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灰姑娘變奏曲》
跳脫童話與世俗 愛是唯一的真實
歌劇《灰姑娘》是義大利歌劇大師羅西尼的傑作之一,今年適逢首演兩百年,兩廳院歌劇工作坊也趁此機會製作了《灰姑娘變奏曲》。說是「變奏」其實忠於羅西尼原味,因為羅西尼的歌劇版本早就將童話改寫成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抒情喜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合唱團「匯流」
迎向人聲里程碑 展演合唱藝術的現代璀璨
致力於深耕合唱藝術的台北室內合唱團,今年歡慶廿五周年,協同旗下家族的首支團隊今年也屆滿廿歲的台北市內婦女合唱團,將於八月份推出慶祝音樂會,主題定調為「匯流」, 旨於合唱家族彼此的聚與合交織成珍貴的美學共同體。
-
企畫特輯 Special
青春與成年的甜美交會 劇場裡的成年慶典
台南習俗的「做十六歲」,代表對孩子成長的期許,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的「十六歲小戲節」,正是藉此節慶,讓青少年們在繁重的課業之外,也能有機會參與戲劇、音樂等表演活動,透過藝術,回看生活種種並說出自己的故事。八月正有兩場青少年參與的相關演出:「東方猴夢想無限音樂會」與影響.新劇場《萬花筒kaleidoscope》,透過劇場的慶典,為少年們迎向未來,打開看見世界的另一扇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Let’s Jazz everywhere!
一九二○年代的密西西比河畔,夕陽餘暉映得小酒館紅通通。 遠方傳出屬於黑人的節奏與清亮的歌聲,像是解放一個束縛的靈魂,抒情而哀傷。 自此,這旋律就從戶外、酒館、音樂廳到各個角落; 也從黑人、白人傳遍到各個族群。 只要有心跳,就會有節奏;只打起節奏,就可以有爵士。 今夏,爵士樂的靈魂穿越至此, 交會十五年的夏日爵士派對與十年的爵士音樂營傳承, 從大廳到小廳,從戶外到小酒館, 不論黑夜或天明, 只要搖擺一來,爵士便無所不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扎根到結果 生生不息的爵士園地
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迄今已舉辦第十五年,每年同時舉辦的「爵士音樂營」今年也堂堂邁入第十年,這個營隊不僅推廣爵士演奏,訓練出許多台灣的爵士樂人才,更促成高等教育體系對爵士樂的重視,對國內爵士樂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許多當年的學員,如今甚至回鍋成為課程規劃者與講師,傳承之外,更顯現爵士音樂在台灣的活水新血源源不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美國天才傳奇女鼓手
泰莉.萊恩.卡林頓 擊動世界的無敵女聲
她,不僅是向以男性為主的爵士演奏圈中出類拔萃的女鼓手,更是爵士樂界眾所公認的傳奇天才泰莉.萊恩.卡林頓,爵士鼓演奏家、爵士作曲家、音樂專輯製作人、柏克里音樂學院打擊系教授,身分的多元彰顯了她的不凡與多才多藝。這位傳奇女子將在八月底首訪台灣,眾多爵士樂迷早已引領以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師雲集 熱鬧滾滾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一如往年邀集國際重量級爵士音樂家蒞臨演出,除了有全方位爵士鼓手克里夫.阿蒙德與台、美、日等爵士名家聯盟組成的「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還有二度訪台、備受台灣樂迷歡迎的拉丁爵士大師阿圖羅.山多瓦,最特別的是邀來天才女鼓手泰莉.萊恩.卡林頓,帶來非凡的爵士女力!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空間無拘束 爵士零距離
除了有精采的廳內節目,兩廳院也如往年安排了與大家同樂的戶外爵士派對,將展現「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泥灘地浪人」的老牌爵士及「歌姬」家家&無限融合樂團的演出。而更特別的是今年還安排了在音樂廳大廳演出的「爵士夏午茶」,及在戲劇院新駐店「戲台酒館」呈現的「爵士Bistro」系列,讓爵士迷八月來到兩廳院,處處可搖擺!
-
企畫特輯 Special
人間美味老少咸宜 就要你「愛上劇場」!
新北市的藝術饗宴「藝饗新北市─愛上劇場」將再度於八月啟動,從此時開始到年底,多樣精采舞台演出輪番上陣,有適合親子共賞,結合音樂、舞蹈、馬戲等形式的戲劇與舞碼,也有巡演國際、載譽歸國、與機器人共舞的科技舞蹈表演,更有多齣團隊的全新製作,切入人生百態、探索家庭與人性議題繽紛豐富的舞台滿漢全席,正待觀眾入座品嚐。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當代舞蹈再發現
大中國的幾個地標性現/當代舞團,不脫曹誠淵一輩的廣東現代舞團、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北京當代芭蕾舞團、上海金星舞蹈團等,而除了這些大團、大劇院、大中國模式的舞團之外,尚有文慧、侯瑩、小珂、謝欣、何其沃、陶冶、古佳妮、楊朕等難以一語盡數,如點點星火燎原,持續注視己身腳下和某個社會暗處相連的創作者們。 他們是當代中國舞蹈的奇景。在仍屬邊緣的中國現代/當代舞蹈例外之地,回應世界,面對歷史,開拓肢體語言,確認自我身分。 本刊將從外而內梳理這些創作,並透過專訪人文社會關懷獨樹一幟的文慧、八○後與國際接軌緊密的古佳妮、九○後大膽觸碰敏感議題的楊朕等,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們,再發現中國當代舞蹈!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攤盛宴孤寂 觸碰當代社會的肌理與心靈
中國當代舞蹈創作者如文慧、張獻、二高、「小珂X子涵」等,他們對舞蹈的態度不僅限於藝術性技法的鑽研,更多的是以對舞蹈/身體的敏銳度和持續的研究,來探索「個人社會」的身體記憶、行為動作、意識與潛意識;作品常常交織雜糅故事、動作、影像,出入風格化表演與日常行為之間,表演者不局限於「專業舞者」,呈現自己而非扮演別人;總之,樣子相當「不純」,也挑戰工整歸類的慾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暨紀錄片創作者
文慧 閱讀身體歷史 創造舞蹈未來
從第一個作品《100個動詞》開始,編舞家文慧一直對「探索人」抱持極大的熱情,她邀請素人一起跳舞,更在十年前展開身體記憶計畫,嘗試把個人的身體記憶、社會歷史、當下生活等互相碰撞,再拍成紀錄片。回顧文慧的創作,都是一步步探索歷史與人的烙印關係,那「未來」呢?「如果以創作來說,我更願意去看、去探視歷史,讓歷史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樣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擺盪在「現代」和「當代」之間
「中國當代舞」這一詞,可以有兩個閱讀方法:一是指在西方「現代舞」技術框架中,注入中國生活內容;二是以當代中國身體感覺為原材料而建立的舞蹈語彙。有舞蹈歷史研究者認為,中國現代舞始於一九三○年代的吳曉邦,也有人認為是一九九二年成立的「廣東現代舞團」。不同的倡議正好例證了所謂「當代」:關乎它相對於哪一個歷史時段,形式如何被理解,有沒有嵌入體制的意圖等等。本文則以獨立舞者在約卅年前開始發表創作切入「中國當代舞」討論。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
古佳妮 慢工細磨 舞出生活的重量
擁有長年道地且深厚的芭蕾與中國傳統舞蹈訓練,「好奇寶寶」古佳妮並不滿足於只當一位呈現精湛身體技巧與體系美學的舞者,她想要看到「人」,於是走上獨立編舞家的艱辛道路。即將於十一月帶著作品《插銷》訪台,這是古佳妮與舞者在沒有空調的排練場飆汗長達十個月的成果,透過翻玩日常物件,舞者身體重量的連續移轉,呈現人與人之間連環的因果關係。細工慢磨的成果,正是古佳妮生活的重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為「自我」而舞? 為國家「服務」?
編創現代舞,身分的思考是必要的:身分,到身分的載體身體,到放置身體的環境社會,如何理解、省視,再透過身體美學表達。透過肢體語彙,中國的年輕人可能藉以與上一代割裂,建構當下自我;但當學院的舞蹈編創訓練要求「依照中國文化和審美,建立中國編舞技術,體現中國人的情感,為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服務」時,現今的中國舞者,如何面對「舞蹈中的中國身分」的建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
楊朕 逼視生活 直面危險政治
自陳自己不是那種閉門苦練,雕琢肢體的編舞家,楊朕慾望指涉的對象不只藝術,更多是生活。「我愈來愈討厭舞蹈了,大概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冀求改變,所以失望、不滿也更強烈。我不覺得我的作品是舞蹈,我在乎其他的。」對他來說,當代藝術必須具備社會性,中國現代舞推手曹誠淵說他是異數:「願意以舞蹈來反思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甚至直面許多人避之則吉的政治議題,既危險又刺激。」
-
演出評論 Review
走向「當代」的一種可能
「輪迴」是一種創作者試圖闡述「緣起不滅」的方式、一種為了讓劇中主人翁醒悟的「鏡像」與「考驗」,一種讓具有既有價值的觀眾能夠找到對「同性情愛」的可能解釋方式。雖然劇中,細膩地刻畫出當代許多長輩對子女不諒解的可能,試圖製造出其間的衝突,但仍有些許過於合理的描寫。
-
演出評論 Review
山與遊子
布拉是回鄉的遊子,他擁有與外界溝通的語言,默默觀察,針針到位。瓦旦像山,將一切盡收眼底,緩慢卻具爆發力。熟悉劇場觀眾語言的布拉,揉雜原住民隱藏真實情緒的表演性,彷彿快樂地說著無奈。出身「原舞者」、不忘「循著傳統走」的瓦旦搓揉一種對劇場觀眾而言難以快速進入的感知模式,你可能聽到的是歌、是踏地,看他們發了狂,幾近無氧的躍動,投射山海遭現代破壞的憤怒
-
演出評論 Review
致死去的孩子
如果萬華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精采的鏡像空間了,藝術家作為一個「再現、爭議、顛倒」現實的人,要怎麼創造出一種鏡像的鏡像呢?要如何把都市遊魂徘徊不散的萬華,再幽靈化一次呢?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作品採取聲音演出的策略,真是用對了地方。它完全避開了貧民窟觀光、災區觀光的陷阱,沒有讓萬華的混亂、破敗、危險感淪為一種奇觀,它不是展示,而是用無法還原記憶的錄音檔案繪聲繪影,暗示我們不可見的,比可見的更重要。
-
企畫特輯 Special
近鄉情怯話《鈕扣》
何曉玫在六年前開啟的「鈕扣計畫」,旨在為這些浪跡天涯的台灣舞者打造一條回家的路。畢竟,近鄉情怯,之於舞者,他們心底最最渴望的舞台,不在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或是林肯中心,而是他們的家園台灣。這些擁有豐富的國際舞台經驗的舞者,在鄉親面前,卻以一種「新鮮人」的姿態被認識,並發表他們的作品他們羈旅生涯中的孤獨奮鬥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