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芝
-
上海
演藝產業覓生機 「新勾欄瓦舍」儼然成形
肺炎疫情對表演藝術產業帶來了重大的改變,雖然線上演出和雲劇場成了業界人士的時髦話題,但值得觀察的新動向是:表演藝術被疫情逼得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即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劇院走向市集,從藝術走向生活。表演藝術界從舞台走回民間,再造昔時的「勾欄瓦舍」既可欣賞娛樂表演,又可吃喝玩樂的商業遊藝市集,把以往的觀演行為從一種娛樂消費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海
解封之後的「疫」想天開vs.「藝」想天開
疫情趨緩下,中國的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宣布營業性演出場所可以恢復演出,但販售座位數不能超過最大核載量的30%,對靠市場生存的演出企業來說,相當於演一場賠一場,30%的票房也許連場租都不夠。在此狀況下,表演藝術圈的各種求生方式紛紛出籠,或與電競產業合作,在電競賽事中表演與遊戲內容相關的舞蹈,透過直播而名利雙收;或如沉浸式戲劇《無眠之夜》特地與電商平台合作,另行製作線上帶貨直播,拓展潛在的產業價值
-
上海
十五億人民幣的豪賭 「太陽」要在東方再起?
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因高達九億美金的嚴重債務問題,必須面對破產的申請,但肺炎疫情讓票房收入驟減,只得解雇近95%的員工。但其大股東上海復星國際集團表示,因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因此太陽馬戲團在中國的業務正在恢復,杭州駐演也正在準備演出。但耗時五年、耗資十五億人民幣的杭州大秀《X綺幻之境》是否能成功讓中國觀眾買單,讓「太陽」重新在中國升起呢?
-
上海
「疫」波未平「疫」波又起 「雲演出」成救命良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從東方燒到西方,歐美表演重鎮如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都高掛停演牌,上海也持續停演四月份預排劇碼。為了讓show繼續go on,以網路線上表演為媒介,提供給觀眾欣賞的「雲演出」成了中國眾多演藝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應對之策。滬上京崑越滬淮五大劇種紛紛和抖音、B站等網路平台合作,在劇團內開啟了「雲表演」「雲排練」「雲劇場」的線上直播演出方式。
-
上海
「疫」想不到 大陸演出票房巨損廿億
春節期間爆發的病毒疫情,讓幾乎所有行業遭到重創,首當其衝的正是表演藝術行業,因政府防疫守則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應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多聚集的地方」(如劇院等演出場所),讓演出紛紛取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剛發布的《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坦言:「二○二○年一至三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兩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廿億元人民幣。」
-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
上海
沉浸式實景劇《大宋武俠城》 爆紅為哪般?
深秋至歲末正是觀光旅行和觀劇演出的黃金季節,為時一個月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紛呈中外名家名劇,更是熱鬧非凡。但無論是擁有豪華劇院和演藝市場的京滬院線,或其他一線城市的大小戲劇節,都被一齣名不見經傳的實景劇遮去了光芒,誰也沒有想到這帶著土味的演出,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的點閱率和話題熱度榜上高居顯赫位置,爆紅程度幾乎讓中國所有演出相形遜色。
-
上海
「神劇」來臨 上海首啟實名制購票阻擊「黃牛」
曾由香港話劇團搬上舞台的經典劇作《德齡與慈禧》,今年重新復排,並邀來九二高齡的資深影后盧燕與中國劇場界的大腕演員濮存昕主演,號稱「鑽石劇本,黃金卡司」,在北京演出時已造成票券秒殺盛況,九月的上海演出,也引來黃牛蠢蠢欲動,為此上海大劇院率先推出全場實名購票、憑身分證入場且不得轉讓的措施,讓黃牛無法從中作亂牟利。
-
上海
「一雞三吃」暗箱操作 劇壇黑幕撕開一角?
近期一篇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爆料文章引爆了京滬劇壇乃至整個戲劇界,文中寫出主管大陸戲劇藝術工作的某文化官員熱中創作戲曲劇本,並向各地戲曲院團推薦排演,作品上演後再申報代表專業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的「文華獎」,甚至一劇三團演,一本三稿酬,號稱「一雞三吃」雖然目前的爆料尚不足構成內幕交易的證據,但黑幕揭開一角後,接下來呢?
-
上海
劇壇殺出未來黑馬 素人表演「借力」打翻老戲骨
六月上海戲氛滾滾,有田沁鑫策劃的「演藝大世界2019國際戲劇邀請展」,有老導演陳薪伊宣布推出新製,有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還有靜安戲劇谷壹戲劇大賞與文華大獎的頒布,但在此同時,由非職業、草根素人在上海1862時尚中心演出的戲劇作品《大眾力學》卻引發了觀眾、媒體和戲劇評論者的追看,甚至認為它是「目前中國劇壇最好、最值得關注的一部作品」。
-
上海
透過電影富豪拉抬戲曲愛人 只是一場癡心夢?
對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意識極具前瞻性的上海,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戲劇電影院線,並拉開了春季「上海戲劇電影展」帷幕,集中展映京劇《霸王別姬》、崑曲《景陽鐘》、滬劇《雷雨》、粵劇《柳毅奇緣》、越劇《西廂記》等戲劇電影。接下來上檔的「大片」是陣容堅強的《進京城》,編導主演皆為一時之選,但票房慘澹,證明影劇傳播也難為戲曲開創更多未來
-
上海
牛肉在哪裡? 「演藝大世界」向全球發英雄帖
從三月發布的《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看來,上海演藝創作產能的嚴重不足,導致了演出市場和演出場所供大於求的假相。為向觀眾與市場端上「牛肉」,上海市政府以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等廿一個場館為中心,構建起以「演藝大世界」為名的劇場群,並向全球廣發「英雄帖」,邀請優秀製作人、導演、演出團體、演藝經紀機構等以多種方式入駐。
-
上海
音樂劇成香餑餑 各路「音」雄逐鹿滬上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
上海
梨園戲生旦滬上爭鋒 傳統與新編共逐獎項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
上海
「媽祖」大戰「潘金蓮」 滬杭爆發「舞力」火拼
上海宣示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杭州也宣告要建成「中國演藝之都」,在演藝市場上,兩城對壘的煙硝可聞,卻是從「舞」鬥開始!上海推出舞蹈家楊麗萍的《平潭映象》,以福建台海文化為題材、海上女神媽祖為開篇,鋪陳一場魔幻大秀,杭州也不遑多讓,推出北京當代芭蕾舞團二度編創、以潘金蓮為主角的《蓮》,性感上陣。
-
上海
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你願「打飛的」去看嗎?
新劇場紛紛落成,老劇場煥然一新重新開張,國內外大型製作接力上演人稱「魔都」的上海,透過建設一批具有文化地標性的演藝空間和建築群,形成演藝產業的規模性集聚效應,正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但在雄心之外,也引來不少疑慮:上海究竟需要多少劇場?又需要怎樣的劇場?新劇場會淪為白天關門、晚上開門的「蚊子館」嗎?
-
上海
天天在江南小鎮看戲 越劇名伶夫婦打造新樂園
三月下旬在浙江嵊州舉辦的「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會中宣布了將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縣,以占地3.68平方公里的面積,四十五億資金的投入,打造首座以戲劇為主的文化旅遊小鎮。計畫由越劇名伶茅威濤與其夫婿、知名導演郭小男聯手策劃,理念為「打造一個適合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的現代原鄉」,不止是越劇,更含括了多樣劇種藝術,以傳承中國傳統戲曲與文化。
-
上海
再愛一次GO不GO 張軍崑曲萬人演唱會盼再造顛峰
四百年前崑曲的盛況,千人於蘇州虎丘PK飆歌,這是崑迷樂道的盛事,明朝的流行曲,如今是非遺雅樂,想要重現輝煌,改變勢在必行。近年專注於崑曲普及推廣的張軍,特地在五月十八日世遺紀念日這天舉辦「水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演出將崑曲結合時下的搖滾、饒舌、歌劇、民樂、合唱等形式,一場高度策畫性又銜接非遺的發展軌跡,又巧妙結合了個人演藝生涯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