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世紀當代舞團《禮物之靈》 展現跨領域表演新風貌
世紀當代舞團新生代編舞家陳維寧偕同新作《禮物之靈》重回劇場,並邀請雙屆奇美藝術獎得主黃啟峻和台北TOP時裝設計大賞得主林廷菡跨界合作,以這齣力度飽滿、情緒豐沛的舞作,展現融合心理、探戈、社會、當代生活的藝術面貌。
-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 二Ο二Ο年度開始徵件
「二二年度羅曼菲舞蹈獎助金」已於六月三日開放申請,歡迎四十五歲以下,具中華民國國籍者,提出舞蹈相關計畫,包括創作、展演、研究、舞蹈劇場設計、重要進修等,申請期限至八月九日下午五點截止。
-
第一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音樂營徵選結果出爐 大師與星秀蓄勢待發
第一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由藝術總監林昭亮及國際師資評委從兩百件優秀學生資料中進行甄選,最終選出六十六位報名者成為首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正式學員。
-
「小號教父」菲德利希與樂興之時 樂興夏沁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邀請「小號教父」萊因霍德.菲德利希來台演出, 將帶來兩首強烈對比的精采樂曲,一是泰雷曼高度歌唱性的D大調協奏曲,以道地巴洛克方式演奏;二是廿世紀法國作曲家朱里維知性炫技的「為小號與鋼琴的小協奏曲」。
-
丞舞製作團隊力邀六國金獎舞作匯聚台灣 創造合作契機
第二屆「B.OOM by B.DANCE國際金獎聯合匯演」將於六月廿八、廿九日在台北水源劇場首演,呈現歐洲受高度關注的藝術家們,來自義大利、葡萄牙、越南、西班牙、盧森堡、台灣等總計六國共創七十分鐘熱力不間斷的夜晚。
-
陳武康與皮歇.克朗淳的探索 與觀者的直面對話 「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紫藤廬特展」
「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為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三年田野計畫,繼《半身相》之後的第二階段的「成果報告」,目前以靜態展覽、限量席位的「茶席」聽古問答形式,正在台北紫藤廬展出至六月底。
-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以奇幻詩意偶戲探討移人異鄉寫真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長期關注的「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議題發起作品《微塵.望鄉》,以外籍移工、新住民及新二代為題材,以笑中帶淚的輕躍節奏,運用人偶同台、光影戲、即時投影劇中劇等元素打造魔幻偶戲劇場。
-
「當代李斯特」吉爾特伯格 來台展現《超技練習曲》
被譽為「當代李斯特」的吉爾特伯格將於六月四日來台展現《超技練習曲》,並演奏文學題材與創作手法融入音樂創作而創下不朽典範的舒曼的《狂歡節》及梅特納最受歡迎的作品《回憶》奏鳴曲,讓樂迷一飽耳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本月份的小旅行
旅行,可以是前往異鄉,感受當地風情;也可能是深入土地,與眾人一起同歡共樂;或許也包括走進私密回憶,探查過往與內心的片刻風景。本月,就讓我們帶你去走走。 首先,在平成與令和交替之際,隨著NSO國家交響樂團出訪日本,從東京到大阪,中間也途經有「小京都」之稱的「金澤」,在一年一度的「風和綠的樂都音樂祭」裡,周旋於表演廳、街道、廣場和美術館,享受傳統、爵士、跨界到古典等各種樂曲,那是由世界各地優秀創作者、演奏家和知名樂團的所帶來的演出,體會音符飄揚、歡騰熱情的祭典。「風和綠的樂都音樂祭」還有特別的指揮、樂團大風吹演出,參與期間的國家交響樂團和音樂總監呂紹嘉、駐團指揮張尹芳,也各有新的「合作」對象。 我們也來到「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的現場,聽聽民俗專家林茂賢與我們講古談戲,說說外台戲、家姓戲的現況,及其令戲迷痴狂著迷、自請相隨的獨特魅力。同時,常與歌仔戲團創作共事導演傅裕惠,也一一細數「戲」、「角」與「迷」,三者之間難分難捨又共生互存的奇妙關係。 最後,隨著這齣由曾在世界各地的「資深」素人所演出的《我所經歷的性事》,即將生成台灣版本之前,除了由主要創作者多奈爾(Darren ODonnell)為我們介紹這個製作緣起、不同文化背景裡的素人故事、與長者演員相處的方法經驗,以及如何將私密性事轉換為台上的敘事語言之外,也探訪作家苦苓、馮光遠等人,請他們引路,一同走進過往回憶,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他們又是如何認識和理解「性」的種種面相和相關議題。在同婚專法於五月十七日三讀通過、廿四日起施行的截稿過程中,看著那些在稿子中、舞台上的資深素人演員,與身邊相戀多年終有成的同性友人們,他們臉上同樣地洋溢著的喜悅與羞怯,不禁讓我有感,的確,很多事需要勇敢地說出來,面對自己,無關乎性別與年齡。
-
平心而論
主題與變奏
楊春江幽幽地說,「如果我擁有自己的劇場,我當然可以比較主觀!但當我沒有時,我不想讓它變成『楊春江舞蹈節』,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加入!」原來小亞細亞所代表的劇場間的合作交流,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雖然楊客氣地說他是從小亞細亞得到「傳承」的使命,但我知道能夠因地制宜、因主題聯想出不同的變奏,才是真正的接棒,也才是最讓人欣喜及感到安慰之處。
-
音樂飛行
為什麼你想念「藝術管理」?
面對一己才能特長強弱選擇最適合的工作,透過一生持續不懈的辛勤投入,將之發揮到極致,其原動力在於受到該行業的感召,藝術管理者往往是藝術家或愛好者轉換軌道,也並非僅是藝術機構的職員,完成藝術創造使命也絕非朝九晚五的工作,台上台下的一切是大家合作的結果,後台工作者也絕非藝術家的僕人,他們是合夥人、共同創造者,也是實現藝術夢想的神仙教母與奇幻精靈,大家都是藝術卑微的僕人。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水晶燈,還是手電筒?
一直以來,華人崇尚西方音樂劇,一是所向披靡的技術:水晶燈天花板掉下來,直升機飛上天。二是天下無敵的情懷:溫情、愛情、親情。萬變不離其宗的方程式,隨著年代由近至遠,大家也漸漸對包裝見怪不怪。西方音樂劇因而與時並進,不介意由大堆頭轉向人性化,亦由全球性轉戰在地性,求的是親切感,先讓吾土吾民買票進場,再招徠觀光遊客。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劇場工作人員教戰提醒
經驗的累積是一種學習,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劇場職場中的工作價值,不能夠僅建立於穩定性。它是需要能夠從經驗中,且在面對未知的挑戰時,舉一反三、身體力行地盡力吸收知識與常識,並加以融會貫通。以此類推,每一個當下經歷都會是下一個工作的基礎。
-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
柏林
戲劇盛會將設女性保障名額 實踐劇場平權的第一步?
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如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為了調整這樣的結構性失衡,「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
-
倫敦
藝穗獨角戲躍上BBC 不禮貌女孩回歸倫敦西區
二○一三年以獨角戲Fleabag贏得愛丁堡藝穗第一獎的菲比.沃勒-布里琪,就此展開她的奇幻旅程,一炮而紅的她不僅將這齣戲搬上BBC,今年初還推出了第二季,並將劇場版推往紐約外百老匯,今年夏天則將強勢回歸倫敦西區。這齣描繪一位普通倫敦女性的小品,在詼諧中呈現了受傷的靈魂,讓觀眾在笑聲中窺見故事背後非常深沉且細膩的憂傷。
-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
上海
透過電影富豪拉抬戲曲愛人 只是一場癡心夢?
對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意識極具前瞻性的上海,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戲劇電影院線,並拉開了春季「上海戲劇電影展」帷幕,集中展映京劇《霸王別姬》、崑曲《景陽鐘》、滬劇《雷雨》、粵劇《柳毅奇緣》、越劇《西廂記》等戲劇電影。接下來上檔的「大片」是陣容堅強的《進京城》,編導主演皆為一時之選,但票房慘澹,證明影劇傳播也難為戲曲開創更多未來
-
香港
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
企畫特輯 Special 出道卅年,魔二代再起!
哈林玩轉《西遊記》 用音樂搖滾你的世界
二○一七年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標誌著哈林(庾澄慶)出道卅周年,在專輯的創作概念中他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停地在思索「要做不一樣的事」,而做一個「音樂劇」便成了答案。今年夏天,哈林團隊決定要將這段「旅程」走完,把概念專輯實際搬上舞台。哈林強調,這個演出可以說是個「戲劇為輔、歌唱為主」的音樂劇,他笑說,這個本來是音樂人們一同玩耍創作的遊戲,到了現在變成還要親身上陣、現場演出的舞台作品,那種「刺激感」確實是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