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參與故鄉的藝術祭活動,林光清希望用藝術寄予故鄉祝福。(林韶安 攝)
藝妙人物事

擇一事、終一生 情繫故鄉、泥土香

瓷林董事長林光清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

3/2  8:00~21:00 

蘆竹湳社區裝置藝術展

2/14~5/31 

苗栗縣蘆竹湳社區

INFO  037-628187,臉書搜尋「蘆竹湳古厝」

走進樣品室,他隨手拿起幾件陶瓷作品。澎湖系列上的珊瑚礁、海草,是他退伍後暌違整整卅八年的回憶。舉起手取下另一個杯子,他笑著摸摸上頭黑得發亮的台灣土狗,說他的名字叫「勇伯」。抬起頭來,無須介紹我們已認出一台嘉義小火車,一旁有客家花布元素,原住民的編織圖騰、花紋、意象……一個陶杯是一件故事,在明亮的展間綻放它的美麗。看著它們,幾乎無法想像如此精美的工藝品,源自於我們腳下立足的泥土。

說故事的人,是知名陶瓷工藝家林光清。他憑著獨有的技術、創意及高品質贏得肯定,更獲得全球連鎖咖啡霸主「星巴克」青睞,不但大部分的咖啡杯來自於他的手中,持續合作也已超過廿年。創辦的品牌「瓷林」更將以台灣元素為基底,形塑精緻的陶瓷工藝,記錄這片土地的美。「要做泰雅族,我們團隊到新竹尖石鄉部落了解織紋圖騰;要了解台南文化,我們也到南部記錄鐵窗、花紋,甚至發掘隱藏巷弄間的文化。」連近期製作台灣故宮埃及木乃伊展,也先談大英博物館的授權,他自信地笑著:「『常玉系列』研究下來,我以後都可以講一堂課了!」沒有親身感受,就沒有完美的作品,那是他的堅持。有感於藝術品與庶民的脫離,他們也透過研發,將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限量擴增,讓美學兼具功能,進入家家戶戶的生活中。

從基礎做起  要做就做最好

陶藝,或許是他的命中注定。林光清自小追隨父親學習陶藝工程,七、八歲的他,就能夠理解製作過程,獨立燒出磚塊。還記得小小年紀,目睹大人用圓鍬將泥煤送進窯中,火勢隨著空氣的流動燃燒成一條火龍,那種美,直到今天都記憶猶新。「小時候不懂得辛苦,就是很喜歡。在做新產品,或做實驗的過程,我就會興奮到廢寢忘食。晚上做好放進窯爐裡,早上等不及,凌晨五點就騎著腳踏車到工廠等著看它的成果。」也就因為這樣,他從少年時期開始磨練自我,整整在工廠睡了十年。這段期間的養成,如同所有藝術家一樣,讓基本功夫一點一滴地內化到身體裡。

當時懵懂,但現在回首,似乎對泥土有特別的感覺。林光清記得兩、三年前,他想做一個新的實驗,使用最樸實的原料,沒有任何化學成分創作。於是寫了配方請工廠師傅嘗試,但他們做了將近一個月卻毫無斬獲。有一天他搭機回到工廠,已經晚上八、九點,召集師傅討論比例,泥漿在後面用機器打了半小時。隨後他挽手一拌,就知道應該成功了。旁人驚訝地問他為什麼知道?但他卻說不出來:「我只用手一碰觸到泥土,那個流動性、黏稠性、可塑性就是可以感覺得出來。」連他自己都懷疑,這雙已經十年沒有碰到泥土的手,竟比天天在工廠裡的師傅還要敏感。

不過這手上功夫,也是歷劫而來。十八、九歲時,他曾經遭遇窯爆,身受重傷的他差點喪命,在醫院住了一個月左右。不但臉部灼傷,連眼睛都睜不開。痊癒之後的他並沒有因此膽怯,反而讓他對這份工藝更為認真謹慎。直到前幾年檢查,眼科醫師才告訴他運氣好,因為像這樣的情況是要失明的。原因第一是碰上眼睛的物質不是化學藥物就是鐵屑,但他進入眼睛的卻是磁片。第二是傷到的部位,都不在瞳孔。因此他的眼睛不但與這些異物和平共處了四十多年,用儀器往眼睛一看,千瘡百孔卻如同點點星空一樣明亮璀璨。

大概是上天給了他一對「漂亮」的雙眸,讓他對美的事物有獨到的眼光。從陶瓷工藝出發,他對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都有相當的鑑賞力。不僅如此,他更支持表演藝術界的發展。二○一六年十月起,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共同成立「JPG擊樂實驗室」,提供卅五歲以下的新銳打擊樂家為期一年的支持陪伴計畫,鼓勵年輕團隊創新、挑戰、碰撞,開拓新視野、也找出更多藝術發展的可能性。林光清說:「在我的產業領域中,也嘗試多種結合。千千萬萬的實驗,只要有一兩個新的火花產生,就能夠帶動整個發展。所以我鼓勵年輕人天馬行空,給他們舞台、讓他們去闖。」去年第二屆實驗室的團隊也已選出,預期將有更多創意產生,而他本人即使不諳音樂,卻也樂在其中。

問他與表演藝術的淵源,林光清笑著直呼「很巧」,大約在卅一、二歲的時候,他還在頭份的小工廠捏陶。沒有聽音樂,也沒有參加音樂會的習慣。就因為有朋友相約,就遠從頭份坐車到基隆去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演出內容已不復記憶,只清楚地記得用了水管打擊。不料這份小小的種子在他內心種下,到今天竟萌芽茁壯。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  裝置、表演一起添喜祝福

一年一度的「好采頭藝術祭」由瓷林創辦人林光清董事長與苗栗家鄉蘆竹湳一群友人共同發起的活動。目的讓社區透過提蘿蔔燈穿梭大街小巷等活動,回到過往節慶的景象。在二○一八年,除了保留以往的傳統,更邀請劇場導演李小平前來為藝術祭規劃,依據社區原有的基礎風貌妝點,加入了裝置藝術與表演藝術活動。

不同於過往幾年只有元宵節一天的節慶活動,今年的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將自農曆年前的二月十四日(除夕前一天)當天即展開,透過布展於社區各處的裝置藝術,邀請社區居民及訪客來走春。三月二日元宵節一整天的活動從早上八點開始,從在地的廟宇通天宮舉行「乞龜呷平安」儀式,接著有蘿蔔燈DIY、蘿蔔燈比賽、祈求發財元寶、上香、點燈、蘿蔔燈遶境、擊樂工作坊等直到晚上。主舞台上,「朱宗慶打擊樂團」將融入在地特色,除了利用耙子、鋤頭等農具作為樂器,也會將蘆竹湳當地自創歌曲做改編後演出。此外,更將整個社區作為舞台,遍地開花,散點在社區各個角落進行演出。

表演的同時,裝置藝術家也將用牆面路面塗鴉、手繪燈籠裝置、雕塑、竹編、舊瓦片等媒材與方式,在社區各處進行創作。而林光清董事長所製作的一百個陶瓷蘿蔔燈,則邀請藝術家們共同彩繪後,並配合燈光呈現出瓷燈籠漂亮的光影,放置在社區各角落,延續「好采頭」的吉祥祝福直到五月底。(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