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音號》在真實的同名輪船上演出,船上每個角落都是故事發生地。(朝宗文旅公司 提供)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歲末年初,回眸二○一九中國大陸表演藝術氣象報告,可謂風雲變幻,波詭雲譎。若要選一個年度熱詞來抓取這一年的特點,則非「沉浸式演藝」莫屬了。

無論是從時髦的角度或有趣的角度,從創新的角度或票房的角度,大概都無法否認:二○一九是沉浸式演藝爆發的一年,而且還會漫延到下一年、再下一年。歲末最新發布的《中國沉浸式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沉浸式演藝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

點鐵成金的演藝新趨勢?

自二○一六年末,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引進製作英國著名的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上海版,一開票就創造了奇跡。不到一週,一萬張預售票全面售罄,獲得六百萬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創下了了演出銷售史上的紀錄。上演三年來,《不眠之夜》平均票價約七百一十元,上座率超過95%,其中外地觀眾超過40%。截止到目前,該劇已連續演出九百一十七場,觀眾人次逾卅萬,創造了總收入2.7億人民幣的歷史性高票房,成為中國大陸現象級的爆款演出。

同樣,號稱「長江首部漂移式沉浸劇」的《知音號》,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賣報的小童穿梭於人群,小販賣力吆喝著,身穿旗袍的淑女匆匆踏上了民國時代的船輪甲板……輪船浮沉晃動,船上舞池搖曳,整個表演場地是一艘真實的同名輪船,它載著觀眾在長江遊走漂移,船上每個角落都是故事發生地。這樣的演出體驗方式無疑是別出心裁的,演出至今不過兩年,《知音號》累積演出三百五十多場,觀眾超過廿萬,票價人均人民幣三百元,票房已高達五千萬元以上。

知名的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也終於按捺不住,他執導的沉浸式戲劇《成都偷心》在成都開演。首場票十八秒售罄,在微信、微博、豆瓣等網路媒體、社交平台上形成熱議話題,網路曝光、點擊量累計達幾億人次。

這樣的業績,不由得不讓人驚呼:「沉浸式演藝」是個什麼鬼?!居然能如此點鐵成金?!

於是,各地沉浸式演出蜂擁而起。據統計,大陸70%的沉浸式演藝產業和產品都在近兩年誕生,並實現了從幾乎為0到200+的增長,從二○一六年的廿家猛增到了二○一九年的兩百多家。

真正的「沉浸式」還待探索深究

但不見得從業人員都真正了解沉浸式演藝的內涵和核心;實際上,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不少創作人員以為,所謂沉浸式就是把原先的劇院舞台替換為實景場地演出而已。於是乎把《浮生六記》改在實景園林中演唱;相聲演員脫下大褂,坐在茶館裡,扮上角色,邊喝茶邊說笑……等等,一股腦都被稱為沉浸式作品了。

沉浸式演藝到底是個什麼鬼呢?真正的專家指出,沉浸式演藝具有四大特徵:一、環境營造。透過環境氛圍營造及還原故事真實場景,為觀眾打造「另一個時空」。二、互動性。沒有固定演出區,遊客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參與劇情的互動。三、多感官體驗。除了調動觀眾的視聽覺,還要調動嗅、味和觸覺,讓演出多維度地縈繞觀眾。四、角色扮演。觀眾可以直接參與表演,成為劇中人,甚至推動劇情發展。總之,強化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讓觀眾真正從觀看者變成參與者,從參與者成為創作者者,乃是沉浸式演藝的價值所在!

顯然,目前中國大陸眾多所謂沉浸式作品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華麗炫技,它離沉浸式題中應有之義尚遠。難怪《黑娃演義.白鹿原》、《法門往事》、《觸電.鬼吹燈》等一批沉浸式專案的票房和口碑都是如此的落寞清冷。

看來,沉浸式演藝的確是門好生意,而其未來也已成氣候。但在看到那片美麗的風景之前,沉浸式這顆果實的內核和精髓,或許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上探索很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