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伍斯特劇團 美國劇場先鋒
承接謝喜納的「表演車庫」空間、創立了「伍斯特劇團」, 伊莉莎白.勒坎特與已故的斯伯汀.葛雷,以及許多創團核心成員們, 攜手開啟了美國前衛劇場的新時代。 四十年來, 伍斯特劇團不停嘗試融合劇場、舞蹈、音樂、科技與各種多媒體素材, 實驗也實踐後現代拼貼美學, 也讓他們成了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伍斯特即將訪台之際, 讓我們一同回顧他們跨時代、開先例的獨特作品, 也藉機一探美國廿世紀末至今,您不可不知的幾個前衛劇場團隊。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定義著前衛
一九七五年就展開創作活動的「伍斯特劇團」,由出身前衛劇場導演理查.謝喜納「表演劇團」的兩位成員伊莉莎白.勒坎特與斯伯汀.葛雷所創,他們在紐約曼哈頓伍斯特街卅三號的「表演車庫」持續劇場實驗,以獨到的「解構美學」樹立其前衛劇場地位,每個作品皆元素龐雜,同時進行顛覆與建構,分分秒秒彷彿都有多則文本、多個聲部、多層框架、多幅畫作並行且交疊著。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經典拼貼重構 爭議超越時代
伍斯特劇團創作迄今,作品內容相當多樣,所關注的多為女人受迫、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議題,及用多種角度檢視現代人性漸失的問題。形式則跳脫線性敘事,運用自傳、訪談、新聞、錄音、影像,並改編或挪用經典劇本,重新組構劇場的呈現。本文透過該團幾齣重要的製作,一探其劇場實驗軌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專訪THE B-SIDE導演
凱特.沃克 前衛近四十年 做劇場的慾望一直在
在伍斯特劇團創團之初就加入的凱特.沃克,一直以來是該團的核心創作成員,除了上場演戲,她也擔綱導演工作,如執導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這齣戲的關鍵點就在於真人實況演出所傳達給觀眾的,以及預錄的聲音所傳達給現場觀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THE B-SIDE 苦中作樂的美妙人聲
二○一四年,伍斯特劇團以緬因州「安息日湖震教徒姊妹會」一九七六年錄製的專輯《早期震教徒靈歌》EARLY SHAKER SPIRITUALS創作同名劇場演出。對於信仰方式已然於世上消亡的震教徒們(Shakers)來說,音樂與舞蹈,幾乎可說是其教義核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只伍斯特 他們也很前衛
八○年代創立的伍斯特劇團是美國前衛劇場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後起的前衛團體都深受其影響,本文介紹九○年代之後崛起的前衛劇團如「電梯維修服務」、「建築者聯盟」、「紐約戲子」、「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場」,與伍斯特劇團或多或少都有淵源,承接其劇場詮釋的開放性思考,但走向各異,也為美國前衛劇場綻放繽紛色彩。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輕城市大無畏 展現面對轉變的勇氣
八月將在台北田徑場揭開序幕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表演由三位年輕藝術家:豪華朗機工的林昆穎、安娜琪舞蹈劇場的謝杰樺、台南人劇團的廖若涵領頭策劃,分別名為〈活力島嶼〉、〈匯聚台北〉、〈世界部落〉的三個表演片段,將主題聚焦在台灣、台北,接著連起全世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下) 裡.泰國劇場進行式
1張在地人帶路曼谷表演空間地圖 2位泰國當代藝術專家觀察報告 6位泰國表演藝術家墾荒之路 繼七月「表泰國」觀光客的凝視之後,本期「裡泰國」除了特邀新加坡籍策展人鄧富權、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揭開天使之城的歡快、開放面紗,揭示泰皇蒲美蓬過世後,動盪的民主政體對劇場的影響。 除了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外,本刊亦介紹劇場導演暨曼谷劇場節推手Pradit Prasartthong、劇場編導演全才Nikorn Saetang、古典音樂家Phongsathorn Sutham與Santi Udomsri、劇作家Daraka Wongsiri與即將來台演出《靈薄域》的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看這六位創作者如何在資源相對貧瘠的表演藝術窮山惡水中,奮力一搏,殺出血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疆界與審查之外
我們回看歷史並可發現:現代化時期的泰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困境,在藝文實踐上必須「緊緊尾隨著西方的思考」,透過文體的轉譯找尋適應之路;而今,泰國面臨無以數計的政治動盪與權力更迭,這群工作者透過傳統、歷史及社會現實觀察,實踐於劇場上,某種程度而言,他/她們也是將身體、記憶和自省種種,搭建出另一種轉譯及適應的必要之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混亂變局中 期待曙光再臨
甫於六月下旬宣布接任未來三年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一職,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之前曾在泰國旅居工作十年,對泰國當代藝術發展有其獨到觀察。他指出曼谷創意飛揚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在現今軍政府統治下,泰國的藝術自由被限縮,加上去年泰皇辭世,鄧富權以「極端轉變」來描繪泰國當代藝術當下現況。但他也相信,善於融合、變形的泰國人面對這艱難時刻,可以「再出一個不同的招、不同的作品,藝術家的時間會跟著情況轉變、適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出發,到「真正的」曼谷看戲去!
曼谷,無論是過去「東方威尼斯」舊稱,亦或近幾年極度活躍於全球最佳旅遊城市的排行榜上,對於喜愛到東南亞旅行的台灣旅客們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大都會,各個捷運、地鐵站的景點及購物重點皆能如數家珍。倘若想要多認識一下曼谷的當代表演藝術,攤開曼谷地圖,偏離觀光客路線,你知道泰國人都往哪個方向出發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代藝術 迂迴進擊
趁著四月初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來台演講的機會,本刊專訪泰國第一學府的表演藝術專家,聽他分享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從現代與傳統的緊張關係,到當前敏感的政治局勢對藝術的影響,無所不包,實為想要了解泰國表演藝術的最佳參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貼近當下 他們與藝術一起前進
本文介紹的五位表演藝術工作者Pradit Prasartthong、Nikorn Saetang、Phongsathorn Sutham、Santi Udomsri與Daraka Wongsiri,他們或以現代劇場創作為生涯職志,或原本出身傳統領域但也跨入當代音樂演出,藝術之路皆貼近當下,不管是推展傳統音樂的當代可能,或是編創演出針砭政治社會的作品,當代泰國表演藝術因而綻放出多元豐沛的能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泰國編舞家
皮歇.克朗淳 打開傳統這本書 讓觀眾知道其中沒有秘密
曾經來台演出《泰國製造》、《我是惡魔》等舞作的皮歇.克朗淳,應該是台灣舞迷最熟悉的泰國編舞家了。身為泰國傳統箜舞舞者,克朗淳卻投入當代舞蹈創作,不僅成立了泰國第一個當代舞團,更建造了屬於舞團的獨立表演空間「象劇場」。將在八月三度訪台演出《靈薄域》,此作挑戰了泰國人對死亡的恐懼,從傳統跨越到當代的克朗淳,他說他想做的是「把(傳統)這本書打開,告訴觀眾,這裡沒有任何秘密,這裡面都是知識,人們擁有這本書,請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這些內容。」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代人生悲劇 舞台解讀自殺宿命
六月初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推出的《自殺的解剖學》,是新生代劇作家愛麗絲.柏琪的作品,由名導凱蒂.米契爾執導。《自殺的解剖學》透過祖母、母親及孫女三代,分析生命的循環、糾結與自殺的結局,劇情讓三個世代並置重疊,在三道門前說話,看到的不只是空間的形狀,還有時間裡的女性變化。凱蒂.米契爾則透過導演手法,讓片段生命有了某種連續與連接。
-
藝視窗 News
衛武營結盟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推動青年設計創作者國際交流
【台灣】 衛武營結盟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推動青年設計創作者國際交流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七月初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簽訂自2017至2019年,為期2.5年的交流合作計畫,是該計畫首位亞洲的合作夥伴。合作內容包括「青年設計/創作者交流」、「全球實習生計畫」,與「作品交流計畫」。合作期間,衛武營將推動台灣青年設計/創作者前往布拉格進行交流,國際青年劇場設計來台交流;並爭取全球僅16名額全球實習生的機會,推薦兩名南台灣年輕製作人赴布拉格四年展期間實習。 衛武營準藝術總監簡文彬提到,PQ所著重的青年設計師想像力、轉換提升與養成過程,與衛武營相同,未來衛武營將與來自芬蘭、英國、德國等多國文化機構交流,一起發掘並提供年輕設計/創作者平台與機會。(莊珮瑤)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8月舉辦「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策劃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將於8月舉行,活動分為藝術家實驗室、展演平台、交流與論壇三部分。正式開幕前,先由10位不同國籍的亞洲藝術家,與10位來自台灣的創作者,分組共事,進行為時兩週的實驗。8月24日到27日的集會,則邀請6組展演團隊發表階段性創作呈現及展覽,有亞洲新銳導演的短片特映,同時亦將舉辦屬於亞洲當代藝術產業的深度對話,力求建立亞洲藝術創作者的橫向聯繫並激盪合作。活動資訊和報名程序,詳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網 www.tpac-taipei.org,或洽02- 25997973。(陳茂康) 為國際共製節目《驚園》暖身 衛武營舉辦墨染世界暨崑曲工作坊 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將於9月8日至10日推出「驚園 墨染世界暨崑曲工作坊」,為衛武營與美國林肯中心、斯波萊多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共同委創製作的歌劇作品《驚園》暖身。工作坊邀來《驚園》導演與設計馬文、音樂作曲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堵一趟八十分鐘的車
我只看見女主角酗酒、失控、自殘,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個不能接受自己被遺棄的女人的行為(模式),但任何一個這樣的「女人」都是米蒂亞嗎?米蒂亞不是一個「受害者」,而在這部現代版的《米蒂亞》裡,觀眾被放在的位置,還是「同情」,因為「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運動你的藝術,啟發我的創作
做著運動、跑著健身, 走著看展、坐著觀戲, 外在的身形體態,在實踐中塑造, 內在的心靈養分,在創作裡滋養。 看似有關,實則少有連結的運動和表演藝術、 看似相近,實則少有交集的劇院與運動民眾, 在「運動你的藝術」工作坊中相遇。 芭蕾舞者葉名樺、青年優人鍾鎮陽, 碰上了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延請的教練們。 他們優異的身體素質,透過按部就班的暖身與課程, 成了大眾得以仿效、學習的目標。 他們精湛的表演技能,經過運動的轉化與訓練, 也能讓人一窺藝術是如何在身體的動能裡, 詮釋情感、豐沛內心、開啟想像, 成為創作的素材之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運動開始 讓芭蕾舞入生活
「運動和舞蹈藝術這兩件事情還蠻相近的,可是隱約還是有一道界線。」如何打破這條線,讓愛運動的民眾能踏入表演藝術領域?舞者葉名樺與運動教練洪梵恩聯袂規劃了「運動你的藝術芭蕾訓練工作坊」,以身體作為共通的語言,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不同的視角,探索身體與藝術得以展現的各種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擊鼓下手 習得身心平衡
打坐、打拳、打鼓,這「三打」是優人神鼓訓練優人的核心概念,如何將此概念與健身訓練結合,打造出一場體驗課程,是青年優人鍾鎮陽與TFL淬煉體能訓練中心創辦人高漢耀聯手策劃「運動你的藝術打擊表演工作坊」的重心。工作坊結合擊鼓與肢體訓練,讓學員學習何謂正確使用身體方式,也讓大家反思自己對藝術的定義,並用運動方式去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