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新訊
《Stop!巴士》 臨場體驗鬼故事
在歐美盛行的實境劇場(immersive theatre),將在台灣上演!一輛載滿乘客的公車,在即將廢除的公車路線上繞行巡禮,然而旅程尚未結束,乘客卻已全數消失,是遭歹徒挾持,還是靈異事件?由曉劇場策畫的《Stop!巴士》,結合實境劇場與國內當紅的密室逃脫,引導觀眾在一輛行進的公車上,進行一場鬼話連篇的推理遊戲,觀眾得要靠智力尋找線索、解答謎題,才能完成這趟驚悚的旅程。 導演鍾伯翰表示,《Stop!巴士》是「夏日微涼夜話」系列第三部,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說鬼故事,在小小的空間讓觀眾感到不安、感覺有鬼;演員這一刻扮鬼、下一刻變成遇鬼經驗者,同時又要擔任說書人穿針引線、營造氣氛。實境劇場強調的是打破舞台和觀眾之間的界線、拉近觀演距離,讓觀眾被包覆在精心設計的演出之中,五感全開、身歷其境,甚至成為表演的角色之一,完全符合聽鬼故事的當下感受。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日本青年團《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半調子文青多少讀過一些卡夫卡,看過幾部路易.馬盧或奇士勞斯基。半調子文青式的懵懂,既是關於混沌年代的無知想像,也是對解烏托邦的過於天真的臆測。忽然女神伊蓮.雅各即將翩然抵台,化身葛雷戈之母,是老了一點兒的Weronika/Veronique,空靈染上風塵的Valentine。而文青女神究竟不朽,更何況是跟安哲羅普洛斯,跟奇士勞斯基,跟路易.馬盧,跟文.溫德斯有染的伊蓮。 於是此時不待,半調子文青幻想蝸身水源劇場牛奶色的椅子上,膜拜女神降臨,大口呼吸曾經的名導的氣味,並駑鈍地分析:葛雷戈之為機器人,平田織佐漏失了什麼,切割了什麼,又完成了什麼。
-
走進末日狂歡虛擬世界 《Render Ghost》榮獲百萬首獎
第六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結果揭曉,成立於二○一○年的新媒體藝術團體CBMI,今年以新作《Render Ghost》挑戰,具前衛實驗性並結合創新形式的演出贏得評審青睞拿下百萬首獎。
-
雙人舞蹈 存在《詭 跡》對話
稻草人舞團將演出新作《詭 跡‧Wind Scar》,以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作品出發,用雙人舞形式提煉出《嘔吐》探討的存在主義內涵,用平行時空概念呈現疏離惶惑、焦慮空無存在感。
-
巫欣璇肢體擊樂新面貌 內心與外在交戰
打擊樂家巫欣璇將舉辦「與影子散步」獨奏會,除了展現一向擅長的木琴演奏實力,並嘗試結合肢體擊樂與其他各類樂器的演出突破,期待透過音樂傳遞深層的內心感受,在探索中蛻變。
-
2015小劇場.大夢想Ⅲ 邀請民間社會共同參與
國光劇團「小劇場.大夢想」今年邁入第三年,將透過「分享平台」、「劇場人才培育」及「社會對話」理念,邀請民間社會共同參與,創造表演藝術領域工作機會,提升台灣表演藝術環境。
-
紙風車劇團 十二公尺高千里眼和順風耳空飄戲劇院
作家李潼說:「為什麼台灣孩子只能看到國外好的作品?」今年,紙風車劇團便以劇場形式重新詮釋李潼原著《順風耳的新香爐》,呈現當代孩子面臨的課題,給大人與孩子挑戰未來的勇氣。
-
卡米地回歸台北 推出《卡米地站立幫:昨日今日明日》
今年三月底結束營運八年基地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本週末將再回歸台北,推出《卡米地站立幫:昨日今日明日》,以脫口秀、歌舞短劇等方式呈現,讓觀眾帶著滿滿的能量迎向明天。
-
天海祐希:舞台劇不能說的祕密
「舞台劇x電影」當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混搭在一起,會帶給觀眾什麼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呢?日前,日本女星天海祐希來台宣傳電影《蒼之亂》,受到媒體高度關注及粉絲熱情迎接。這部電影原本是舞台劇,演出影像經過後製剪接,呈現出好萊塢水準的視覺效果,對喜愛觀賞舞台劇的人來說,另有不同的感官體驗。
-
《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如同長篇小說精髓的延伸
編舞家何曉玫及林文中為國家兩廳院「1+1雙舞作」系列量身打造的全新作品《假裝》與《空氣動力學》,有如長篇小說劇情的延續,在舞蹈裡處處可見前作的影子卻又不斷發展出新故事。
-
2015新點子董怡芬《Play Me我不是我》 社會遊戲
編舞家董怡芬第三部曲《Play Me我不是我》,從「遊戲」出發,很自然地把日常生活行為融入劇場演出,同時道出人與人之間的權力結構關係,反映她對這個社會的觀察與想法。
-
豎光乍現 台灣國際豎琴節六月登場
「2015台灣國際豎琴節」將自六月十六日起正式展開,共有廿多位國內外名家共襄盛舉六場音樂會;其中,法國巴黎歌劇院豎琴首席艾曼紐・賽頌將再度來台演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音樂、愛情與救贖
交響曲和歌劇,是西方音樂史兩種最重要的音樂形式。貝多芬之所以被稱為「樂聖」,就是因為他在交響曲的創作上,有空前的突破與革新,並將交響曲的內涵和思想,帶到更高的境界,為後代作曲家,留下巨大且深遠的影響。貝多芬一生共寫下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相較之下,他的歌劇作品,就只有一部《費黛里歐》傳世,且從初稿到完成,前後共花了九年時間。難道,集合音樂、文學、戲劇、舞蹈之大成的歌劇,規模之龐大、組成之複雜,讓貝多芬也難以駕輕就熟? 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器樂寫作成就舉世公認的貝多芬,為何要挑戰自己不擅長、無法掌握的歌劇?眾所皆知,貝多芬一生遭遇許多苦難,最殘酷的,莫過於卅歲後就為耳疾所苦,最終導致兩耳全聾。面對人生的挫折,音樂與愛情,可說是他生命中僅存的救贖,而《費黛里歐》的創作,就是他意圖結合兩者的理想結晶該劇描述女主角為了營救夫婿而女扮男裝,以「費黛里歐」之假名混入監獄,救出丈夫,並獲赦免;現實生活中,嚮往愛情卻總是「悲劇收場」的貝多芬,也渴望一位聖潔的女性,將他從黑暗的處境中拯救出來。於是,費黛里歐的形象,成了貝多芬完美的投射。 除了深受與自身相繫的主題吸引,《費黛里歐》歷經上演失敗、二度修改,甚至引發華格納與馬勒對其音樂價值正反兩極不同的評價,直至今日成為德語歌劇的經典劇目,在他辭世後仍持續被討論、被搬演,何嘗又不是呼應貝多芬的乖舛命運,體現著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雖然不臻完美,《費黛里歐》仍記載了一位器樂大師對歌劇創作的摸索與嘗試,也見證歌劇發展史上,音樂如何戲劇化的進程,以及文本與演出的共榮關係。 最終,還是得回歸音樂。一如NSO音樂總監呂紹嘉說,《費黛里歐》能夠不朽,主要還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貝多芬的音樂永遠都是很痛苦地生出的,就像我們在聆聽他的交響曲時會感受到,其中潛藏著一股非要克服什麼,非要達到什麼的意志力。」呂紹嘉強調,貝多芬的歌劇和莫札特或是威爾第那種義大利式歌劇所散發出來的優雅美感迥然不同,「貝多芬的音樂,常常讓人感覺到超越歌劇傳統形式的限制。」 NSO今年樂季壓軸,由蘇黎世歌劇院導演荷穆齊執導的《費黛里歐》,即是以革命性的手法來詮釋這齣「非典型」歌劇。有別於傳統方式,荷穆齊刪去了原作對白,改以字幕方式投影,交代舞台指示與對話,集中突顯貝多芬的音樂。荷穆齊表示:
-
專欄 Columns
像一場夢
這個劇本講的就是人性的深處,難免會有一些最過得去和最過不去的地方,人有七情六慾,也有如淨土般的心靈,人的內心可以很大很大,也可以很小。人心不會一成不變,也不該一成不變,因此會有許多恩恩怨怨,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無法跨躍的環環扣扣;有人可以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利用遺忘來活下去,有人則想坦白清楚地交待一番。所以要如何順性而為地表現,就成了一大藝術
-
專欄 Columns
孕事奇談
我開始懷疑這絕不是巧合,因為自我開始在乎身邊有認識的人懷孕至今也有數十年了,這種超高密度絕非尋常。所以除了送子鳥的陣頭外,我開始懷疑這件事的背後有操控的力量。雖說也講不清楚是什麼力量,但我們在為四季更迭、朝起潮落或天災人禍等的現象找到答案之餘,還是有太多得不到解釋的事情
-
專欄 Columns
鳥兒啊,你讓我更懂梅湘
除了從外觀就能分辨上百種鳥以外,梅湘還可以從叫聲辨識牠們。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穿越森林和山脈,並用五線譜記錄下各種鳥的叫聲。他寫作了一首龐大的鋼琴曲《鳥誌》,這首曲子需要花三小時來演奏,曲中包括了七十七種不同的鳥叫聲。這絕對不是個「美妙」的音樂,聲響非常現代,不過,如果你曾穿越過森林,有些聲音你就能輕易聽出。
-
專欄 Columns
解
所以,這不是拼貼。評論者看不到眼前人事物背後層層疊疊的脈絡(不管是偷懶還是瞎了),眼前當然就全是碎片,拼貼、後現代自然成立,但這兩個詞的濫用僅顯示了評論者短淺的眼光、理論的貧弱和高傲姿態的台詞,並沒有解釋任何的事情,實際上他們立即扮演了後現代評論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大都會博物館 「演」得讓你更親近藝術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表演節目,在莉摩.托默接掌後,大幅擴充,尤其是所謂「特定場所」(Site specific)的表演成為新寵,幾乎整個博物館無一處不是舞台。托默表示,她不是為在大家想不到的地方演出而演出,標新立異不是其目的,她的目的是要把表演節目與博物館的收藏及展覽結合在一起,讓參觀者和展品有愈來愈直接的感應,這正是她的節目所提供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年度戲劇盛會登場 大力聲援難民
德語區的年度饗宴「戲劇盛會」在五月初登場,十齣精選製作在柏林演出,引發不少話題討論。這次的活動中,特別關注難民,除了有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由一群有難民、移民身分的演員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德意志劇院《等待果陀》也有呼應難民處境的段落,在每一場謝幕後,都會有人出來疾呼,請大家離開劇場時別忘了捐款支援難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BMW Live計畫 泰德現代美術館化身舞蹈博物館
如果「舞蹈」變成博物館中的「展品」,會是怎樣的樣貌?觀賞者又要如何「觀賞」呢?由泰德美術館與法國雷恩的「舞蹈博物館」合作、五月連續兩天的展演,九十位舞者與觀眾現場互動,透過空間、舞者、觀眾,重新詮釋「展示」的意義。而這次展演也屬BMW Live網路轉播計畫,觀眾可以選擇在電腦前觀賞,讓藝術家有機會挑戰觀眾參與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