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鼓歌》是一部以中國人的生活為題材的音樂愛情喜劇。(孫瑞青 提供)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盛秋冬未至,上海國際藝術節、烏鎮戲劇節一派花團錦簇,不亦樂乎。

此刻,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魔都上海,對劇壇影響力、流傳性、商業化和票房號召力最佳的藝術形式——音樂劇,表現出了攻城掠地的迫切心情。除了上海文化廣場、中國大戲院被定位為高端大型和中小型音樂劇專業劇場外,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美女與野獸》、巴黎北方劇院的音樂戲劇《茶花女》、沉浸式多媒體音樂劇《拿破崙.奇夢狂想曲》,以及根據日本東野奎吾名作改編的音樂劇《白夜行》等等,開始在年末蜂擁而上。

小說《花鼓歌》改編為熱門音樂劇

和烈火烹油似的音樂劇演出相比,一位一百零三歲老人的逝去,就顯得異常的寂靜,在以打造音樂劇重鎮為己任的滬上,甚至連一點回響也沒有。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百老匯之父」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十一月八日,在美國洛杉磯駕鶴西去。

作為一位百歲老人,知道他的人或不多;但作為世界級的音樂劇大師,他的貢獻和影響力,在華人世界卻是無可比擬!

黎錦揚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在民國三十年代左右,他和他的七位哥哥們,被稱為「黎氏八駿」,其餘不論,他的二哥黎錦暉,被稱為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和歌舞劇之父,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毛毛雨〉、〈桃花江〉、〈可憐的秋香〉等等,俱出自他的筆下,民國第一代歌壇巨星周璇、白虹、嚴華等等,都是他一手培養的弟子。他的七哥黎錦光更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傑出代表,曾創作了〈夜來香〉、〈香格里拉〉、〈採檳榔〉等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一個世紀以來,可謂是凡有華人處,皆能歌黎曲。

深受兩位哥哥影響的黎錦揚先生自上世紀離開上海後,遠赴美國攻讀戲劇。一九五○年代末,他以美國華人生活為題材創作的英文小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一出版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很快由《音樂之聲》的編劇和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改編為音樂劇在百老匯上演。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花鼓歌》創下了紐約百老匯連演六百場不衰的記錄。此後,《花鼓歌》被環球電影公司搬上銀幕,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美國三藩市也因此專門設立了「花鼓歌日」。

為華人地區留下豐富的音樂劇財富

《花鼓歌》是一部以中國人的生活為題材的音樂愛情喜劇,故事圍繞著三藩市唐人街裡幾代人的矛盾和代溝展開。在老一代人固執地堅持中國習俗的同時,在唐人街上長大的年輕人卻更認同美國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部既富於唐人街式東方美和喜劇性,又具有百老匯式西洋美和寫實性的作品裡,黎錦揚以凝練而精緻的手筆,展現了一群在美國開啟新生活的華裔喜怒哀樂的中國風情。專家們認為:這風情常常令人聯想到傳統戲曲中血濺化成「桃花扇」的李香君,同時也聯想到經典音樂劇《天上人間》中鮮花飄落一地,男女主人公在深情對唱〈If I love you〉……《紐約時報》的劇評人公認,這樣的故事是東方的,這樣的風情是美學的,這樣的藝術是醉人的!

應該說,黎錦揚給中國乃至整個華人世界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音樂劇財富,他給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尤其是在上海以巨量資金引進歐美各大經典音樂劇的時候,他不應該被人忘懷!如果哪一天音樂劇真正成為上海演藝之都打造出來的IP,成為上海的藝術生活和美學精神,而不是廟會的熱鬧和砸錢的市場,那麼,黎錦揚先生就不會比煙花寂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