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仲子》關注戰國隱士陳仲子(林蒼曉飾)的思想,探討其處事風格和悲劇脈絡。(上海小劇場戲曲節 提供)
上海

梨園戲生旦滬上爭鋒 傳統與新編共逐獎項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歲末冰寒又連著濕冬的時節,對於演出市場確實是件考驗,連續四屆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卻又展現演員拚力觀眾賣力、院團拿出作大戲的陣容,去年的十二月上旬,在新開張的長江劇場上演一場輝煌滿座。紅在戲迷圈裡的梨園戲,幾乎年年出新戲,近期主攻江浙滬地區,為了參加白玉蘭表演獎評選,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還特別在1862時尚中心加演一場《陳仲子》。

南戲活化石  傳統、新編共逐獎

戲曲多有語言上的隔閡,北方系列梆子類的豫劇、秦腔,皆難以扎根性地向外發展,為何梨園戲走俏滬上,屢屢受邀?源自宋元戲曲八百年的傳承,風味古樸醇厚,表演亦莊亦諧,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基本動作稱為「十八科母」,各個行當嚴格規範,聲腔吐字詩韻風情,有別於主流京崑的表演程式,也和地方小戲的素簡單一有明顯區隔。

同為泉州梨園戲團的演員,不曾打對台,如今各自以傳統與新編戲角逐表演獎,生旦卅年的從藝歷程,到此要一見分曉。

主攻大旦的吳藝華,卅年前隨梨園劇團來滬交流演出,搬演殘本的宋元南戲《王魁》之一折〈走路〉,此戲和傅派名劇〈情探〉緣自同一題材,她受到越劇大師傅全香的青睞和鼓勵,種下日後搶救復排全劇的助力。十二月初,退休後的她,改以民間傳習藝人的獨立身分,在上海推出折子戲專場,其中〈走路〉是她受教於老藝人何淑敏、歷經多年整編後的版本,另兩折是帶領她的女兒作傳承接班人的培養扶襯。選擇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出,無布景和燈光也不戴麥克風,近距離的觀看,肉身原音,觀眾像似評審的導師般,無修飾地將宋元遺風盡收眼前,看多了舞美燈色的恢弘大戲,手持金刀出場,情緒怒而不哀的女鬼,激憤處也不下腰劈叉,更無十尺長水袖,滾染翻揚,對我們觀賞的習性是挺大的挑戰。

《陳仲子》探隱者  主角功力撐大局

泉州梨園劇團幾齣新作,似乎都以女性角色視角為主,題材在情欲上多所糾葛,《陳仲子》一劇則關注戰國隱士陳仲子的思想內核為主旨,探討其處事風格和悲劇脈絡,五折戲中頭兩場是直寫主角性格上,乖張且哀憫眾生的慈心,而後避世隱居在鄉間,因聲名清廉感召楚王禮聘為相,人物的猶疑性格,在在分散觀賞的專注度,既為思想家,首先不知該接受官職與否,其妻點明後方才接受,途中遇瓜農詢問,此人怎能為相位,便起自責認為,隱居卻成沽名釣譽不符初心,情願去當園丁,任由妻子規勸也無力讓他轉念。〈食鵝嘔鵝〉寫盡了隱士有清廉心,肚子卻不能忍清廉饑,大食鵝肉後,竟是來自平素憎惡的官場大夫,覺得不潔又不義,頓時作噁反吐,舞台上其妻幻化血色紅鵝,在腸胃中作翻江倒海狀……這不是厭食症患上的暴食與催吐嗎?最終的〈蚯蚓比廉〉,仲子被蚯蚓譏笑,再三努力仍非清廉,只見兩位男裝丘引先生,嫵媚生姿,雖知此蟲是雌雄同體的環節動物,用男演員故作陰柔狀,在笑果之外,如何對於第三性的解讀,導演或許能有更妥善的處理。

飾演主角的林蒼曉,詮釋顛狂潔癖的隱者,在梨園戲中較少有此類型,很難去借鑒表演科步,面對衝突薄弱的情節下,以資深的功力撐起大局。

終了,仲子的去處,轉換成吃腐食的蟲子,還是繼續探索清廉之路,編導不作評判,千秋一案留與後人說!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