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表演遇上手機 難分難解的愛恨糾葛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日前有一張俄國波修瓦芭蕾舞者在排練《舞姬》塗了黑臉扮演劇中黑人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被美國知名非裔舞星柯普蘭在IG與推特上批評。這種塗黑臉的造型在美洲往往引發種族歧視爭議,但柯普蘭的批評在俄國就引起反彈,認為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問題,在俄國不存在,塗黑臉只是一種藝術傳統。
林肯中心對改進「葛芬廳」的提案,近期又提出了新的改建計畫,預計要改成現在最流行的四面環繞式,讓整體容客量降為兩千兩百個,大廳整體動線規劃也重新規劃。重點在於兩階段施工的工期,將讓以此為家的紐約愛樂可以不用流浪太久。
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在全球樂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今年八月被媒體揭露在過去卅年來對職涯周遭的年輕女性性騷不斷,在現今#MeToo風潮下,昔日受害者也跳出來指控。在美國,多個歌劇院紛紛出來宣布與多明哥停止合作,但多明哥在歐洲的表演、指揮邀約卻仍然不斷,而自反性騷運動延燒到古典樂壇以來,美國和歐洲已經多次有著不同的反應。
日前美國晨間電視節目主持人Laura Spencer因語帶嘲笑地討論英國喬治小王子將上「芭蕾」課程,而引發美國舞蹈界強烈批評,在社群網站上#BoysDanceToo和#ballet4boys等標籤也蔚然成風,而大約三百名男女芭蕾舞者更在隔幾天的清早群集時報廣場快閃跳舞,聲援喜歡芭蕾的小王子與其他小男孩。這顯示了對男性學舞的偏見仍在,也是男性舞者難以堅持的原因之一。
近年美國劇壇上,非裔劇作家傑作不斷,量多質佳且內容多元,而近期引起話題的作品,更正面挑戰美國種族問題裡最敏感的黑奴及白人掌控的權力結構。如將在九月轉戰百老匯的《奴隸戲》與普立茲獎得主帕克絲新作《白噪音》,將奴隸情節搬上舞台,獲今年普立茲獎的劇作《美景》讓演員在舞台上向觀眾公開叫陣,點出他們身為現有權力結構的維持者,膽識非比尋常。
近幾年來,美國的管絃樂團時不時就傳出財務危機,或引爆勞資糾紛,即使美國經濟經過有史以來最長的熱火期,問題並沒有好轉,如芝加哥交響樂團在今年三、四月間,發生了近兩個月的罷工,而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也從六月起因合約談不攏而取消演出。可見樂團的經營危機,不只是大環境經濟因素,還有許多深層的問題。
今年的第七十三屆東尼獎頒獎典禮在十月六日舉行並進行電視轉播,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開頭的十分鐘唱跳秀,熱熱鬧鬧地「求觀眾來看戲」,問題是百老匯上一季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季高出十分之一,觀眾人數比前一季高整整一百萬人次,為何東尼獎會有如此的「自卑感」,硬是要與電視節目比人氣?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位於紐約曼哈頓Hudson Yard地區,歷時十年興建的全新藝術中心「棚屋」,終於在上月初開幕。這幢藝術中心從設計到興建都備受矚目,藝術總監普茨將之定位為無藝術類型限制、只呈現新作品的場所,從第一個月開幕節目的多樣性就可以看出其企圖心。但日後如何持續以作品吸引觀眾上門,也是「棚屋」未來的重大挑戰。
兒童演員或許是票房保證,但他們上台呈現寫實演出是否適宜?近期有幾齣戲劇都由成人演出兒童角色,因為劇情採回溯架構,所以成人演員能在回溯段落扮演兒時自己,不用改換裝扮聲音,時間的距離提供不同的看法,而這段距離就從演員的相貌與他們所代表的角色年齡差異表現出來。但也有作品直接讓兒童演員上台演出,呈現不同效果,但怎麼用才能安全過關,也令人頗費思量。
卡內基音樂廳的二○一九╱二○新樂季節目出爐,可以發現滿滿的貝多芬,理由是適逢樂聖兩百五十歲冥誕,以慶生為名,共有卅五場音樂會裡有貝多芬,占了全部節目的五分之一,更邀來大咖音樂家如馬友友、慕特等演出,菜色質量俱佳。這一系列裡最具音樂價值的,應該是分別由兩個樂團演出的全套交響曲,一是古樂,一是現代樂器,兩相對照,格外有趣。
建基於表演者生活的「單人喜劇」,難免有玩笑開過頭的時候,尤其這兩年反性騷議題備受關注,以往一些超越尺度的言論被挖出,也讓這些表演者的生涯生波,如被拔除奧斯卡主持棒的諧星凱文.哈特、被解除《星際異攻隊3》執導工作的詹姆斯.岡恩、諧星Louis C.K.等。台上的笑話或許有當下情境之必要,但表達「改過自新」的表演者,之後是否還能登台呢?
知名芬蘭籍指揮家沙隆年自二○○九年卸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後,因希望將多數時間放在作曲上,不再接任樂團總監職務,直至上月舊金山交響樂團宣布將聘任他為新任音樂總監,預定於二○二○樂季上任。沙隆年表示要多給年輕作曲家機會,他也不打算走唯我獨尊的領導路線,而將組成一個八人創意小組共同腦力激盪,來為舊金山交響樂團打造新面貌。
這是歌劇女神卡拉絲的演唱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她娓娓唱來,那一個個鮮活的《托斯卡》、《諾瑪》、《馬克白》、《卡門》女神還魂了嗎?不是的,這是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製作的演出,為了重現卡拉絲本尊,製作單位克服許多困難,讓去世四十年的女高音再度高唱。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族群認同是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一向關心的主題,近期她的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百老匯,也讓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百老匯的亞裔女劇作家。《白》劇戲如其名,是一個白種異性戀男人的故事,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美國白種直男的優勢。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上月在蒙特婁國際爵士節首演的羅伯.勒帕吉新作Slav,是一「由傳統非裔美國奴隸和勞動歌曲啟發的戲劇旅程。」但因表演者與創作者以白種人占多數,欠缺少數與弱勢者的代表性,引爆如潮抗議,導致後續場次被取消。而另一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新戲Kanata可能也有類似爭議,因其主題是「從白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來檢視加拿大歷史」但現被指出其劇組中缺乏加國原住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