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無知,所以說……
話說自己的無知,從身體的體會開始。有時會在各種處境感覺到自己的強壯和無窮的精力,有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氣勢;而悄悄地看不見的耗損正在蠶食鯨吞地進行,以一種不驚動大局的態勢正在撼動基礎。當臨界點一到,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可能還滿懷無辜地不解為什麼會這樣?終於投降了,以為此生無望時,一些不可見的修補卻正在慢慢地茁壯變化之中
-
專欄 Columns
More Birds
那天下午,天色變黑,還可以聽到轟隆隆的雷聲。母鳥快速移動到鳥窩上方,試圖想掩蓋住已經溢出的小鳥們,在我看來是有點高難度。不過,我很驚訝地發現,牠張開了翅膀形成了孩子們完美的傘。大雨持續了十五分鐘左右,母鳥就這樣堅定地張著翅膀撐在鳥窩邊緣一動也不動。雖然我沒看到公鳥,但我相信,牠就在附近,深情地看著母鳥和孩子們。 就在那時,拉摩的樂曲來到了我的腦海中,就在那一刻,《鳥之歌》成了最佳的配樂。
-
專欄 Columns
作
這些其實都是在談劇場,畢竟「手作」是劇場的本質。「淺焙可以保留不同豆子的風味」的台詞可以換成「以超現實的手法顛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幻」,「食材原味」換成「認識劇本的原意」,或「有機健康」替代成「面對真實的生命」一堆如New Age修辭學、《壹週刊》般高度的道德怒吼或勸戒,但這是「作」劇場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杉湖當代芭蕾舞團 閃耀十年一瞬消失
曾在電影《命運規劃局》中作為女主角排練場地與共舞團隊的杉湖當代芭蕾舞團,在紐約舞壇相當獨特,由美國最大的零售公司沃爾瑪家族成員洛利創立的該團,一成立就享有第一流的資源,但今年三月中舞團發出解散舞團的聲明,令人問號連連,但舞團只說是因為創團者停止撥款,再無說明。六月六日的最後一場演出,在演出納哈林編作的「安可舞」之後,舞團正式劃下休止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Lucky Trimmer舞蹈節 蔡博丞《浮花》受邀演出
二○○三年由一群舞蹈熱愛者創立的Lucky Trimmer舞蹈節,是柏林一個提供給實驗舞作的免費展演平台,每年公開向全世界徵件,形式風格不拘,唯一限制是演出長度只能十分鐘。今年的舞蹈節在六月中旬登場,從超過三百個申請作品中選出七支舞作到柏林演出,台灣編舞家蔡博丞以《浮花》受邀,精采演出贏得觀眾熱烈回響。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阿爾美達劇院「希臘戲劇節」 引人思辨「抉擇」與「正義」
繼荷蘭導演凡.霍夫執導的《安蒂岡妮》之後,阿爾美達劇院也接著推出「希臘戲劇節」,一連演出《奧瑞斯提亞》、《酒神的女信徒》及《米蒂亞》三齣希臘悲劇,讓倫敦變得「很希臘」!首齣作品《奧瑞斯提亞》是個因選擇而遭逢厄運的故事,一再搬演,不僅展現了人與命運的衝突,也提示了許多必須反覆思考辯證的問題,引發觀眾對哲學問題的重新詰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普及精緻藝術 巴黎歌劇院推出超低青年票價
外觀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常讓人感到仰之彌高難以親近,但為了讓藝術向下扎根,新任院長黎士納從今年九月起,推出首演前夜超低票價策略,讓年輕人以十歐元、約合台幣三百五十元的票價,觀賞與正式演出一樣的首演前夜演出,企圖吸引年輕族群走入歌劇世界,並藉此打開新製作的的口碑與回響。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製作人論壇 「創意參與」是未來趨勢
五月下旬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了一場「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邀請華語地區的多位製作人與會,並邀來自韓、泰、芬蘭、美國等地的主講者。閉門座談中討論分享對新時代「製作人」的角色與定位的看法,「亞洲製作人平台」發起人崔石奎指出,未來的製作人必須是「創意製作人」,從行政問題的解決者,走向改變的驅動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文件、影像、表演 述說回家的想望
在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的撮合下,長期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與莊益增、顏蘭權合作,以「家的妄想」攝影計畫為題,探訪嘉義東石沿海一帶,藉紀錄劇場的形式,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藉由田野調查,創作者帶出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家中四個無法團聚的角色,牽引出「墳墓」、「頹圮」、「四散」等莊益增的攝影作品幾個不同的主題。演出將透過「文件」的選裁,創造劇場「互文」的可能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女與野獸》 穿透表象求得真愛
膾炙人口的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相信在許多影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優美的金獎歌曲、活潑魔幻的故事場景,都讓人回味再三,而一九九四年改編的音樂劇版,更是讓戲迷大呼過癮,巡迴過廿二國,迄今仍是百老匯十大經典音樂劇之一,今年八月,這齣經典音樂劇終於要首訪台灣,製作團隊除了帶領專屬樂團現場live演出,也將重新打造台大體育館,讓它化身頂級音樂劇劇院!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默劇與舞踏界元老
及川廣信 「信念」是藝術創作之路的磐石
即將滿九十歲的及川廣信,是日本默劇師、舞者、導演,也是到法國學習德庫默劇的日本第一人。返日後教授默劇,教過多位舞踏家如土方巽、大野一雄、大野慶人等,對日本舞踏發展也有相當影響。接受過芭蕾、默劇、瑜珈、打禪、氣功等多樣身體訓練,及川廣信對東西方人身體間的差異與身體運用的思考,都別有見地;更認為年輕人應該鍛鍊自己的信念,這樣才能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走下去。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編導
周慧玲 一念「民國」繫「蔣公」
近兩年專心經營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劇場編導周慧玲始料未及地接下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並將在八月份的臺北藝術節亮相。左手創作、右手論述的周慧玲,民國以後政治社會與表演的關係,一直是她長期研究及戲劇創作的主題,這回擔任改版導演,周慧玲一字未改原劇本,而是加入音樂、燈光、舞台、重新調度節奏、挖掘角色背後的內在情感,帶領演員重回現場。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美編舞家
林向秀 無畏歸來回去 但尋心之所向
暌違台灣舞壇七年的編舞家林向秀回來了!這幾年她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與舞者,在美創作演出不斷,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將與聖荷西現代舞團與台灣舞者共同推出「心之所向」展演,將演出多支在美頗受歡迎的舞作。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德國的當代劇場,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紀的世界劇壇叱吒風雲,除了大膽開創的實驗精神、力求革新的導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與絕佳的製作技術,也是令人為之驚嘆之處。 舞台設計是德國劇場演出最關鍵的劇場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駕劇作家;從表現文本意涵、呈現演出風格、界定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它幾乎「決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規的舞台空間,就成了導演挖掘、開創嶄新表演形式的基礎,當然,為讓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強大的劇場技術,不可或缺。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自豪地表示:「儘管機關複雜的龐大舞台設計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我們還有特定的廠房能夠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過德國四位重量級舞台設計大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的作品,我們將可理解舞台與演出的緊密創造。 集導演與舞台設計於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視覺奇觀,對他而言,空間左右了一齣戲的成敗。 以他將在台灣上演的作品《失竊的時光》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轉的風扇舞台,挑戰了演員的表演,也展現了高超的舞台技術。 本刊獨家專訪克里根堡,一窺他如何從空間的角度思索劇場,同時採訪與他長期合作的劇作家黛亞.洛兒,談她如何以語言為利器,面向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裡框外無限造景 舞台空間決定一切
德國當今對舞台空間的認知與舞台設計的趨勢,可以說是後現代主義以降的兩股戲劇藝術潮流的傳承與延伸發展,於是舞台被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與行動空間,空間的開放性與演出區的蔓延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舞台設計師負責的範圍,已經不再局限於舞台上的空間布局,還得界定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關係,整個劇院與附近環境都得納入考慮之中,甚至還擴散到社會的生活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失重、身歷其境 讓空間演戲的魔法師
德國劇場的豐富多元、創意奔放,除了有許多優秀導演、編劇,精采的舞台設計更是讓演出更加出色的關鍵。本文介紹四位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舞台設計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他們各自有長期合作的導演,以最佳拍檔之姿造就令人驚豔的舞台風景,風格或講求極簡,或愛玩機關,或是看似寫實、卻寓意深遠。他們深掘戲劇內涵,透過舞台空間展示象徵、讓觀眾感知,他們的魔法就是「讓舞台空間也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分工專業有保障 為創意打下堅實基底
談及當代世界劇場時,德國總會獨立一塊出來。實驗性的獨特演繹美學、次文化身體與空間、新文本與多元族群互映、機關繁複的壯觀舞台,在在讓德國成為觀眾聚焦之處。德國劇場為何發展至此?幕後又有哪些軟、硬體設備支撐他們不斷打破傳統疆界,創新劇場實驗?本文以舞台設計與技術為圓心,專訪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的高豪杰及柏林工業大學畢業的陳成婷,由兩位舞台設計之眼,看德國劇場強盛之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失竊的時光》導演
克里根堡 轉輪之中 述說小人物的夢與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轉輪裝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劇中人物轉出又轉入,如同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來關注底層人物的導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設計與黛亞.洛兒的劇本《失竊的時光》相互呼應,他說:「(劇中人物)從不引人側目,從不會肇事,不會上街頭示威遊行,也不會跟人爭論,他們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總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個舞台空間,能夠把他們帶向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