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平心而論
道不盡一切的淚水
舞者們在接近演出、緊鑼密鼓排練期間,還要分神配合學校各種「奇怪」的時間出動,有時在早上七點就得開始暖身,有時是一天連跑三場,甚至不時還須兵分二路或三路,才能因應學校們都想要的「好時間」。而講座通常不可能「一套走天涯」,舞者還得依講座時間長短及人員組合準備不同素材與內容,種種「壓力」終於逼得讓他們有一天問起:「這樣跑,到底有沒有效果啊?」
-
音樂飛行
做「白工」?
藝術行政源於受到藝術感召,「魅力領導者」是團隊的靈魂,行政就是這佈道團的工作人員,然而大多數藝術家們稱說這是「術業有專攻」,該交給其他人做好專心創作,然而就像是巴蘭欽找接班人時問Peter Martins的:「你想做這一切嗎?」「從編舞、排練、監督製作、管理營運、行銷包裝、基金募款?」Peter Martins說:「OK」,巴蘭欽說:「Good」,然後兩個人喝起咖啡聊天你說呢?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春播,還是秋收?
「人」,從神權到人權,已走到另一種「神(科技與經濟)」到人(去除被附加的括號)的奮鬥進程。在這進程中,應該被去除括號的,回復自由身,生命力,啟蒙意義的,和藝術一般,追求開放多於封閉,問號多於答案,付出多於回報,先往內,再往外的追尋,叫教育。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僕人式領導的詮釋
僕人領導又稱「服務領導」,服務在於領導者以「先付出」為出發,他╱她最重視是共同工作的人。在位的權威還是重要的,但不相等於權力。她╱他不掩飾地、自知也公認所有的事情都是透過他人╱大家完成的,也將由大家延續未來,而後得以產出欣欣向榮。
-
紐約
同志戲劇新一章 《繼承》用力向前人致敬
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
柏林
NO LIMITS藝術節 與目標群眾真正「在一起」
柏林NO LIMITS藝術節是德國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身心障礙表演藝術家演出平台,自二○一五年起改為兩年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並首次邀請維也納編舞家圖里斯基為共同策展人,「舞蹈」與「身體」便順勢成為了本次策展論述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邀演作品的所有編創者也皆為身心障礙者,這意味著,身心障礙者是自己的主體,他們決定表演者在舞台上被呈現的樣貌。
-
倫敦
劇院天花板坍塌意外 《推銷員之死》演示應變與互助
首演於楊維克劇院、頗受歡迎的《推銷員之死》於十月底轉戰倫敦西區皮卡迪里劇院演出,卻在十一月六日演出時發生劇院天花板的坍塌意外,觀眾受傷,後續演出也被迫暫停。但除了市議會與劇院業主積極調查原因,原首演場地楊維克劇院也出面支援,讓《推銷員之死》的簡易版在該劇院演出三場,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場不僅特殊,同時也非常親密的觀戲經驗。
-
巴黎
巴黎秋季藝術節承先啟後 首邀台灣戲劇演出
向來著重於呈現文化多元性的「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從九月至十二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形式的創作,讓劇場大師與新銳創作者匯聚一堂,展現當代表演的多樣繽紛。今年的「大師肖像」單元呈現已逝現代舞大師康寧漢與當代行為藝術先鋒拉.希波的經典,此外更首度邀請台灣劇場作品參演,王嘉明的《親愛的人生》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
上海
沉浸式實景劇《大宋武俠城》 爆紅為哪般?
深秋至歲末正是觀光旅行和觀劇演出的黃金季節,為時一個月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紛呈中外名家名劇,更是熱鬧非凡。但無論是擁有豪華劇院和演藝市場的京滬院線,或其他一線城市的大小戲劇節,都被一齣名不見經傳的實景劇遮去了光芒,誰也沒有想到這帶著土味的演出,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的點閱率和話題熱度榜上高居顯赫位置,爆紅程度幾乎讓中國所有演出相形遜色。
-
香港
演藝學院學生罷演撐香港 曹誠淵另創新團尋中國認同
香港反送中抗議運動持續延燒,更因港警強行攻入校園的暴力行動,讓對峙局面益發升高,此時許多大學畢業典禮已經取消,而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也紛紛以罷演、罷拍等行動,發出聲明表示即使「可能失去學位」亦要行動「迫使政府回應訴求」。但同時也見香港資深編舞家曹誠淵告別一手創辦的「城市當代舞蹈團」建立新團「風臨山海」,要求參與夥伴需認同中國,立場態度鮮明。
-
音樂
來自阿爾巴尼亞 如詩若夢的音樂饗宴
歌聲曾受到「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稱讚,並與之建立師生情誼的阿爾巴尼亞男高音塞米爾.皮爾古,將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於歲末之際訪台,協同波蘭國家歌劇團音樂總監安德烈.尤克維契,與國家交響樂團聯手演出歌劇經典選粹、耶誕聖歌與膾炙人口的民謠,為台灣樂迷打造絕美動人的聽覺饗宴。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戲曲出走 女子經典回歸
二○二○年即將到來,由臺灣戲曲中心策畫的第三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明年三月正式登場。自二○一八年起,臺灣戲曲中心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題,邀請國內外優秀團隊和重量級國寶藝師共襄盛舉。二○二○台灣戲曲藝術節以「出走.女子圖鑑」為主題,演出聚焦「跨領域合作」及「女性意識探索」兩大特色,期望展現豐富多元的台灣當代戲曲樣貌。
-
藝號人物 People 戲曲、影視演員
呂雪鳳 克服人生 成為大王
三歲就登台,呂雪鳳是典型的戲班孩子,但演戲不是為了當神童,而是為了吃上一口戲班的大鍋飯。為了生存,為了替家裡還債,呂雪鳳練就一身金剛不壞、十項全能,流行歌曲、歌仔戲、南管、高甲戲、北管、京劇,甚至是在綜藝節目搞笑即興近年來更在影視大放異彩,二○一五年以《醉.生夢死》榮獲第十七屆台北電影獎及第五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今年再度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入圍二○一九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活了各種深入人心的台灣媽媽。如果「大王」封號代表的是人與命運搏鬥的韌性,呂雪鳳,絕對就是一位「大王」。
-
焦點專題 Focus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再現真實已不足夠,時代太暗黑,只能用童話反映了! 身為創作者,「有想說的話」是基本引擎。 透過故事,他們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呈現其所經驗到的社會、環境本來面貌 那可能是「真實」以外的那個更真的幻象。 在本期焦點專題中,讓我們跟隨四組「說故事的人」 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香港導演林奕華與台灣三缺一劇團, 下降到古老童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的意識深層,那是極黑的底部, 看他們如何從故事的虛構、偽裝中,透析當代生活所遭遇的現實, 從而翻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
焦點專題 Focus
古老傳說的晦暗荒誕 當代社會的非常視角
若是抱著對傳統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預期進劇院,你很可能會大吃一驚!來自愛爾蘭的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他的《癲鵝湖》裡沒有優雅的天鵝公主,也沒有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有的是對愛爾蘭當代社會新聞的反思、前基督教時期殘酷的天鵝傳說、對宗教虛偽的嚴厲批判透過「緩雲樂團」音樂所營造的冷冽陰暗聲響世界,觀眾看到的不是童話,而是無奈的人生
-
焦點專題 Focus 愛爾蘭編舞家
基根-多藍 回家,然後說故事的人
曾創立知名的「優獸舞團」,三度問鼎英國劇場界最高榮譽的奧立佛獎,麥可.基根-多藍卻選擇結束舞團,返回故鄉愛爾蘭,重新成立新團隊「舞蹈之家」是的,「回家」就是他重新開始的力量,重新認識愛爾蘭、重新探尋與挖掘故鄉的過去與現在,編創了《癲鵝湖》,「它有象徵意義在,像是重生過程的一部分,是一個新的開始。」基根-多藍如是說。
-
焦點專題 Focus
令人戰慄的全球資本童話
童話向來是暗黑人性的隱喻,但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童話成了美好幻想的虛像。在《公主煉成記》中,菲律賓身體藝術家伊薩.江森裝扮如白雪公主的透過扮演,揭露了歡愉產業牽扯的西方殖民、菲律賓勞動輸出、性別慾望投射、女體凝視等身體議題。
-
焦點專題 Focus
翻版社會中的偽童話
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本身就是映照殘酷現實的暗黑故事,在林奕華二○○三年的同名版本中,則是將男女主角的鑲嵌在王爾德的價值觀、世界觀中;同時也將王爾德對人性、人際關係的觀察,作為小鮮肉與富婆情感關係的背景。現實對照原不在於時局,更在於利慾薰心、人情冷暖。
-
焦點專題 Focus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
音樂 搬演新曲《春江花月夜》
王心心輕揉慢捻 再現唐樂詩文之美
繼《琵琶行》之後,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再度以唐詩經典《春江花月夜》為本,編創吟唱新曲。在「江畔.相逢」演出中,她將與作家蔣勳合作,呈現《琵琶行》與《春江花月夜》,一以中原古音吟唱,一以國語念詩引言,讓觀眾透過聆聽,想像詩人筆下「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激動與「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