一列漸漸呈現出來,他像是拿著小P(P90衝鋒槍)往我身上掃射出一排一排的字,我一如往常地安靜。隨著刺青師在我身上用針槍刺上幾排文字,我的人生意義也被刻在裡面,只是我還不知道這些時間地點實際上是在哪裡,會發生什麼事。
-
職人的圖鑑
擊掌手:渲染情緒的幕後功臣
拍手人人都會,但佛朗明哥專有的「擊掌手」是如何掌握節奏將它變成一種藝術?本職是吉他手的游柏彥,在鍾玉鳳《擺度之外》擔任佛朗明哥吉他與擊掌手,他說,擊掌的學習沒有特別的學術系統,得從學舞、學歌或學演奏領略。
-
焦點人物
王榆鈞:在無數次的搖晃中,雕塑想成為的自己
繼《青春不朽》(2020)記錄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雕塑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過程之後,這個創作團隊在2021年因「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再度聚首,這回則以《甘露水》記錄了消失63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同名作品的曲折身世。片中,以一首〈暝尾的祈禱〉輕巧卻令人驚豔地,悠悠唱過台灣史中那段「搖搖、幌幌」的時光的溫暖女聲是王榆鈞。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描繪無以名之的衝動
2018年3月,坂元裕二在推特上宣布暫時不寫電視連續劇,轉投入舞台劇創作。 NHK的訪談紀錄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仕事の流》記錄了這段創作時光。
-
少年往事 黑面將軍的赤子心
合唱指揮家杜黑的年少回憶
1980年代,杜黑學成返國,接掌台北愛樂合唱團指揮,創立基金會,一路從兒童團、少年團青年團、室內團、到樂活團推廣合唱藝術,更成立管絃樂團以歌劇、音樂劇等形式做全方位的表演。一次次完成艱難且經典曲目,巡演、藝術節、比賽讓樂團足跡跨越國際、打響名號,也使得台灣成為全球合唱領域中的不可或缺之地。對他而言,世界之大盡由他遨翔,而不斷挑戰的人生,卻是從幼年開始。
-
書信體
身體 I
YC, 從學表演以來,沒有哪個詞彙比「身體」更讓我困惑。記得很久以前,常被導演罵「沒有身體」,什麼意思?!難道站在台上的是幽靈嗎?演員不正是透過身體的舉手投足,展露了自身的情感、思想,用嘴巴說話,用眼神投注在意的事情;不正是物質性的存在基礎,讓身體表現有了附著之地。「我沒有用身體表演,那我用什麼演戲呢?」想想看,每個人,不管年紀性別背景或國籍,不都是同一個模子倒出來,擁有一樣數量處在一定位置的器官。難道希臘比我們多了雙手雙腳?法國比我們多了顆腦袋?日本比我們多了雙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