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SO駐團音樂家布萊特.狄恩(Pawel Kopczynski 攝 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NSO駐團音樂家

布萊特.狄恩 漂亮轉身後 更揚音樂多彩

來自澳洲的布萊特.狄恩,曾是柏林愛樂中提琴手,但他卻在任職十四年後,選擇成為一位自由音樂家,走上兼及作曲、指揮的多彩音樂之路,他說:「我一直都體認我是一位演奏家,音樂不知何故觸動了我的身心靈,因此我也希望我能寫出能感動人身心靈的音樂。」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這個樂季的駐團音樂家,他除了將與NSO合作演出其最新作品,也將在一月的兩場「英雄再起」音樂會中親自參與中提琴聲部的演奏。

來自澳洲的布萊特.狄恩,曾是柏林愛樂中提琴手,但他卻在任職十四年後,選擇成為一位自由音樂家,走上兼及作曲、指揮的多彩音樂之路,他說:「我一直都體認我是一位演奏家,音樂不知何故觸動了我的身心靈,因此我也希望我能寫出能感動人身心靈的音樂。」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這個樂季的駐團音樂家,他除了將與NSO合作演出其最新作品,也將在一月的兩場「英雄再起」音樂會中親自參與中提琴聲部的演奏。

NSO Hero 30

「英雄再起」

2017/1/1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2017/1/14  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英雄貝多芬」

2017/4/22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澳洲音樂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在澳洲完成了正規的學院教育後,以廿四歲之齡,走進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場──柏林愛樂,擔任中提琴手。然而,十四年後,他卻毅然決然放下了這個光環,離開了這個令許多人稱羨的生活,回到澳洲當個自由音樂家。

看似告別閃亮舞台的他,實際上只是轉個身。他選擇放下全職樂手的生活,決意走上創作的道路,更帶著多重的音樂身分,放眼更加多彩、寬廣的音樂人生!

時間來到今年的十一月初,狄恩正以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揮家等多重身分,活躍於世界舞台。此刻的他,正忙著完成明年六月將在英國格林德布恩藝術節(Glyndebourne Festival)首演的歌劇《哈姆雷特》Hamlet(2013-2016);月初剛在倫敦首演的連篇歌曲《哈姆雷特》From Melodious LayA Hamlet Diffraction for Soprano, Tenor and Orchestra)(2016),將在一月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上演之外,也將在專場講座音樂會中,與樂團的音樂家們一同演出自己的創作;二○○五年曾由自己獨奏並與英國BBC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中提琴協奏曲,至今已累積了許多演出紀錄,而明年六月狄恩也將會親自與德國曼因茲愛樂交響樂團(Philharmonisches Staatsorchester Mainz)合作;當然更不能忘了準備十一月中即將指揮澳洲雪梨交響樂團(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的音樂會。

橫跨台澳三小時的時差,筆者透過越洋電話,專訪百忙中難得抽空的布萊特.狄恩,談談他多彩的音樂之路,特別是其由演奏跨足創作的歷程。

Q:回首音樂的發展,早期的作曲家如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拉赫瑪尼諾夫等,同時也是非常傑出的演奏家。然而這個兼具作曲家與演奏家雙重身分的傳統,從廿世紀以來已有很大的改變。作為一位作曲家、中提琴家與指揮家,您如何看待這些身分?

A如同您所說,廿世紀以來,這個作曲家/演奏家的身分已經分離了,但我認為這傳統已經回來了,譬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同時是指揮家及演奏者,近年來甚至有更多這樣的例子了。

我若是無法演奏,就無法作曲;而現在的我如果不懂創作,也不會有辦法演出。對我而言,演奏與作曲是並存且相互影響的。我不能想像我自己無法兩種都做,因為若把演奏與創作分離,在某種程度上是危險的。

Q:您認為所有演奏家都應學習作曲嗎?

A我認為這是很值得嘗試的。我沒有正式地學習過作曲,但當我還是昆士蘭音樂院(Queensland Conservatorium)的大學生時,學院的教育就提供了我這些創作所必備的基礎,譬如:和聲課的作業中就包含著創作的部分,讓我理解作曲家看音樂的角度。這些學習並非為了培養我們成為作曲家,而我決心要致力於創作也是畢業後至少十年的事情,但是我回想起來,學院提供的學習非常豐富,不只在創作上,同時也幫助我理解我所演奏的作品。

另外,即興演奏及與搖滾樂手一起在錄音室工作的經驗,也提供了我創作的契機與養分。因此,如果演奏家有機會嘗試作曲,我相信會是一件很棒的事。如果想深入了解音樂,沒有比理解音樂是如何被創作出來更好的方式了。

Q:與搖滾樂手一起工作的經驗對您後來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A這個經驗至今還是深深地影響著我的創作,尤其因為它激起了我對電子音樂的興趣,進而寫了多首電子音樂的作品。我至今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卡羅》Carlo (for strings, sampler and tape)(1997),就是以音色與姿態(gesture)為基礎,同時包含許多預錄且被操縱過的聲響。

我現在有時還是會在錄音室工作,這種創作方式有時會激發起更多的可能性與想法。同時,我也喜歡與特定的製作人合作。這位我經常合作的製作人,有著搖滾樂後製的背景,所以他對音樂的看法很不同,這讓我覺得很新鮮。

Q:您曾在作品中使用搖滾樂的素材嗎?

A我不是搖滾樂的專家,也不會特意使用搖滾樂的素材,但是搖滾樂的活力與搖滾樂製作人對聲音的看法,令我覺得音樂可以非常自由。我在某些作品中或許有使用一點類似搖滾的節奏,例如《遊戲結束》Game Over (for instrumental soloists, string orchestra and electronics)(2000)就有著類似搖滾、爵士的活力。

Q:您是如何決定開始創作的?

A開始的時候,我與這位搖滾樂的朋友做了許多即興合作。他也是澳洲人,我在德國工作的那段時間,他正巧也旅居在德國。我們有時會簡略地寫下一些想法,但沒有真正地記譜,接著就根據這些想法即興演奏,同時錄製起來,進而再慢慢將它發展成一首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最後也成了實驗性電影的配樂。

之後,我開始希望能更「正式地」看待這些想法,也就「正式地」開始我的創作生涯。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也自然而然地開始運用了先前在學院中所學習到的技巧。

另外,我也有許多演奏當代音樂的經驗,其中包含管絃樂及室內樂等形式。有時是首演全新的作品,有時甚至會與作曲家一起合作。這些演奏的經驗都鼓勵著我朝著創作的方向努力。

Q:您曾想過再回去樂團當中提琴樂手嗎?

A很榮幸地,我不僅多次被邀請擔任不同樂團的協演,也經常被邀請擔任獨奏家演奏協奏曲,尤其是我的中提琴協奏曲。我珍惜在中提琴聲部演奏的機會,因為它提醒了我演奏時所使用到的肌肉、活力、肢體動作等。這些不應該被遺忘。我很榮幸每一年會有一兩次,被邀請回去老東家柏林愛樂,擔任中提琴聲部的協演。而回東家演奏,也提醒了我當初如何從聆聽與演奏,找到創作的興趣。

Q:您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文學、政治、環境、視覺的刺激外,也從夫人的藝術作品中汲取創意。雖然作品經常使用現代語彙與特殊聲響,音樂卻十分細膩、誠懇,且很容易與聽眾溝通。請談談您如何將這些靈感轉化為音樂?

A這個問題不太容易用文字來解釋,但我認為,這與我同時身為演奏家,有極大的關係。對音樂方向性的感受、素材的使用等,不僅來自演奏傳統及現代音樂的訓練,也來自於我身為人、身為音樂家、身為澳洲人而曾長期旅居在歐洲的背景、現已歸國但仍舊經常在歐洲工作的經驗、走上音樂之路至今的體認、持續對音樂的追求等。這種希望能表達自我的慾望,是很難能用言語解釋的。我一直都體認到我是一位演奏家,但是音樂不知何故觸動了我的身心靈,因此我也希望我能寫出能感動人身心靈的音樂。

Q:您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鋼琴或中提琴來輔助嗎?

A這兩種樂器我都會使用。我不是鋼琴家,但若沒有鋼琴,我將無法創作。雖然我鋼琴技巧非常有限,但我經常在鋼琴上隨意彈奏,也會使用鋼琴來理解聲響及分析和聲走向。我也經常使用中提琴,尤其因為它是我經常用來表現多種可能性的媒介。另外,我的大女兒是個聲樂家,她也經常幫助我的聲樂創作。

Q:著手新創作的時候,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方式,譬如:有些作曲家習慣先有動機、主題;有些則會先規劃曲式結構。請問您是否有習慣的方式?

A對我而言,每首創作的過程都不盡相同。舉我現在正在創作的歌劇《哈姆雷特》為例,我必須從歌詞出發,接著根據聲樂的部分來創作。有些作品會先從音色、織度開始構思,譬如:為薩克斯風四重奏與室內樂團創作的《水音樂》Water Music (for saxophone quartet and chamber orchestra)(2004),就是從聲響開始,並且使用許多現代演奏技巧,來呈現類似「水」、「塑膠」的聲響,進而呈現「雕塑」般的面向。另外,也有從「和聲」等不同角度開始著手的作品。不同方式的切入,讓我不會感到無趣,因此我也盡我所能地在不同作品中運用不同的手法。

Q:您是如何走上指揮之路的?

A我的指揮之路受到了我的老師John Curro的啟發。John Curro是我當時在學院的中提琴老師,他同時也是昆士蘭青少年管絃樂團(Queensland Youth Orchestra)的指揮,而他目前也以高齡八十四歲的年紀,持續帶領著這個樂團。

我的老師也是個中提琴家與小提琴家,他的指揮大部分是自學的,先後也接受了一些指導,但大多都是從經驗中自我成長。

我跟John Curro上了我人生中第一堂的指揮課,但我真正的實務經驗是從指揮墨爾本的一個學生室內樂團開始的。接著漸漸指揮更大型的作品,我也同時被邀請指揮我自己的作品。

今年十一月中旬,我也將在雪梨指揮雪梨交響樂團,演出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的交響曲與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的大提琴協奏曲,後者將由大提琴家懷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擔任獨奏。指揮曲目的選擇上,我會特意廣泛地考量,曲目中當然也包含我原本就鍾愛的作品。

Q:可否請您談談最近的創作?

A我目前正在創作的作品,是一部名為《哈姆雷特》的歌劇,內容源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這部歌劇將在明年六月,於英國格林德布恩藝術節中首演。

我擷取了歌劇中哈姆雷特及歐菲莉亞(Ophelia)兩個角色的部分,寫成了連篇歌曲《哈姆雷特》。此曲編制為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及管絃樂團,長約廿二分鐘,組曲形式。今年十一月一日剛在倫敦舉行首演,也將在明年一月十三日及十四日,由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Q:聽說在這兩場音樂會中,您也希望加入中提琴聲部一起演出?

A是的,我的確非常希望能加入一起演奏,尤其因為那場的曲目包含了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第五號交響曲》。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年少時期在布里斯本的青少年管絃樂團時,曾演奏過的作品之一。此曲在當時帶給我許多的感動,因此我也更加期待明年與國家交響樂團的合作。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61年生於澳洲布里斯本,1982年畢業於昆士蘭音樂院(Queensland Conservatorium)。
  • 1985至1999年曾任柏林愛樂中提琴團員,2000年返回澳洲致力於創作。
  • 曾獲2009年葛洛麥爾獎(Grawemeyer Award)、2016年澳大利亞文化理事會之唐.班克斯音樂獎(Don Banks Music Award)等。
  • 現為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BBC交響樂團、雪梨交響樂團、瑞典室內樂團之駐團藝術家;斯圖加特室內樂團之駐團作曲家;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之駐音樂節作曲家,並以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揮家等身分活躍於世界樂壇。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