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人憶蘭陵事
我們在蘭陵,就是這樣長大的……
蘭陵劇坊三十年,造就出多位蘭陵人,那些在排練場的汗水、淚水、口水、笑聲,就好像烙鐵般銘刻在這些蘭陵人的心頭,在他們青春的歲月中,留下影響一生的清晰痕跡。本刊專訪李天柱、馬汀尼等多位蘭陵人,為我們道來他們與蘭陵的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王嘉明 ? 陳綺貞 ? 愛情 ? 音樂 ? 劇場空間 ?
五個關鍵線索 窺看《膚色的時光》
繼二○○七年由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創作《包法利夫人們》,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連連演十八場,口碑延燒創下幾近全滿票房佳績後,今年誠品春季舞台邀請國內前衛小劇場潮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炙手可熱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 王嘉明,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台灣台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核心團員,為中生代小劇場中少數急流勇不退、持續癲狂發燒的導演,對於內容結合形式美學的探求需索無度,並對愛情命題有嚴重的偏執傾向。首度挑戰中型劇場,《膚色的時光》仍不改王嘉明愛玩、探索戲劇形式可能性的慾望,不到幕啟燈亮那刻,觀眾無法窺見事件發展的全貌。本刊特別帶讀者從五條線索,逐一拼湊出這個以愛情為名,滲透陳綺貞歌聲的推理現場。
-
專題
丁乃箏 在香格里拉的電影初體驗
在二月底上檔的電影《這兒是香格里拉》,片名讓人感到熟悉這不是與表演工作坊資深演員兼編導丁乃箏所導的音樂劇同名嗎?沒錯,這正是丁乃箏的首部銀幕導演處女作,雖然與之前的音樂劇同名,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第一次當電影導演的她,就挑戰在高原拍攝,期間種種艱苦歷程,卻完全沒嚇倒她,她還說「拍電影是件太迷人的事情,做電影導演太有意思,拍了一部就想繼續拍。」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偉忠:寶島一村,故事未完
由王偉忠提供故事素材,賴聲川編劇架構、執導,描寫眷村人、眷村事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即將於本月上演。身為影視圈製作天王的王偉忠,這些年對記錄眷村題材不遺餘力,其所主導拍攝的紀錄片《想我眷村的媽媽們》、公視單元劇《蟹足》,以及八點檔《光陰的故事》,都是以眷村為背景。談及製作這一系列眷村作品的心路歷程,王偉忠說:「眷村的孩子,總覺得父母在台灣過世的時候有遺憾,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講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說不清楚,我覺得就是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讓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自己說自己,不搞什麼花樣或特殊的劇場型式;就是故事。光靠故事就很強了。我融合很多偉忠說的故事,十家、二十家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有太多元素可用,如果沒有節制的話,我絕對可以做出八個小時!
-
即將上場 Preview 繪本挑戰小巨蛋 走向親民又「娛樂」
《向左走.向右走》 就是要好好說故事
相較於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地下鐵》和《幸運兒》,這次黎煥雄要拋開「美學」、「藝術」包袱,不往劇情敘事、導演手法、表演形式等層次鑽牛角尖,而為走進小巨蛋的一般民眾服務,以自己二十年劇場經驗為基礎,做一個質感對得起自己,而又親切、可以親近的娛樂性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慶岳專訪
胡恩威:做劇場的人都應該很自覺自己的定位
一個好的建築師,除了懂得蓋好房子之外,還得要會思考房子和人和環境的關係;學建築出身的胡恩威,雖然後來轉行當劇場導演,但他也從來不只是一個懂得導戲的劇場人,在香港這座充斥商業文化的城市中,他幾乎是少數用作品反映社會、政治、教育與歷史等冷硬主題,為公共議題發聲的知識分子。 今年台北藝術節,將要同時上演胡恩威的兩部劇場作品《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本刊特別邀請同樣自建築出身,身兼評論家與文學家的阮慶岳訪問胡恩威,兩人從建築談起,延伸出社會現象與政治議題,並深入剖析香港、台灣兩地的文化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偶不成《獅子王》 戲偶變化萬千 打破奇想界線
《獅子王》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那為數眾多、設計精巧的戲偶與面具,戲偶數量超過二百個,花了一萬七千多個小時製作,在在創下紀錄。而創新的偶戲操作與人偶合一的演出模式,都讓人對偶戲的認知大大改觀。《獅子王》最卓越的美學創舉,就在於打破舞台、服裝、戲偶之間的界線,彼此透過表演者,「融為一體」。
-
焦點專題 Focus
邁向舞台的青春紅毯之路
台灣偶像劇盛行,不少年輕明星都出身高中職的戲劇或其他表演科系,但是高中戲劇專科教育,只培養偶像明星嗎?當然不是!老師們指出,戲劇是綜合藝術,入門階段的學生仍須全面學習老師著重於啟發、建立「各部門分工但通力合作」的團隊概念,開啟學生對戲劇的認識與熱忱後,讓學生選擇各自有興趣、具專長的部分深入學習。所以當偶像不是唯一,還有許多可能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漢寶德: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從一片空地、競圖過程、到實體落成驗收──這是我認識的兩廳院;與一般觀眾經由視聽累積的經驗,相當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攤開《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競圖辦法;其中一項條件寫,需有設計音樂廳、戲劇院的相關經驗。我看了很生氣,馬上寫起投書,下飛機就投郵。因為這在當時,等於排除絕大多數國人設計師,幾乎只能找外國人了! 在當時的想像中,作為首都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該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後來,在多為國人搭配外國設計師合作參加的競圖作品中,也多是現代風格設計。然而,作為紀念性建築,蔣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宮殿式建築──於是,她找了當時已完成中正紀念堂草圖的楊卓成,以同樣的傳統形式設計、參賽。有別於當時大家「為現代建築出力」的期望,評審(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築學院院長)評圖時,看上這唯一一件中國式設計裡,獨樹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現了這可說是「皆大歡喜」的成果。 當然,受限於宮殿式建築外觀︰保守的大屋頂、基石的高度兩廳院,就現代劇場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確不方便。當時歐洲的舞台、音響國際級專家前來,也必須在定好的外殼下,去設計內部,難免有所局限。對兩廳院來說,因為外觀,內部設施也很難改善、更新;想辦法提升設備的同時,保存、修復(比如說,換瓦工程)也很費工。 站在當年看,二十世紀還蓋這樣的劇場,有點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現代風,今天看,也不過癮。現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這老先生的選擇,還是有點智慧──就一般民眾的公共活動來說,它的確是個富麗堂皇、像樣的城市空間;連大陸觀光客來,也要去走一走。 建築是時代的記憶;尤其備受政治氛圍影響,這點兩岸還滿相似。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各國追求的,都是最前衛的建築形式;像是大陸、新加坡的表演場地,也都以最新建築結構完成。然而,他們沒有過去舊的、過渡時期的建築;相較之下,我們比較有一點歷史感,可以追求在一個城市空間中,傳統和前衛的對比並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紀,也有二十世紀的歌劇院;就算座位小,視野差,仍然存在一種吸引人的「古典」氣氛,值得去「體驗」。 紀錄整理|朱安如 特約採訪
-
專題 「美食」與「劇場」的結構思考
王嘉明與王嘉平,編導義大利廚房的幸福邂逅
劇場導演王嘉明兄弟從還是小朋友的年代,就經常上館子見識大江南北而日本而西洋種種味覺風情。對義大利料理情有獨鍾的大哥王嘉平,精進美食功力後不但當上廚師,還開了台中知名的義大利餐廳J-Ping Caf;而王嘉明則是念研究所時開始「煮」出興味,還從中推演他的劇場結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