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
-
台前幕後
民衆劇場的跨國滙演
提倡民衆劇場工作方式一直不遺餘力的鍾喬,最近在台北成立了「差事劇團」,並準備與菲律賓「古敎士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士兵的故事》。這次跨國演出的作品,有著幾項探索性的嘗試在劇中流動。
-
戲劇
美學的眞實或歷史的眞實
《紅旗.白旗.阿罩霧》顯然在歷史上的眞實上,遠比詩的眞實著力更深。
-
泰國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草根劇場 泰國「油甘子劇團」
「在泰國,爲發揚傳統文化或粧點觀光色彩而製作的傳統表演,不勝枚舉,四處可見。然而,傳統是傳統、現代是現代,兩者之間從來不願也不能相遇。」泰國「油甘子劇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嘗試著走出一條由現代走向「傳統」的路。
-
焦點
在衝突中達成交流 跨文化表演的美學困境
《亞洲的吶喊》一劇,在作品成型的模塑過程中,雖然免除了西方表演藝術與亞洲劇場在交滙時的矛盾,卻也無法迴避亞洲內部不同表演美學的衝擊。
-
焦點
跨亞洲民衆戲劇祭 《亞洲的吶喊》
《亞洲的吶喊》曾經於一九八九年巡迴歐洲各地演出,受到廣泛的矚目,並被允爲具亞洲傳統表演美學的現代民衆戲劇。今年的演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別於當年的風格。
-
環球舞台
從革命到治療 Augusto Boal的劇場實踐
「革命」劇場工作者奧格斯特波瓦,在一九七四年出版了《被壓迫者劇場》一書後,此書很快的被譯成二十多國文字,並成為第三世界及具社會改革良心的劇場人士必備經典。經過了二十一年之後,波瓦的劇場理論及實踐,有了更進一步的調整和精進。
-
藝術節 Festival
土地的吶喊 記菲律賓Midulani戲劇節
就好比菲律賓的民衆劇場在關切社、經結構之同時,讓傳統劇場美學擁有其自主性力量,並貫穿傳統於當代的表演系統之中一般;民答那峨戲劇節的演出項目,幾乎全部與當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發生關聯,並藉此呈現原住民在當前社會和歷史殖民情境下的遭遇。
-
藝鄉人
跨越東西國界的詩情舞蹈 BIMA 碧馬舞團羅碧芳
羅碧芳是位馬來西亞華僑。在一九八四年來台期間爲雲門舞集的《白蛇傳》吸引,因而轉入現代舞的創作領域。如今已在歐陸榮獲過現代舞獎項的她,在今年四月帶著她所創立的BIMA舞團來台演出。舞劇《靈犀》,呈現出她將詩與舞蹈結合的理念。
-
交流道
政治喜劇 美國舊金山默劇團
美國最資深的一個政治喜劇團體「舊金山默劇團」,向以犀利敏銳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而著稱。今年四、五月間,「優劇場」團長鍾喬應邀前往舊金山,參與該團新戲《產業外移》(Offshore)的製作排練,長達四十天的觀摩,他對「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有更新的詮釋。
-
書介
優人的影像 《優劇場:潘小俠攝影集》
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類學劇場與民衆劇場的交匯 優劇場的菲律賓之行
凝聚了多年「溯」計畫的劇場實踐經驗,優劇場在今年春節期間前往菲律賓,與亞洲民衆文化協會的劇場工作者交換彼此的心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表演藝術?還是表演者的藝術?
一九九〇年六月間,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參加在南韓舉辦的「亞洲民衆劇場訓練營」,對「亞洲民衆劇場」的發展有了些許的認識;今年四月間,經香港劇場友人的促成,終於有機會讓亞洲民衆劇場的表演者以他們的獨腳戲表演和台灣觀衆見面。 民衆劇場在亞洲其它國家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在台灣則是較陌生的一種表演方式。恰恰因爲如此,我發現最近一段時日以來,發生在台北或其它城鎮的表演活動,大抵都顯示民衆劇場正走在一個朝向體制化發展的道途上。 朝向體制化發展的表演活動,因著客觀條件相對地較爲豐厚,或者説至少能提供表演團體「生存」的空間,自然相當有助於劇場活動的再生產,然而,卻也存在著某種吊詭。換言之,表演的藝術性在較好的條件下,經由固定的訓練以及行政安排,的確提昇了表演團體的素質;然而,表演者的原始創造力卻也在體制化的過程中流失了。 小劇場陷於美學困境 回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的小劇場運動,從原創性的批判機制來觀察,我們一方面看到當時多數的表演活動流於抽象思維式的劇場行動,卻也發現表演者對社會體制勇於提出質疑、詢問,讓劇場處於一種「小衆媒體」似的警覺狀態中,這種批判式的警覺狀態賦予了劇場成爲文化行動的可能性。然而,卻也在一段時日之後,跟隨著政治資源分配的趨於確立,幾乎失去了表演藝術在參與社會變革歷程中的自主性。 從八〇年中期小劇場運動的風行,反觀這些時日以來的表演活動,似乎不難發現沈寂多時的邊緣團體,企圖以更多的身體探索來豐富自身的表演美學,卻更深地陷入美學行動的掙扎困境中,表演所欲呈現的主題反而相對地模糊了。至於,浮沉於主流劇場中的表演團體,則似乎對於製作的宣傳,表演的專業訓練,上乘的演出存在著愈來愈大的興趣,極少再去思索表演「除了感性之外,其實還應賦予批判的理性功能。」 表演活動離不開觀衆的參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觀衆也就是民衆。民衆的集體生活記憶,往往是東方國家發展具有民族特色表演美學的途徑。於是,這些時日以來,似乎,有愈來愈多的表演朝向本土化的道途,這是表演藝術在總體政經、文化環境底下的反映,也是對長久以來依賴西方劇場美學的一種反省,更是回溯民族表演體系的現象。 爲消費文化服務的民族表演 從