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百老匯近幾季來搬演了《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樂隊男孩》Boys in the Band、《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幾齣同志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在歡喜同時,不免有人問,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在那裡?
《繼承》The Inheritance的上演,回答了這個問題。這部戲雖來自倫敦,但作者是美國人羅培茲(Matthew Lopez),講的是一群卅歲出頭現在紐約的同志的故事。之前所有描述此戲的字眼都顯示這是一部煌煌史詩:七小時的長度、十多個演員、四座奧立佛獎加持。
貌似宏偉內裡膚淺的《繼承》
《繼承》的中心角色是Eric。故事一開始時,他似乎擁有完美的生活,住在上西區租金管制的寬敞公寓裡(「繼承」自祖母),英俊男友(Toby)要與他結婚。突然之間,房東趕人,Toby的劇本被百老匯和好萊塢看中,愛上男主角Adam,與他分手,美滿的生活一夕變色。除了這三人外,劇中呈現的還有Eric五十多歲的鄰居Walter及Henry(後來成為他的丈夫)、和Toby常召的男妓Leo等人的故事。
戲中題材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網路約會摧毀夜店文化等,確是很切合時代脈搏,羅培茲的對白機巧幽默,獨白也頗有詩意。導演Stephen Daldry省卻幾乎所有布景,舞台是一個兩層大方型平台(第二層可以縮低成凹槽),群戲常是演員圍著平台,你一言我一語,即使該場沒戲的演員也仍在台上,彷彿真是一群好朋友,而且個個打著赤腳,讓這齣有很多直接對著觀眾陳述的獨白的戲,更增親密性。一票年輕演員表現精湛,顯示導演調教有方。
只可惜貌似宏偉,內裡卻膚淺浮誇,並無實質,羅培茲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很多討論都像派對對話,淺嘗即止。人物性格的刻劃也是一樣。他的人物社經地位極為同質化,也讓入故事缺少複雜性。
而羅培茲對前代同志的敬仰,幾乎到了戀物的程度,也是個問題。《繼承》人物及情節是刻意根據英國小說家佛斯特(E. M. Forster)的《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來寫,佛斯特本人也是劇中一個人物,羅培茲說他的目的是要向這位終身不敢出櫃的同志作家致敬,借此演示同志權益的變化。其他未明言的致敬對象還有許多,像是劇作家克萊默(Larry Kramer)和麥克納利(Terrance McNally),最明顯的則是延襲自《天使》的兩部六幕結構。但為了向前輩致意,有時不免硬拗自己的人物來套別人的情節。更甚者他有點浪漫化八○年代愛滋危機對同志族群的影響,把為病終者提供安息照顧的Walter理想化,忽略當時其他社會運動。
三部台灣同志劇作的紐約讀劇
婚姻平權不止在美國,在台灣也是同志關注的議題。文化部駐紐約的台北文化中心,剛好就委約了台南人劇團的蔡柏璋找了三位劇作家以此為主題寫三齣短劇,翻成英文在紐約「讀劇」。
「讀劇」在台灣無此傳統,是未上演的新劇,在業界人士(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受邀公眾)前由演員單以聲音來演出,目的是讓劇作家試探觀眾反應,讓業界判斷劇本有否上演的潛力。這三個可謂極短篇的戲以趙啟運的最為完整,即使結尾對中國占領的焦慮之獨白明顯是為紐約而寫。劉建幗有兩條平行情節,再加上戲中戲,多虧了導演和演員(包括劉本人),在沒有布景燈光變換的情況下,也能清楚分辨。林孟寰的故事涉及性傾向是先天或後天的大哉問,十五分鐘顯然不夠分曉。巧合的是,這三齣戲都在處理兩代的關係,而這正是羅培茲的故事裡沒有的,或許這正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