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發布的《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看來,上海演藝創作產能的嚴重不足,導致了演出市場和演出場所供大於求的假相。為向觀眾與市場端上「牛肉」,上海市政府以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等廿一個場館為中心,構建起以「演藝大世界」為名的劇場群,並向全球廣發「英雄帖」,邀請優秀製作人、導演、演出團體、演藝經紀機構等以多種方式入駐。
陽春三月,上海文化主管部門新發表了《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報告披露了一年來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向和經營業績。我們從中可以獲悉,以戲劇大碼頭著稱的上海,一年來共上演各類演出三萬多場次,觀眾人次為一千六百萬左右,演出票房收入約為十八億元人民幣。
換言之也就是說,以八百至一千觀眾規模的劇院來算,去年上海平均一場演出的上座率為五成左右,演出收入約六萬元。
演藝產能不足 得端出牛肉來
不管這個數據是否有水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統計數據至少說明了兩種可能:一是上海的演出市場並沒有像外界想像中的那樣龐大紅火,空座率跡近一半;平均六萬元一場的演出收入,如果刨去舞美、音響、服裝化妝道具、場租、宣傳、票務及食宿、車旅等費用,實際利潤即便不是倒賠,也是微乎其微。二是意味著上海演出市場與其國際大都市地位嚴重不匹配,其上座率和消費能力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只不過演藝創作產能的嚴重不足,導致了演出市場和演出場所供大於求的假相。
顯然,上海文化部門認為的是後者。從上海想打造媲美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的動機,以及目前正在抓緊設計建設的上海大歌劇院、上海未來藝術中心、櫻花大劇院、虹橋百老匯劇場群等等,他們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不過,面對這樣龐大的演出市場和滿地開花的劇院,就好比面對滿桌赴宴的賓客一樣,你必須拿出滿足他們胃口的牛肉;但問題來了,牛肉在哪裡?
應該說,上海高層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近日上海市政府迅疾成立了由市區兩級政府、文化旅遊部門等聯合組建的專項領導小組,以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大世界、天蟾逸夫舞台等廿一個演藝場館為中心,構建起以「演藝大世界」為名的中國大陸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並正式對外發布動員令,向全球優質演藝人才和資源廣發「英雄帖」,邀請優秀製作人、導演、演出團體、演藝經紀機構等以多種方式入駐「演藝大世界」,進行演藝專案的製作、交易、演出,同時設立專項資金,對作出貢獻和業績的個人、團體及劇場、專案等給予高額獎勵,力圖把上海「演藝大世界」打造成亞洲演藝中心的核心示範區。
發出英雄帖 邀世界原創劇碼來首演
為此,這份英雄帖制定了三年戰略規劃和目標。其核心首先是推動「演藝大世界」成為大型演藝專案在全球、亞洲和中國首演、首映、首展、首秀的首選地。藉由吸引表演藝術名家、名劇、名團,引領中外優秀劇碼、重大型原創劇碼將「演藝大世界」成為其在全球、亞洲、中國亮相的首選。
二是推動成立演藝大世界聯盟。重點打造二○一九國際戲劇邀請展、二○一九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二○一九上海國際喜劇節等演藝節展。在未來三至五年間,上海須實現年均商業演出四萬場的目標,而演藝大世界劇場群則必須率先在今年完成一萬五千場的演出目標。
三是打造全國第一個劇本創作中心,將白玉蘭劇場改建成為上海第一個「舞台藝術排練中心」,並以此模式,開拓更多實體空間吸引創作人才入駐,讓劇場不只是演出場所,而能成為優秀原創劇碼的孵化地和蓄水池。
四是加強文商旅聯動,定時定點提供公益補貼票、限時尾票,搭建劇場、空間在宣傳、資訊、票務等的合作平台,為市民遊客提供可觸摸、零距離、一門式服務;制定整體性的宣傳行銷方案,免費發放數萬冊《觀劇手帳》,運用機場、高鐵、地鐵、觀光巴士廣告位等多種手段和載體,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宣傳,提升品牌標識度和影響力。
客觀而言,這份向全球發出的英雄帖,不可謂不周全,但最終能否激發出優質表演藝術的創作產能,能否將劇碼轉化為場次和票房,這並不是簡單制定一個政策,發布一個動員令就能實現的。牛肉到底在哪裡?它究竟能否端上宴席?將是一個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