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當道的年代,藝文創作者不得不戰戰兢兢,不但得透過作品傳達正能量,還得在社交媒體苦心形塑好人形象;然而一旦「人設翻車」,輿論便連帶將他們的技藝一筆勾消。這時候,他們一方面怪罪這個社會泛道德,另一方面卻忘了怪罪自己沉浸在同樣的遊戲。九把刀的作品,不管文字或影像一直很賣,若非當初他不時在臉書「曬恩愛」並把自己包裝成「正義哥」,之後移情別戀,說真的,關整個社會啥事?
像九把刀這種作者(藝人、名流)的案例比比皆是且顯而易見,有濃濃的八卦色彩,咱們嚴肅點,檢視較不易察覺的面向:撇開創作者的公眾形象不談,聊聊市場邏輯下的倫理風如何影響個人,甚至整個世代,的藝文風格與內容。
現在主義的虛擬復仇
看看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我曾以〈壞人在哪裡?〉(網路可尋)為題,論及這位美國導演作品呈現的道德觀,指出他從早期非關道德的階段一步步走向捍衛道德底線的立場。如此轉折在《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和《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2012)尤為昭著。
之前的電影大半涉及黑幫內部火拼,吸毒、綁架、殺人等等都不成問題;其中要角沒有一個是好人,但個個都是英雄好漢。然而,《惡棍特工》和《決殺令》同時呈現一個善惡分明的世界:前者的壞人是納粹,後者為美國黑奴制度。《惡棍特工》裡,納粹極惡不赦,然而在邪惡核心之外,所幸有一群捍衛正義的英雄,有女人、黑人,以及由美軍組成的獵殺納粹軍團。到了《決殺令》,魔鬼換人做,美國黑奴制度取代了納粹,而好人代表則是思想開明的歐洲白男(舒爾茲醫生),以及功夫了得的黑男(決哥)。
如此二分常見於動作片,且符合普世價值,誰會抱怨呢?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塔倫提諾處理歷史的方式乃庸俗化的現在主義(presentism):以現在的價值觀來批判過去的種種。如此作法有幾個問題,例如當代人站在道德高位批判古人、罔顧歷史情境、約化了過去等等。塔倫提諾帶給受眾的快感猶如鴉片,效果立即但之後卻愈覺虛空;同時,其潛在的危險是當代人會因此自以為是而自我恭喜。然而回顧當時的世界,反納粹與反奴役真的是全球運動嗎?然後再看看當今社會,我們真的夠好了嗎?
倫理萬歲
塔倫提諾的現在主義於《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in Hollywood,2019)達到顛峰。這部電影頗受好評且票房奏捷,唯一的爭議來自倫理考量:家屬對於戲裡呈現的李小龍形象不滿。然而這是最微不足道的問題,瑣碎而無聊。殊不知,此時的塔倫提諾真正在乎的是倫理議題。
故事裡的人物分為兩批:一批和好萊塢工業有關,例如李奧納多飾演的過氣演員、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特技替身,以及瑪格.羅比飾演的莎朗.蒂(歷史上真有其人,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另一批則是成天嗑藥、滿嘴解放的嬉皮。後者影射一樁駭人的真實事件:在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指使下,家族成員於1969年殺害了4人,其中之一即懷著身孕的莎朗.蒂。(近日報導,凶手之一坐牢53年之後終獲假釋)
然而,鬼才塔倫提諾卻竄改歷史。在他的版本裡,那些嗨過頭的嬉皮獵殺時搞錯了地址,反倒被李奧納多和布萊德.彼特兩人飾演的英雄撂倒,以致莎朗.蒂逃過一劫:現實中的悲劇在虛構世界於焉化為荒謬喜劇。
除了為了讓觀眾感覺痛快以外,如此翻轉基於何種心態?額頭上刺著納粹標誌的曼森及其信徒當然不是真正的嬉皮,但他們無論於髮型、穿著、言行舉止皆與反主流文化運動同步。也就是說,曼森家族從嬉皮文化孕育而出,一旦他們走向暴力,嬉皮文化本身也連帶受到質疑。
就象徵層次而言,《從前,有個好萊塢》一方面歌頌堅守工作倫理(work ethics)的好萊塢制度下之從業員,另一方面則恐有全面否定嬉皮文化之嫌。就塔倫提諾而言,讓社會得以運轉的動力,其實來自勞動階級的務實精神,而1960年代的理想主義不過只是空談和一堆口號。
倫理至上,理想靠邊站——塔倫提諾此時的轉折更大且愈趨保守,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