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新訊
秦立巍與安寧 攜手獻上「極致純音」
作為一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不管在獨奏或室內樂演奏,皆有斐然成績。在獲得第十一屆柴科夫斯基大賽銀獎之後,又在二○○一年紐約贏得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的金獎。曾兩度獲邀在世界知名的倫敦「逍遙音樂節」表演,更與環球音樂旗下的DECCA品牌錄製發行了多張唱片。優異的表現曾獲得《紐約時報》讚許道:「秦立巍的演奏擁有柔美至極的音色、完美無瑕的音準和鋼鐵般的技巧。」 鋼琴家安寧,出生於北京的音樂世家,八歲赴美,十六歲起就以演奏家身分登台。其中西文化並存的背景,使得他具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不但演出遍及世界各地,在國際大賽得獎更是不勝枚舉,包括拿下包括比利時伊利莎白女王鋼琴大賽季軍等榮耀。《紐約音樂會評論》曾稱讚其演出:「彈奏清晰明確,能充分掌握大規模戲劇性的張力與平衡。安寧擁有對音樂抽絲剝繭的洞察力、完美駕馭技術的能力、充滿激情的表演張力,並結合以上三者,成就完美的演奏。」兩位華人樂壇之星首次攜手合作,將帶來貝多芬、舒曼、蕭斯塔可維奇與帕格尼尼等人作品,一場華麗的組合,將是年終值得期待的音樂宴饗。
-
音樂新訊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從銀幕來到你眼前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過:「我從小帶著這份音樂天賦長大,使我根本毫無選擇。我從未致力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是自然而然地陷入其中。我一直在思索自己是誰?定位是什麼?而我認為世上七十億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樂壇中,有多少人汲汲營營站上大舞台,但自小就展露鋒芒的馬友友,卻不斷思考著更深刻的問題。為此,他從二○○○年發起「絲路計畫」,廣邀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以音樂作為彼此溝通的媒介,讓文化、藝術、人文碰撞交流。多年來,他們不但找出跨越東西方相容的語彙,更組成「絲路合奏團」,透過他們的詮釋,讓世界聽見他們的心聲。 在今年,由奧斯卡金獎導演摩根.內維爾(Morgan Neville)所執導的電影《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便從各種角度出發,記錄了這段從「家」的概念出發,直到回歸至「家」的歷程。年底,在馬友友剛過花甲之年後,將再度率領樂團來台演出。幾位電影中的主角、來台獨奏過的明星,也都將齊聚一堂。在合奏團裡,音樂無國界、也沒有時空的限制。在彼此對談中,或許人生的意義,得以在此找到解答。
-
黑眼睛跨劇團《蜜莉安的詭計》 法國鬧劇南島歌舞版
黑眼睛跨劇團以台灣新住民為主題的新作《蜜莉安的詭計》,以鬧劇的形式,加上不時穿插的歌舞片段,特別在台北花博公園免費演出,讓藝術更貼近觀眾,呈現完全不同的喜劇氛圍。
-
雲門《流浪者之歌》原唱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 首次在台舉辦音樂會
以歌聲伴隨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巡演全球、感動數萬人的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本週在淡水雲門劇場開唱,台灣觀眾將能欣賞舞台上宛如十座大型行動音箱的人聲交響樂團。
-
2017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精采連三月
國家兩廳院明年將歡慶卅周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自三月三日至五月廿八日,首次以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帶來廿五檔精采節目,並以「時‧差」為主題,用全新面貌、絕佳陣容迎接未來。
-
《火炬下的囚犯》 無人機與舞者來回穿梭時空影像
由無人機與舞者共同領銜主演的《火炬下的囚犯》,打破室內劇場空間限制,大膽運用無人機擔綱演出,並搭配即時傳輸現場空拍影像,讓每位觀眾都可能是演出的一部分。
-
香港鄧樹榮與白光劇社合作新戲《安提戈涅》 網路全程直播
香港西九文化區將於十一月為當地及海外民眾網路直播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及白光劇社首度合作的希臘悲劇《安提戈涅》,在日落及維多利亞港景致下一同見證一幕幕生與死的鬥爭角力。
-
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酒神的女信徒》 創造極致觀戲饗宴
國家兩廳院主辦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特別邀請希臘阿提斯劇院藝術總監、國際戲劇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來台執導《酒神的女信徒》,在藝文廣場免費演出。
-
經典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再度來台演出
全球逾十八國競相邀演,被譯為十四種語言版本,累計超過六百五十萬人次觀賞的經典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睽違多年後再度來台演出,為台灣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震撼和感動。
-
栢優座《椅子》演繹荒誕人生
栢優座參與臺灣戲曲中心試營運「試.戀戲曲」系列節目,推出法國劇作家尤涅斯科經典荒謬劇《椅子》,由黃宇琳、許栢昂、王辰驊主演,為國人帶來耳目一新的「實驗戲曲」。
-
紙風車劇團《巫婆》系列再延續 文學跨界新火花
紙風車劇團年度新戲《巫頂站在屋簷上》結合兒童文學創作,改編作家小野的《心所愛的人》和哲也的《小火龍與糊塗小魔女》,利用這部戲陪伴孩子們超越困難,擁有更高的視野角度。
-
如果兒童劇團挑戰歌仔戲 明華園全力支持
如果兒童劇團全新製作大型舞台劇《我的媽媽是薛丁山》,第一次以歌仔戲劇團生活、台灣媽媽努力經營家庭為故事藍本,將歌舞劇的熱鬧、兒童劇的溫馨、歌仔戲的文化一次呈現。
-
雨過天青 布拉瑞揚《漂亮漂亮》跳出不一樣的生活樣貌
受到接連三個颱風的影響,台東布拉瑞揚舞團原本已開排的第三號作品《漂亮漂亮》被迫中斷,排練場屋頂被吹掀,室內泥濘積水,然而,卻因此讓舞作有了全新風貌。
-
為雲門《流浪者之歌》一站廿二年 林懷民向王榮裕致敬
雲門舞集經典舞作《流浪者之歌》十一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將於淡水雲門劇場連演四場,藝術總監林懷民透露,舞作將暫時封箱,他特別感謝飾演僧人的王榮裕一站已廿二年。
-
熱情與技藝將音樂廳化身競技場 NSO與肯普夫各顯神通
國家交響樂團(NSO)三十樂季的英雄主題將繼續挑戰樂迷的聽覺,十月十二日將由駐團指揮張尹芳指揮,帶來一場展現樂團特色,如英雄競技般的音樂會。
-
《當妳轉身之後》 看見生命最終的溫暖
導演吳念真、吳定謙父子繼《八月,在我家》首次合作後再次聯手,改編美國劇作家瑪格麗特‧艾德森的作品,推出《當妳轉身之後》,透過女主角逐漸趨近盡頭的生命旅途中反思過往人生。
-
台法共製作品《歐洲聯結》 看見人性對權力的渴望
2016臺北藝術節壓軸大戲《歐洲聯結》,由台灣同黨劇團及法國守夜人劇團共同製作,導演馬修‧華將透過「聲音」這個元素,打造台灣劇場從未有過的超親密體驗。
-
搖滾樂、錄像與行為藝術的跨域獨角戲 《中性》交織性別辯證
突破認知框架、性別取向、身體外觀,鬆開性別定義的《中性》,演出者希薇亞.卡德洛妮以雌雄莫辨的角色,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
-
生死別離的《戰火浮生》 愛的痊癒與重生
今年國際劇場藝術節開幕大戲由俄國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與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共同製作、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紀念作品《戰火浮生》,讓觀眾重新體驗戰火下的生死別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開啟空間的想像
如果你曾經造訪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你就會發現在傳統的鏡框舞台之外,原來還有這麼多演出空間的可能!亞維儂號稱法國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須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城內幾乎沒有正規劇場建築。以一個藝術節而言,亞維儂並無先天條件的優勢,然而它卻另闢蹊徑,在古典的教皇宮中庭、城內古蹟、學校、廣場、教堂、倉庫、花園、私人住宅,甚至耗資百萬法郎開發了城外的石礦區表演場,不管是官方或外圍的節目,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演出都在臨時闢設的場地演出,空間解放了,創作者的想樣力也跟著解放了。 其實,戲劇起源於慶典,回溯西方劇場史,從古希臘劇場,伊莉莎白時期的露天舞台,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市集劇場,絕大部分的演出都在開放空間上演,帶有全民共享的狂歡氣氛。十九世紀,市民階級崛起,源自義大利的鏡框式劇院取而代之,成了劇場形式的主流,表演藝術從此圈限在特定族群的審美品味,脫離了普羅大眾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紀的六○年代,在前衛運動風潮的帶動下,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環境劇場」的觀念於焉興起。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從早期因表演空間數量與類型不足,而產生的非制式舞台空間的演出,到如今,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環境劇場」亦是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之一。特別是近十年,愈來愈多製作打破了場域限制,重新定位觀演關係,例如河床劇團的「開房間計畫」、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官方主辦的臺北藝穗節、臺南藝術節等,不無可能的演出空間,激發了想像的無所不能,創造出觀眾與表演相遇的無限可能性。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邀請觀眾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體驗實境舞台的真實感動。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與台灣演員合作,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結合地景、行動、裝置藝術和影像,打造《夢外之境》;曾征戰台北華山酒廠、淡水滬尾砲台、殼牌倉庫、台南億載金城、高雄旗津砲台等古蹟的金枝演社,這次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本月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爬梳國內外環境劇場的生成與發展脈絡,引介專擅環境劇場演出、最具代表性的歐陸與日本團隊。同時,搶先預報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戶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