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化演化觀點,探勘藝術發展的天擇與人選
(詹雨樹 繪)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三) Q4:藝術的演化如何影響我們?

從文化演化觀點,探勘藝術發展的天擇與人選

如果問你人類創作藝術的能力和美感從何而來,可能有3種答案:從每個人獨特的心靈裡表現出來,受文化背景的形塑而成,或依循生物本能。這3個答案都正確,我們只是不知道比例多寡。然而,後兩個部分表示,我們在創作藝術時,並不是完全的自由。

人類的藝術偏好有部分受制於生物本能。我們的美感可能源自生存或繁衍的需求:大山大海和繽紛的花朵表示豐沛的生態資源、炫目的反光代表水源、真實的犯罪和愛情故事會直接影響生存和生育、對稱的五官和平滑的皮膚反映出健康的潛在伴侶,我們的祖先中,在意這些東西的人們更容易存活並把基因傳下去,我們遺傳了這些偏好後,也一起喜歡上外觀類似的園藝造景、炫目的寶石、犯罪和愛情故事、以及維納斯和大衛,即使園藝植物和寶石其實不能吃、故事是虛構的、畫作和雕像不能跟我們結婚。

基因演化影響我們的藝術,這並不意外,其他動物也因同樣的原因做出不少類似藝術的事,例如許多鳥類在求偶時會使用複雜的鳴唱、空間裝飾、或求偶舞。在這些行為中,不但表演者能夠學習許多新的技巧來改善自己的表演,異性也有能力鑑賞不同的表演,挑選心儀的對象。

當藝術從文化長出

除了生物本能,我們的美感和藝術創作確實也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世界各地的人們沒有因為同樣的生物本能發展出一模一樣的藝術,也沒有由每個人獨特的心靈創作出完全不同的藝術,而是依各地文化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例如東亞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強調整體的觀點,而不是基於古希臘傳統進行化約和分析,所以發展出較複雜的景物畫,而不流行西方的肖像畫和靜物畫;在攝影構圖時,也傾向納入更多背景,而不是用特寫。非裔美國人的「酷」,日本的物哀、幽玄和侘寂,也都是特定文化中發展出的獨特藝術風格。

文化影響藝術的方式之一是透過語言。各語言的音韻不同,因此詩歌的押韻和節奏會有不同的編排,例如中文的唐詩講求一致的字數和聲調對仗,但日文的俳句則要求五、七、五音並區分長短音節;義大利十四行詩每句都要押韻,而英文的無韻詩卻是用輕重音形成韻律。

語言不止透過音韻和詩歌影響藝術創作,更在詞彙上直接影響我們對美的判斷。例如在日語中,有一個詞彙專指從葉隙間灑落的陽光,叫「木漏れ日」,所以日本人把這個光學現象視為一件獨立的事物,注意到它,以此為題創作出不少歌曲和畫作,動畫中也常出現這個景觀。另一個例子是中文的「醉」字,除了指喝醉酒,也指對事物的痴迷,兩者合在一起成了很浪漫的概念,所以有酒仙李白在中國文學有很重要的地位、台大有個池溏取名叫醉月湖。相較之下英文的「drunk」只會讓人想到吐得一身的噁心醉漢。

在現代人口流動、全球化、資訊流通、媒體傳播的現代社會,多數人的成長環境不再是由周遭三、五個村落的文化構成,而是同時受到閩南文化、港劇、好萊塢、日本動漫、K-Pop、歐洲民俗故事、北歐極簡家具、歐洲古典樂、抖音迷因等等一同轟炸。各種文化彼此競爭,同時又交互影響和融合。每位藝術家和欣賞者的成長背景中,多種不同因素以複雜的方式交互影響,最後形成各自的審美觀。既帶有獨特的生命經驗,但同時又因為在相同的地區和時代成長,而有許多共通點。

當藝術受制於文化、資本與國家

一方面,由於現代人接觸到的文化遠多於古人,在創作時能夠選用的風格和元素應當會遠多於古人。然而,在這樣強烈競爭的環境下,要創作出能夠吸引金主、足以養活藝術家的作品也更困難。這就好像資本主義說你是自由的,但是取決於你的際遇,真正能讓你養活自己的手段可能只有少數幾種你不喜歡的選項。

不同文化彼此競爭時,最後會勝出,得到多數人青睞的,不見得是最符合創作者需求的文化,好萊塢、日本動漫、K-Pop會流行,不是因為這些藝術表達特別細膩、獨一無二、或符合我們生物本能的審美觀,而是因為這些文化背後有一群影響力特別高的人為它撐腰。

例如西方白人男性因為歷史學家還在研究的許多複雜原因,成了全世界影響力最強大的一群人,他們的藝術也就被視為最高級的藝術。他們的音樂叫作「古典樂」,有別於各國的「民俗音樂」。我們聽聞過北歐神話、荷馬的史詩、莎士比亞、巴赫,但少有人知道印加神話、波斯的《列王記》、紫式部、或薩米吟唱。他們說藝術有7到9種,我們也照單全收,而不去思考為什麼烹飪、刺繡、化妝、園林造景、盆栽、書法、陶瓷、武術、棋藝、對聯等等不能算是藝術。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關係,決定我們最後會擁有哪些創作元素和審美觀呢?最主要的大概是國家在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政策。

經濟政策的部分,如果貧富差距很大,藝術品往往會成為展示社經地位的奢侈品或投資,它的內在價值完全等於它在市場上被炒作出來的價值:人們追求它,不是因為覺得這個作品很美、有創意、能夠引發共鳴等等,而是因為它必須花很多錢才能買到,可以用來炫富,或是因為預期未來能用更高的價格賣出。這在幾年前區塊鍵上的「NFT藝術品」可以看見,那些作品都是已經開放在網路上任人自由下載的電子檔,但卻有許多人願意花大錢購買「擁有這個作品」的名義。他們大多不是因為欣賞作品才花錢,而是作為投資或炫富。

文化政策對藝術風格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如果政府提供大量補助,成為藝術的主要金主,政府的審核標準就會大幅影響藝術創作的方向。反之如果採取低干預,讓藝術家自食其力,那就取決於大眾的偏好。然而,就算政府減少干預,大眾的偏好往往仍受政府影響。例如在威權時代,許多人認為第一等人要唱英文歌 ,第二等唱國語,唱台語是不入流。皇民化運動、大中國文化政策、獨尊閩南的「本土」化、獨尊英美的「國際」化、南進政策等等,都各自強調特定文化,提高它們更高的聲望,使人覺得這些文化特別好,偏好這些文化的藝術。

或者,當「文創」被當作一個「產業」被放進資本主義的市場裡,唯一能夠存活的就是那些大眾願意掏腰包的風格。此時,因為消費主力是中產階級的年輕人,買不起又貴又沒地方放的大件藝術品、不把通俗的搖滾嘻哈滑板潮牌視為藝術、不習慣歐美日韓之外的風格、看不懂曲高和寡的學院派藝術。於是文「創」該有的創意變得千篇一律,都是在老房子裡販賣木頭質感、手工製作的小東西,上面可能寫著三秒可以讀完的創意標語,來跟其他產品競爭週末出遊年輕人的有限關注時間,隔壁再開一間文青咖啡廳販賣融合了東西方風格的食物。(關於資本主義對藝術的影響,可以參考本期蔡宜文的更深入探討,頁64-67)

文化消亡是人類的損失

但就算政府完全消極不介入,也不見得就能讓各種藝術百花齊放,給創作者最大的自由。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的品味總是受到周遭人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會從眾,試圖融入所屬的群體。研究顯示,過去60年來,能夠登上美國當週銷售排行榜「US HOT 100」的音樂往往有一個特徵:跟當下流行的音樂大同小異。如果音樂家太過特立獨行,用了跟當下主流不同的和弦、樂器和曲式,那很難得到多數人的青睞。如果把創意推到極致,直接打破主流文化定義的「樂理」,不用大家習慣的調式、節奏和音階,許多人甚至不會認為這是音樂。

這表示,如果放任各種藝術自由競爭,少數文化的藝術可能因為多數人看不懂,而難以存活。

然而藝術並不是只要跟多數人一樣就好了,它仍講求創新。能夠上榜的音樂不只要做到「大同」,同時也要做到「小異」,老調重彈並不能吸引人。因此,在藝術創作的領域,少數文化也有優勢:因為大多數觀眾並不熟悉,會產生新奇感。

目前還不知道這種少數方才擁有的新奇感優勢是否足以讓少數文化的藝術長期存活。但即便可以,少數文化也不能只靠藝術來維持一線生機。當文化只存在於藝術中,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會變成只有學過藝術的人才知道的知識,不再如喝水一般自然,離滅亡只有一線之隔。此外,如果少數文化之所以成為少數,是由於另一方的強勢壓迫,弱勢方可能也不希望透過強調其異於強勢文化的面向來取悅壓迫者:這無法讓弱勢文化得到藝術創作的自由,而會重新依強勢方的想像來定義他們,形成一種局限。

說了這麼多,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藝術創作者能夠充分利用國際化、多元文化的社會帶來的大量創作素材,來得到最大的自由呢?

以政府的角度,應該避免大筆一揮的政策,不管是文創、公共藝術、藝術節、美術館、以至於和特定國家的文化交流,每一種政策都會對特定類型的藝術形成有利的環境,並同時對另一些藝術形成有害的環境。如果孤注一擲,就會降低創作的自由。建立讓各種文化都有機會繁榮發展的環境,才能提供最多藝術創作的自由。

從一般人的角度,多學習不同的文化,特別是平常沒有機會接觸到的非主流文化,或傳承自己的文化中快失傳的部分,能幫助你打破所處的強勢文化背景之局限,在創作時有更多表現工具可以利用,也讓你更有機會看懂其他人的創作。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